「我家孩子不開心就大喊大叫,扔東西…」
「想要什麼就一定要得到,不給就鬧」
「總覺得孩子還小,但脾氣越來越管不住了怎麼辦?
很多家長都苦惱於孩子脾氣差,老是大哭大鬧。但其實,是人就有喜怒哀樂,大哭大鬧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反應。五六歲的孩子還沒學會自我調控,不能平和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時,他會很自然地發洩出來。
1.一味地責罵孩子
孩子耍賴發脾氣,父母很容易壓不住怒火,開始打罵孩子,逼迫孩子妥協。比如孩子哭鬧著要玩具,死活不肯走。很多家長對著孩子喊:你要是這麼不聽話,以後都不帶你出來了!結果是,孩子要麼哭喊的更厲害,要麼是因為害怕哭著跟在父母身後。
這種處理孩子發脾氣的方式既沒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甚至可能讓孩子產生只要打罵就能解決問題的錯誤認知,導致脾氣越來越差。
2.冷處理縱容孩子
有的家長經不住孩子哭鬧,就縱容孩子,隨意滿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這就相當於變相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獎勵。這種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安撫孩子,但是治標不治本、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哭鬧當成要挾與控制大人的手段。
3.使臉色威脅孩子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撒潑耍賴的時候,會威脅孩子說「再鬧就不要你了」或者「把你丟掉」這一類恐嚇性質的話語。孩子因為感到害怕,在當下可能停止了發脾氣等行為。但這樣威脅的話語會讓孩子心生恐懼和無助,久而久之,孩子以後遇到困難會本能的逃避尋求家長的幫助,變得自卑和內向。
當孩子受委屈、害怕或者是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通常會採用哭鬧或者發脾氣的方式。家長的做法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關鍵的,父母要允許孩子哭鬧,並及時給予他們正面的、積極的情緒。
《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說:兒童的情緒和大人的不一樣。孩子的情緒表達往往直接,且是通過行為來表達的。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並教會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1.教孩子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3歲之後的孩子就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了,這時候的孩子雖然鬧騰,但是也最好管教。教孩子正確處理情緒的第一點是,身為家長不能對孩子進行呵斥打罵。第二點是體貼孩子情緒,耐心詢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第三點是給孩子主動權,引導他認識到發脾氣是不對的,應該自己處理這樣的暴躁情緒。
2.關懷、理解孩子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如果出現打人、摔東西等行為,首先我們當然是要制止。當孩子被攔住了以後,一定會更生氣地大哭,那麼這時候我們要帶著理解和關懷抱緊他,而不要給他重申不可以打人、不可以摔東西的道理,更不要批評他怎麼可以這麼野蠻、暴力。
3.家長要平靜,冷靜的處理
處於幼兒階段的寶寶,其很多行為的產生都是源於對外界的模仿。如果寶寶看到家長生氣,他也會進行模仿。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如果企圖用更大的聲音壓過寶寶的叫聲,讓寶寶安靜下來的話,其結果往往只能適得其反。所以家長一定要保持平靜,冷靜的處理寶寶發脾氣的問題。
4.教孩子用語言表達需求和感受
告訴孩子發脾氣哭鬧並不能產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好好說話、合理談判、講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卻能得到更多的回應與幫助。所以你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如「媽媽,我很喜歡這個玩具,你不給我買,我真的很生氣!」
5.與孩子建立肢體接觸
媽媽們應該有面對過這樣的情況,就算你再怎麼打罵孩子,孩子也不停喊著媽媽要抱抱。這是因為孩子希望得到你的抱抱,來釋放內心的不安和恐懼。所以,當孩子任性哭鬧的時候,我們可以找機會跟孩子建立肢體連結,如給孩子擦眼淚、擤鼻涕或抱抱他等等。愛的肢體接觸,會讓孩子很快進入願意溝通的狀態。
結語
孩子發脾氣,其實是在向我們傳遞信息,而這些信息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父母們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教會孩子正確的處理自己的情緒,樹立正確三觀,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