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媽媽。
「蛋媽,我家寶寶一生氣就哭,怎麼辦呀?」「我家孩子簡直是活火山……」「到底要怎麼跟寶寶溝通?」
每一對新手父母,都被這群性情不定的人類幼崽氣得抓狂:
到底那個小小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
最近,我看了BBC的一部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很受啟發。
它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通過一項項實驗,探索寶寶的各種行為,展示背後的奧秘。
如果想多了解一下寶寶,成為更好的父母,推薦去看一看。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剛出生的寶寶,除了喝奶和睡覺,其他的啥也不會。
對此,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小實驗:
給剛出生1周的寶寶亞瑟,戴上可攜式大腦掃描儀,然後向他展示機械玩具和人臉視頻,並監測大腦的反應。
實驗結果顯示,亞瑟對機械玩具沒什麼反應,當他看到人臉的時候,那條橙色曲線急劇上升,意味著有大量氧氣湧入大腦,寶寶的腦部非常活躍。
所以,哪怕是剛出生的寶寶,也在努力和周圍的人,產生聯繫。
對新手寶爸寶媽來說,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就可以嘗試多與寶寶互動,會更有利於發育~
而且,研究人員還發現,寶寶在7個月左右,已經能夠分辨「好人」和「壞人」了。
他們在寶寶面前,演繹了一個簡單的木偶劇:
紅色木偶想上山,但是藍色木偶來搞破壞,總是把它推下去。
另一個黃色木偶,幫助了紅色木偶,成功爬上了山坡。
隨後,研究人員把藍色木偶和黃色木偶,給寶寶挑選。
無一例外,所有參加實驗的寶寶都選擇了善良的黃色木偶。
我想,這也是給寶爸寶媽提了個醒,寶寶天性善良,值得我們好好呵護。
對新手寶爸寶媽來說,最無奈的事情就是,寶寶不會說話,要領會寶寶的想法完全靠猜。
要是寶寶能快點說話,多好呀,這應該是很多寶爸寶媽的心願,那怎樣才能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呢?
研究人員發現,寶寶對「父母語」更感興趣。
所謂「父母語」,是寶爸寶媽跟寶寶交流時,所使用的提高音調、拖長詞語發音、節奏清晰的說話方式。
當寶媽用這種語調跟寶寶說話時,寶寶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這是因為,寶寶大腦中的電子信號,基本上是隨著大節奏模式跳動的,而「父母語」則包含了這種大節奏,能夠更好地被寶寶的大腦接收到。
在實驗中,當寶媽一天說了1.3萬個單詞時,寶寶佩西說了大約2500個。
而在研究人員讓寶媽多說話,把單詞增加到大約1.37萬個時,佩西則說了2800個單詞,提高了13%。
所以,在寶寶小的時候,不妨試試,多用「父母語」和寶寶交流對話,有利於語言能力的提升。
寶寶發脾氣,動則大哭大鬧滿地打滾,不少寶爸寶媽為此發愁,寶寶怎麼脾氣那麼大呢?
寶寶發脾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研究人員在寶寶阿瑪亞身上貼上傳感器,通過數據發現,她在平靜玩耍時,平均心率大概是130。
然後,當她遇到困難,嘗試了幾次也沒成功後,開始發脾氣。此時,她的心率飆升到了180。
在這種情況下,阿瑪亞越生氣,釋放的皮質醇就越多。皮質醇是一種壓力激素,會導致她變得更沮喪。
如此一來,便進入了惡性循環中,而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還沒有辦法脫離這個循環。這也是為什麼,寶寶哭鬧會持續很長時間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寶寶發脾氣時,有人的做法是呵斥讓她別哭了,有人的做法是放任她哭。但這樣做,都是不行的。
研究人員試了好幾種安慰方法,發現最有效的是: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當媽媽嘗試用別的玩具,吸引哭鬧的寶寶,「看!你看那隻小狗,它在叫!」
寶寶被吸引過去,慢慢停止哭泣,重新變得平靜,而心率也恢復到了130以下。
因此,下一次寶寶發脾氣的時候,可以試試轉移注意力的辦法,讓寶寶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學會這種技巧,來應對自己的情緒問題。
寶寶從很小的時候,就渴望與人交流。那如果得不到回應,會怎樣呢?
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凍臉實驗」——
剛開始的時候,家長和寶寶有說有笑,玩得很開心。
然後讓家長把臉轉過去,再轉回來的時候,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在2分鐘內不回應寶寶。
很快,寶寶就意識到,失去了家長的關注。
他們伸手要抱,吵鬧哭泣,想方設法贏得家長的關注。直到家長再次回應,寶寶才重新變得快樂起來。
可以看到,寶寶是多麼地敏銳,她很快就意識到,情感聯結被切斷了,並主動想辦法,去修復這種關係。
看到這一幕幕,你還會在寶寶哭泣時,一次次推開她,伸向你的手嗎?
總有人認為,寶寶太黏人不好,要讓寶寶獨立一點。
但正是小時候,在與親人的依戀中,獲得了足夠多的愛和安全感,才能讓寶寶長大後,成為一個底色溫暖的人。
-寫在後面-
這部紀錄片一共有3集,還做了很多有趣的實驗,包括寶寶為什麼愛躲貓貓、分離焦慮、共情能力等。
雖然說研究樣本較少,實驗也不一定嚴謹,但是卻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去看待寶寶成長中的各種行為。
養育一個寶寶,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喜歡今天的文章,不妨一鍵轉發,分享給更多寶媽。
有任何疑問,也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