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物質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滿足,孩子都沒吃過什麼苦,往往沒受過太多挫折,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力較差,稍有不順心的事就會大發脾氣,有的是摔東西,有的是大哭大鬧,家長看到這樣的情景常常無計可施,有些脾氣暴躁的家長還會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那麼究竟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
1.當孩子感到恐懼時
午睡或早上起來,睜開眼睛看不到媽媽、或吃飯時飯菜太燙,沒人大人陪他玩耍、做遊戲時,都會使寶寶心內產生恐懼感,繼而轉化為憤怒,這時喜歡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恐懼和不滿。
2.孩子經常遭受挫折
挫折感也是孩子發脾氣的主因之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內心都有一種強烈的想自立、想「掌握」事情的願望,他們總覺得自己長大了但卻常常被大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這個時候,孩子會對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喪,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因此要發洩。
這個時候孩子發脾氣最容易指向一個人——自己的父母,因為最親的人,是最能接受自己的人。這也就是我們為何常常發現孩子怎麼無緣無故朝自己發火了的真正原因了。
3.孩子的內在需求不被理解
比如:0至6歲,孩子都喜歡讀同一個故事,做同一件事情,喜歡重複的工作,但是家長並不理解孩子這種需求的秘密。家長總是慣於使用自己的衡量標準,覺得孩子可以再讀其他的書,可以再做其他的事情,為什麼總是做同樣的一件事情。家長並不了解的是:孩子是透過重複的工作來完成自己的整合的,是透過重複的工作來建構自我的,重複的工作會讓孩子獲得經驗、成長和認知。
孩子的發展與我們對事物的衡量標準有著巨大的不同。所以兒童的這一部分最容易被打擾。當他的內在需求不被理解,他處在自己的工作或者活動中卻受到了環境中的打擾,或者不被尊重和接納的時候,孩子就會用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4..父母放縱的結果
現在許多家庭是一家一個寶,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所以造成了只要是寶寶要求的,父母往往會儘量去滿足的局面。正是家長的這种放縱,孩子養成了任性的毛病。假使某次孩子的需求沒被滿足,他就會不高興地發脾氣。這時家長如果只一味地妥協,孩子嘗到發脾氣的甜頭,以後遇到相同情況就會用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此刻在發脾氣,我們要明白,他在用這樣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為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出口。他這時候的脾氣和憤怒也許讓我們覺得非常痛苦,但是我們也要嘗試著去理解,覺察自己,儘量不要和孩子的情緒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