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之前看過一檔真人秀節目《爸媽學前班》,原本想看阿嬌和老公賴弘國撒狗糧的甜蜜,後來發現他們的距離似乎有點尷尬。
一開始兩人抵達住處時,阿嬌想打開信箱取信件,老公順勢自然的把手搭在她肩上,阿嬌卻試圖走開了,似乎避免老公的親密舉動。
回到房間後,夫妻兩人坐在各自床上陷入沉默,和其他明星夫婦對比,兩人行為略顯尷尬。
整理完行李後兩人出門散步,可是他們就像剛發生了冷暴力,始終保持距離走著,阿嬌總是有一個慣性動作:雙手交叉環繞在胸前。似乎總對別人說「別靠近我」,總想保護自己,拒人千裡之外。
阿嬌和老公參加節目
從心理學角度看,在親密關係中以排他方式保護自己的行為,用冷漠和疏離逃避愛,其實是在克制自己,主動迴避。
在節目中發現,阿嬌總刻意與他人保持距離感,不喜歡與人敞開心扉,總是雙手環抱胸前防禦性的姿態。
她說到,自己不是一個容易活躍的人,也很難融入環境與他人聊天。是因為早期童年時,她被送往不同地方輪流寄養,原生家庭沒有帶來安全感,害怕失去,所以導致長大後很難相信他人。
阿嬌在節目中坦言
這種表現被稱為迴避型依戀人格——因為害怕受傷,所以我要躲開。
要知道什麼是迴避型依戀,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依戀類型。
首先由英國精神心理學家 John Bowlby提出的,根據每個人孩提時成長到成人的過程中經歷各種心理、人生體驗後形成的對於親密關係、人際關係的類型。
依戀模式的關係圖
起初是針對兒童對於父母依賴關係而研究的,後來發現兒童期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依戀特徵,成年以後仍然會顯露出來,所以成年人的分類與兒童一樣。
依戀類型有三種模式,分別是迴避型、安全型和焦慮型。據心理學數據統計:
安全型的人佔到50%以上,他們嚮往親密關係,而且表達方式不錯,為人熱情、富有同情心,喜歡與人親密相處。
焦慮型的人佔20%,他們總為自己與愛人的關係擔憂,擔心對方不愛自己,這部分人在戀愛關係中通常都是「給予型」。
迴避型的人佔25%,他們認為過於親密的關係會失去自我。迴避型依戀者有懼怕親密關係和拒絕信賴別人的傾向。
而迴避型的人的表現是:與別人親密讓他感覺不舒服,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人,當他人親密靠近時會緊張,如果別人想表現得更親密一些,會渾身不自在。
簡單點說,就是自我界限僵硬,內心很少敞開。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4.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
5.心裡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但不在自己常規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在電影《在雲端》裡的主人公瑞恩,就是一個典型迴避依戀型的人。
因工作原因,幾乎每天在飛機上度過,一年只有43天的時間能在家,可他卻不知道如何與家人相處,他說呆在家是痛苦的,能迴避就迴避。
年近40,沒有談過戀愛,沒有知心朋友,他說飛機就是他的家,也成了逃避與人相處交流的地方。
到後來他有了喜歡的女孩,同事問他,難道你就不希望和她有未來嗎?
瑞恩說:「你還天真,以後你會對關係的理解會改變的。」
同事嚴厲的反駁:「不,這只是你自甘墮落的藉口,你這樣的生活方式,幾乎不可能擁有任何形式的人際關係。」
在親密關係中,迴避型的人不會主動去表達自己,總以迴避來應對問題,甚至在愛情中讓人感到疏離和冷漠,別說親密關係,連能深交的朋友都幾乎很少。
在心理學家 John Bowlby的研究中發現,形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原因一般是嬰兒、兒童時期與其撫養人(一般為母親)的互動關係中形成。
如果小時候撫養人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沒有一個積極的回應,孩子可能就會認為我被忽視了,這類兒童可能就會形成迴避型人格,而這個人格的形成即使長大了也會顯露出來。
也就是說,童年時期的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安全感,導致內心需求不被滿足,一次次的失望累積而產生內心深處的自卑。
阿嬌會表現出迴避型依戀人格,就和她早期童年的經歷有關。
一歲喪父,那時阿嬌媽媽只有20歲,之後母親改嫁,又不能帶著她。於是她就像一個包袱一樣被拋到各個親戚家裡,外婆、姨媽、舅舅家裡輪流寄宿,居無定所,幼小的心靈沒有一個溫馨的港灣來寄託。
有的親戚拿手關節敲阿嬌額頭,阿嬌回去和媽媽說,媽媽不信。這樣的反饋讓阿嬌從小養成了一個習慣,既然說出來也沒人信,那就全藏進心裡吧,這樣最安全。
吃百家飯長大的阿嬌,她的童年充滿了自卑與不安全感,長大後就漸漸將自己的內心封閉,不會敞開心扉。
經紀人霍汶希第一次見到阿嬌時說,「她是一群嘰嘰喳喳的女孩子裡最不合群的那一個,坐著最靠邊,一直沒說話。」
即使到了親密關係中,阿嬌總是用雙手交叉環繞胸前的姿勢保護自己,即使內心渴望得到愛,但總是一遍遍的克制自己,愛得有節制,保持安全距離。
曾經的傷痛讓她害怕再次受傷,越愛越恐懼,越愛越傷心,於是她很難完全打開自己的內心去接受一個人,不敢用真心,害怕再次受傷,其實背後是無法處理的絕望感。
在心理學家克裡斯託夫·安德烈著的《生活中的心理學》提到
「依戀類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時間、選擇的伴侶類型、經歷的關係和重要的事件而改變。」
所以,我們想要改變迴避型依戀狀態,可以用樹立認知,及時回應對方,改變認知消除自卑感,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這四種方法來行動。
什麼是自我界限呢?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我心理空間,當其它人靠近是就會有壓迫感、會有排斥的意識。
但是,人總是在追求真善美,我們會對和善貌美、熟悉的人和事減短心理安全的距離,允許他們靠近自己的界限近一點。
真正喜歡你的人,並不會討厭你緊張、害怕的樣子,反而有時候會覺得珍貴而可愛。
基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用下面2種方法。
(1)心理上,允許別人靠近,互相產生一點親密的身體接觸。
比如走路時牽手、挽著胳膊,或者幫對方拿掉頭上掉下的落葉,在耳旁說說悄悄話等等。
就像阿嬌和老公相處,可以允許散步時候互相靠近牽手走,允許順勢搭上肩膀,兩人靠近互相說點小秘密等舉動。
(2)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
比如,當面臨某種情況感到自信心不足時,不妨暗示自己:「我可以的,相信我一定會成功!」或者自問:「人人都能幹,我為什麼不能做到?」
懷著「豁出去了」的想法去行動,事先不過多體驗失敗後的情緒,就會產生自信心。
和朋友在一起
迴避依戀型的人害怕參加社交活動,即使去參加社交,表面可能看起來會很安靜、知禮,但也僅限打招呼,如果再多談幾句,他們可能會害怕得落荒而逃。
因為會擔心自己言行不當而被譏笑嘲諷,所以儘量遠離,即使內心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在意,但行為上表現出出現遠離人群、找個安靜角落自己呆著。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提出一個克服迴避型依戀的訓練方法,叫社交技能訓練。
心理動力學的方法是幫助病人揭示其症狀的根源,並修通在無意識中起作用的自我的力量。行為治療家通常採用社交技能訓練和暴露療法,要求病人逐漸增加其社會接觸。
迴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因此必須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定一個交朋友的計劃。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深難度。
例如:
一般說來,上述梯級任務看似輕鬆,但認真做起來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可以找一個可信賴的人,幫助監督,讓他來評定執行情況,並督促行為堅持下去。
這樣的訓練下來,能有效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提到
迴避型人格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須從改變認識入手。
要善於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認識到他人也會有不足之處。只有提高自我評價,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
所謂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 每一個神經病患者多多少少都會限制自己的活動範圍以及跟整個情境的接觸。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保持距離,並將自己局限於他覺得能夠主宰的環境之中。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所以對於改變認知,克服迴避依戀型帶來的自卑感,可以這樣:
(1)從認知上:
不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進行對比,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看到自己擅長的一面。
比如「奇葩說」的李誕,很擅長講脫口秀,那辯論對於他來說就相對難一些,他就不會非要和邱晨、黃執中他們比辯論,而是專心做好自己的脫口秀事業。
(2)從行動上:
走路時候要抬頭挺胸,大步走路。
在與別人交談時,不躲避眼神,能看著別人說話——這不僅幫助克服自卑,對別人也是一種尊重。
也可以找機會在公眾場合,比如先找兩個信賴朋友外出約會,在咖啡廳、廣場中聊天,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鍛鍊膽量,增強自信力。
要讓一個原來對自己不自信的人突然改變認知,覺得自己非常棒,那也是不太可能的。
可是人人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好,在這努力的過程中,在慢慢變好的過程中,你對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了,就慢慢能變得自信。
相信自己,你可以做到
在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著的一書《非暴力溝通》中提到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
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迴避型依戀的人,很容易被自我否定想法所禁錮,總認為別人不可信,或者與別人爭執一兩句話就陷入自我否定,陷入一種「想太多」的困局。
假如有不可避免的爭吵的時候,要會「非暴力」溝通,不要不停傾訴,試圖講道理,是後退一步緩和彼此情緒,冷靜的和對方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可以用「我(感到)……因為我……」這種句式的表達方式,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係。
比如和對方說,「看到你沒有去接孩子,我感到很生氣,因為我希望孩子可以感受到更多的父愛」。
比如在家庭關係中發生爭執,可以清晰的表達自己:
「今天晚上你沒有做家務,我有些生氣,因為我昨天有些累,希望能得到一些幫助。」
不要在自我想法中懷疑和否定他人,否定自己——我是不是太差勁,他居然沒有做家務,一定是不愛我了!
這樣的自我否定想法,更容易走向自卑、封閉的道路。
其實清晰的直接說出需求,坦誠自己的真實需要,也能覺察自我,釋放內心壓力。
坦誠地和對方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需求,讓對方了解到你的內心的恐懼和焦慮,允許對方和你一起共同的成長,才能更好地做出調整和改變。
我們終究還是要靠有深度連結的親密關係,來療愈曾經受過的所有傷害。
要相信,我們都是值得被愛的,沒有人註定要孤獨終老。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並不都是安全的,而我們更需要的是在自愛與被愛中,發展愛人與接受他人的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