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劉曉波
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記者從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中鐵隧道局集團副總工程師、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孫振川作為全國勞動模範在大會上受到表彰,成為中鐵隧道局集團成立以來第五位全國勞模。
中鐵盾構被譽為「中國名片」,也是我省重大裝備製造產業科研創新的拳頭產品。位於鄭州高新區的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依託中鐵隧道局建設的、我國建築施工盾構行業唯一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振川作為實驗室主要牽頭人員之一,長期從事於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及應用工作,他率領團隊在盾構技術研究上銳意開拓,實現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相繼突破和創新,有力推動了我國盾構隧道及水下隧道施工技術水平快速提升,迅速躍上國際舞臺,也因此收穫了來自國家和我省的一系列榮譽和獎勵,成為為擦亮「中國名片」而不懈努力的一名創新「掘進者」,譜寫出一曲河南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的「勞動之歌」。
上個世紀90年代,孫振川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工作環境最艱苦的隧道局,投身於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設,一幹就是二十多年。參與的大小工程建設與技術攻關不計其數,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為日後開展工程科學技術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5年,一個重大機遇擺到了孫振川的面前——籌劃十年的我國首座大斷面海底隧道——廈門東通道(翔安隧道)準備開建。舉目世界,當時有能力修建海底隧道的國家屈指可數,我國從沒有修建此類工程的經驗,而且當地海底地質條件異常複雜,其難度世界罕見。
面對挑戰,是裹足不前,還是迎難而上?孫振川毅然選擇了後者,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中鐵隧道局組建了翔安隧道項目部,通過激烈的競爭上崗,組織上選派孫振川任項目經理,承擔翔安隧道左線行車隧道、服務隧道及兩隧道之間的橫通道等核心工程建設。
在深不可測的海底世界,翔安海底隧道需先後穿越8條風化深槽和多條風化囊,深槽地下水和海水直接連通,地質條件極其複雜。來自挪威和日本的隧道專家察看了地層結構後搖頭說:「這個工程是海底隧道鑽爆法修建的禁區,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
通過一系列科研攻關,孫振川帶領的團隊不辱使命,接連解決多個「世界性難題」,在我國第一條海底隧道建設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為今後更多海底隧道工程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蛟龍潛海過,天塹變通途,翔安隧道在我國交通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而孫振川團隊在建設過程中的技術優化、創新,對於我國海底隧道的建設水平同樣具有開創性的推動作用,其「跨江越海大斷面暗挖隧道修建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榮譽不是終點,科研沒有止境,孫振川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他率領團隊在盾構技術研究上銳意開拓,連連摘取碩果:盾構機水下盾尾刷凍結更換技術、超高水壓常壓換刀技術、水下超淺埋大斷面立交隧道修建技術研究、南水北調穿黃隧道施工關鍵技術研究、高速鐵路特長水下隧道施工力學行為及對接技術……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相繼突破和創新,推動了我國盾構隧道及水下隧道施工技術水平快速提升,迅速躍上國際舞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行業向前發展,在孫振川心裡,這就是一個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也是最大的樂趣所在。
2012年,依託中鐵隧道局建設的、我國建築施工盾構行業唯一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科技部驗收,這也是河南省首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振川作為實驗室主要牽頭人員之一,再一次在科研道路上整裝出發,擔負起新的使命。他將目光投向了最前沿的科技——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如果能夠將信息技術與盾構技術相結合,帶來的將是革命性的變革,盾構TBM大數據研究成為實驗室的重點項目之一。
「平步跨高山,談笑越江海。」隨著隧道科技的不斷發展, 隧道從大江大河甚至海底下面穿越已不再是夢想。而在孫振川看來,城市不斷擴張,人口膨脹、交通擁堵、資源緊缺,隧道和地下空間開發已成為必然趨勢,作為主要施工設備的盾構TBM及其代表先進方向的施工技術前景廣闊。但盾構作為一種「量體裁衣」的定製產品,其選型設計在目前還僅僅依靠「三張表」方式,盾構機還需要類似汽車駕駛員一樣的主司機操控。然而,進入到環境複雜的地下,由於工程地質的不確定性、盾構機的不適應性、操作人員素質的差異性等,安全高效的盾構法也經常「險象環生」。
盾構TBM是不是也能像無人飛機一樣,實現智能操作、「無人駕駛」?孫振川毅然牽頭組建團隊開展了「盾構TBM大數據云平臺及應用」項目研究,讓盾構TBM與信息技術「牽手」,實現盾構TBM智能化選型設計、智能化作業。目前,盾構TBM大數據云平臺一期研究成功完成,具備了智能監控、綜合分析、業務協同等功能,已接入施工線路300多條,預測風險3000多次,糾正不當施工行為2000餘次,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成果先後獲得工信部大數據示範試點項目,百家大數據優秀案例等榮譽。
「隧貫山河 道通天下」是隧道人的中國夢。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後,孫振川表示,將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在表彰大會上的講話精神,肩負起歷史責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以高質量創新發展踐行「十四五」規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新聞深一度
孫振川,1972年生,教授級高工,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科協九大代表,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中鐵專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爆破行業專家庫專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面向TBM施工的機器人智能作業系統項目用戶委員會專家,現任中鐵隧道局集團副總工程師,主要從事於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及應用工作;獲得發明專利20餘項、實用新型12項;編寫省部級工法5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2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科學技術特等獎3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3項,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獎技術創新成果特等獎1項,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中國中鐵青年創新獎一等獎1項;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勞動模範、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技創新先進個人,河南省建築業優秀總工程師等榮譽,兼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公路學會隧道工程分會理事、公路隧道建設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理事。
在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振川和他主持研發的盾構TBM大數據云平臺。
孫振川在翔安海底隧道工程中連續解決多個海底隧道施工「世界性難題」。
編輯:胡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