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古代學校的演變

2020-12-12 山東中公教育

2020山東省省屬事業單位筆試將於7月26日舉行,為了幫助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公共基礎知識備考資料,下面是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古代學校的演變。

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

一、試題展示

在我國各地的考試中,各種考試類型一般都會涉及我國人文歷史知識點的考查,且知識點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如試題:

1.我國最早的專科學校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的()。

A.弦琴學校

B.鴻都門學

C.國子監

D.航海學校

【答案】B 。解析:我國最早的專科學校要追溯到東漢末年的「鴻都門學」,而西歐最早的則要算雅典時的弦琴學校。

2. 太學開始於( )

A.東漢

B.西漢

C.魏晉

D.南北朝

【答案】B 。解析:太學開始於我國西漢時期。

二、知識解析

這兩道題都涉及了古代學校的稱呼問題,各個朝代關於學校的稱呼和內涵是有所不同的,考試的時候如果涉及到一般都會考得比較細緻,而恰恰這一部分的知識可能會是大家的盲區,所以這裡給大家簡單梳理一下:

(一)傳說時代

1、成均之學

我國五帝時期有大學,最早見於《周禮》、《禮記》二書,名叫「成均」。

2、虞庠之學

傳說虞舜時代的虞庠之學,兼作養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學、小學之分。教學內容以養老為主,敬養老人的場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時期

1、夏序、商瞽(gǔ)宗之學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統治者為了對內鎮壓和對外徵討,特別注重習射,以培養武士。《禮記.王制》記載:「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商朝重視祭祀、崇尚禮樂,所以特別設立了「瞽宗」,由樂師瞽曚主持,進行樂教學習禮樂,同時也是用作祭祀的場所。

2、西周的國學與鄉學

「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徵。統治者明確規定,教育機構必須設於官府之中,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較完善的學校教育體制,中央有國學,地方有鄉學。

國學是專為上層貴族子弟設的學校,按照入學年齡和程度可分為大學和小學。大學一種是由天子設立的,規模較大,有「五學」之稱,即闢雍、成均、上庠、東序、瞽宗;另一種是由諸侯所設,規模比較簡單,僅有一學,即「泮宮」。小學的年限為七年,強調德行教育,學習內容主要是關於訓練奴隸制貴族道德行為準則和社會生活知識技能。

鄉學是地方行政區域為一般奴隸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設立的,規模比較簡單。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稱呼,如閭塾、黨庠、周序、鄉校。

(三)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文人流落到全國各地,私人講學之風盛行,私學遍及各地。最典型的就有齊國的稷下學宮,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創辦的私學。

1、齊國的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所著名學府,是由官家舉辦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學校,是戰國時期最高學府;

2、孔子與私學

孔子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兩大主要貢獻;一是首創私學,開創私人講學之風;二是編訂「六經」,整理和保存了我國古代文化典籍。

(四)秦漢時期

漢代在「獨尊儒術」政策的指引下,各級學校蓬勃發展,形成了較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以儒家經學主要內容的學校主要是中央的太學、鴻都門學、宮邸學和地方的郡國學;

1、中央的太學、鴻都門學、宮邸學

太學之名始於西周,是天子之學闢雍的別稱。漢代太學是在漢武帝時期。太學的教師由博士擔任,學生為博士弟子。

鴻都門學始創於東漢靈帝時期,學校設於皇宮鴻都門內,是一所研究文學藝術的專門學校,以詩賦書畫為教學內容。

東漢安帝時,由於主政的鄧太后注重宮廷教育,又辦起了專門的宮邸學校。

2、地方郡國學

漢代地方官學以郡國學為主要形式,最初由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文翁興辦。文翁送地方官去學習進修,學成後回到蜀郡或為官或教學,同時他還在成都設立官學,「受業弟子」跟隨學官學習,畢業後委以一定官職。

(五)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由統一轉為分裂和戰亂的時期,這時學校廢置無常,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式和特點。

1、西晉的國子學

國子學始創於西晉,國子學限五品以上官員子弟方可入學。

2、南朝宋的「四館」和「總明館」

南朝是繼漢開唐的轉化時期,學校教育制度在繼承漢、晉的同時,也建立了適應這一時段的新的學校形式,最具特色的就是南朝宋的學館。

學館是以學者的學術專長為特色的一種新型學校教育形式,由國家主辦,朝廷任命主持者。最著名有宋文帝曾在京師先後開辦的大學「四館」,即雷次宗立的儒學館,何尚之立的玄學館,何承天立的史學館以及謝元立的文學館,儒、玄、史、文這四館都按照各自的專業招收學生進行教學與研究。

(六)隋唐時期

在學校教育方面,隋朝主要是在中央設置的國子寺;唐朝在中央設立了「六學」「二館」,而地方設有府、州、縣學。

1、隋朝的國子寺

隋文帝時在中央設置了國子寺。負責管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和算學五學。隋煬帝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國子監一直沿用到清末。

2、唐朝「六學」「二館」和府、州、縣學

唐朝在中央直接設立的學校有「六學」「二館」。六學包括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都隸屬於是國子監,長官為國子祭酒。地方辦理的學校,在各府有府學,各州有州學,各縣有縣學。

唐代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完備的封建學制體系。學校培養人才供科舉選拔,是科舉賴以發展的基礎。

(七)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的教育事業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重視文教政策,北宋「三次興學」,官學教育進一步完善,除中央各類官學外,地方官學更為普遍。同時私學勃興,書院制度興盛。

1、宋代「三次興學」過程中的官學

宋代的學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唐制,官學由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各項制度都是在三次興學過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範仲淹倡導的慶曆興學改革太學,令州縣立學,還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王安石的熙寧興學,創立太學「三舍法」,整頓地方學校,設置了武學、律學、醫學等一些專門學校;蔡京主持的崇寧興學,「以學校為今日先務」擴大了太學規模,普遍設立地方官學,創辦了更多的專門學校,全面實施「三舍法」,停止科舉,通過學校取士。

2、書院的興盛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書院制度形成在於宋代。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朱熹創辦的白鹿洞書院,他在此培養了一大批學生,形成了自己的學派,並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其學規成為以後各代書院學規的楷模。

(八)明清時期

明初統治者對學校教育十分重視,強調學校教育對於選拔人才的重要作用,曾一度規定學校畢業可以直接授官。中央官學主要是國子監,不過明代國子監教育對象擴大,甚至用錢可以買到國子監生的資格和身份,即所謂的「例監」或「捐監」。地方官學主要仍然是府州縣學,又在防衛區設立衛學,鄉村設立社學,還在地方行政機構所在地設置司儒學。而這時期書院及其不發達,明末官方甚至「禁毀書院」。

清代的學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明代舊制。中央官學設有國子監和特殊性質的宗學、旗學、覺羅學,還有算學館以及俄羅斯學館等;地方官職學設有府州縣等「儒學」。此外還有書院。清代學校制度比較完整,但因特別重視科舉,所以較之前代更加有名無實,形同虛設。

但是到了鴉片戰爭以後,科舉制度逐漸腐敗,官學也名存實亡,私學也空疏腐化,隨著新式學堂的產生,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育內容的古代學校逐漸終止。直到1905年,清政府下令「立停科舉以廣學校」,至此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徹底廢除,這標誌著封建時代的舊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結束。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