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爸去哪兒》王中磊的兒子威廉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給外國人當翻譯,我被他實力圈粉,讓人驚嘆現在的孩子英語都這麼厲害了。
掌握好一門外語,多get一項技能總是好的,對自己將來求學還是求職都是一個加分項。這也是當下家長對學習外語趨之若鶩的原因。
我在生我女兒之前看過《爸爸去哪兒》之後,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讓我女兒從小就多聽英語,爭取在入學前掌握三百個詞彙量,然而結果事與願違。
看看我是怎麼做的:在我女兒一周歲半以後,我給她看英語動畫,每天聽英語歌曲,英語故事,買英語繪本,報英語線上課程,每天抽時間陪著上,堅持了有一年,奈何,收效甚微。
不知你是否跟我一樣,覺得為了孩子學好外語,花了很大的力氣,奈何付出跟回報不成正比。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能有一口流利的英語?難道我們真的只有羨慕嫉妒的份。
其實不是孩子學渣體質,而是父母用錯了方法。
當我知道自己一直用錯了方法,踩了好多坑,枉我自己還是英語專業的,我真是淚流滿面啊,只恨時光一去不復回。現下也只有及時止損了。
來看看下面的坑你是不是也踩了
一、對磨耳朵的誤區
我們通常指的磨耳朵就是給孩子反覆聽英文的資料來學習英語。家長的心理是,通過長期的聽,孩子哪怕不理解也能有個印象,最好孩子能記得幾個詞。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往往花上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孩子也學不了幾個詞。
蓋兆泉老師在《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2》中提到給啟蒙英語有效排序,最低效的是:不理解的背景音樂式「薰陶」。
不理解就是聽不懂的,這種方式不追求理解,就像我們平時聽歌一樣,這種磨耳朵就屬於背景音樂式「薰陶」,是低效的英語學習方式。
孩子完全不理解意思。就像我給我女兒輸入了那麼多的英語資料,哪怕我花了很多時間,最後她真正掌握的其實是很少的。背景式薰陶的效率太差了。最後孩子學不到詞彙,也不會培養「語感」,不會培養「聽力辨音」。
假設我們成人看韓劇,不看字幕,光聽聲音,日積月累,能學會韓語嗎?我們聽說法語的新聞一個月,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薰陶一個月,就能學會法語嗎?
答案是不能,不求理解的磨耳朵是無效的
二、對有效學習的誤區
語言學習裡有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叫交際法,也就是通過與人的交流溝通來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通過交際法才能更好更快地學習語言。
2003年美國的語言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一些9個月大美國嬰兒分成兩組,一組讓一個講漢語的母語人士和他們互動說話,一組是對照組,只講英語。經過12次以後,講漢語的那一組嬰兒能夠辨別漢語裡的發音,而對照組則不能。
第二期的實驗,他們讓一組嬰兒看漢語的錄像,一組聽漢語錄音,結果兩組孩子對漢語辨音能力無區別。
第二年,語言學家又做了一個實驗,一兩歲的幼兒分成兩組,第一組通過真人Skype跟孩子溝通,第二組看錄像溝通,結果證明第一組能夠實時對話的幼兒學到了該成年人的一個詞,而第二組則不能。
實驗證明,通過人際溝通學習的語言效果更好。
我教我女兒學英語,主要通過聽音樂聽故事,上線上課,這些都是沒有互動交流的,孩子拿著手機聽英語歌曲,或者看著屏幕被動地輸入,她看的激動了會跟著喊幾個英語單詞,但沒有人給她一個輸出反饋,她也不知道自己喊的是什麼意思。
三、聽說和閱讀的誤區。
林語堂說「凡不以口語為基礎的人,一定寫不出平易自然,純熟地道的英文。」
有些媽媽喜歡給孩子買英語繪本,認為可以培養孩子學習英語還能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孩子沒有積累一定的英語詞彙,就冒然讓孩子讀英語繪本,把聽說和讀寫的順序搞亂了,也是在做無用功。
聽說在先,閱讀在後。英語是拼音文字,它的單詞拼寫和它的發音密切相關,先讓孩子理解聲音,為後面的認字、閱讀打下基礎。
如果我們先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書本中要用到詞彙,給孩子輸入一定的詞彙量,然後再交孩子讀繪本,這樣孩子學的輕鬆,也能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這三個坑我都踩了,希望你比我幸運。
孩子的英語啟蒙要怎麼做?
想要學好一門外語最好的辦法就是去以這門外語為母語的國家生活兩三年。然而我們大多數人的經濟條件和父母的外語水平限制,讓很多家庭沒辦法給孩子營造一個外語學習的良好環境。
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我們的孩子就學不好外語了。我們可以通過如下方法:
一、遵循「i+1」的可理解性輸入原則
i+1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克拉申提出的,「i」代表學習者目前的語言知識水平,「 1」 代表學習者目前語言知識狀態與下一階段的差距。+1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只加一點點的新知識,以達到「可理解」。
比如看一本繪本如果在孩子學習外語的時候,只有一個詞不認識,那就可以理解為「1」,看全是陌生詞彙的繪本,一句話也聽不懂的動畫片,那就遠遠超過了「1」,就變成i+30或40,甚至更多。新的知識量太多不利於學習者理解新的知識。
外語學習者要對學習材料能聽得懂,看得懂,知道說得是什麼,才有動力,學下去。如果孩子的外語學習沒有建立在可理解的基礎上,那就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則。i+1原則能讓我們提高外語學習的效率。
二、名詞指著說,動詞TPR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連結作為前提條件的。比如,聽到cat這個詞的發音的腦細胞,要和主管「貓」、「兩隻貓」、「貓叫」這些形象和概念的腦細胞建立起連結。
英語裡最主要的詞彙就是名詞和動詞,教名詞的時候我們可以指著實物教孩子,比如學apple,我們就可以指著蘋果教孩子apple;而教動詞的時候我們可以用TPR,即全身動作反應法,一邊說一邊做動作,比如教stand,可以一邊說stand一邊站起來。
這樣孩子就會建立起各種物體與英文名陳和聲音之間的關係,建立起動作和英文聲音的關係。孩子有了輸入,後面才能輸出。孩子對每一個詞的詞義有了理解,能把每一個詞的發音與現實劃上聯繫,才證明孩子真的學會了這個詞。
三、在一種互動的環境中學習。
通過看視頻不能學會英語,因為視頻不能給孩子一種語言上的反饋信息。而與真人溝通,我們能獲得對方真實的反饋。
比如你給了我一塊蛋糕,我回答你謝謝,只有在真人的語境中我們才能體會到我謝謝社會沒有這樣的環境,家長如果具有英語對話的能力,並且語音標準,在家帶孩子的時候可以儘量跟孩子說英語,如果家長英語不好也沒關係,因為啟蒙階段,家長能蹦單詞和說簡單句型就夠了。
四、態度:持之以恆。
語言學習是一場馬拉松,不是靠短期促成的。當然也有個別天賦極高的孩子在短時間內速成,但是這樣的孩子很少很少。
想一想我們從小在漢語的環境裡浸入式的學習漢語,才有我們後來流利的普通話。掐指一算,我們在普通話的學習上投入的時間是巨大的。所以學習語言不像學習別的技能,還要靠天賦,語言的學習更多的靠的還是時間和汗水的投入。
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對新事物都有好奇心,學習能力強。家長要讓孩子覺得學習英語是一件有趣的事。孩子如果不願意學,家長也別強迫,孩子如果說不好,家長也不要打擊嘲笑。
多鼓勵孩子,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學習英語。扮演好自己引路人的角色。對孩子的英語興趣啟蒙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入手,比如孩子特別喜歡汽車,就從教孩子學習外語車類詞彙開始。
六、尊重孩子的沉默期,不逼孩子輸出
語言學家克拉申指出,孩子在習得母語時,要經歷為期大約一年的聽的過程(即沉默期),然後才開始說第一個詞。這一規律同樣適用二語習得,沉默期的長短因人而異,六個月或者一年都有可能。
而在順利度過沉默期後,才能有計劃有步驟的輸出。也許你對孩子說了很多,孩子卻沒有一點學習上的反饋,不要著急,儘管堅持下去。不要去強迫孩子開口,孩子可能處在沉默期,他在積累詞彙。靜待花開。總有一天,孩子往外蹦英語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的付出都會有收穫。
語言的學習要講究方法,才能收到我們想要的結果。語言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讓我們都去做一個有心人。
我是儂儂麻麻,二寶媽,愛學習愛讀書,寫有溫度的文字,分享靠譜的育兒知識,碼字不易,歡迎點讚留言關注,筆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