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德國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教育

2020-12-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德國十分強調和重視勞動教育,並將其視為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基礎教育的全過程。

  長期重視勞動教育及其影響

  德國勞動教育歷史悠久,且對其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積極影響。二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並未裹足不前而是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便是對勞動教育的重視。二戰後至1990年期間,綜合技術教育在民主德國(原東德)較早獲得了高度認可,相關試點活動也得以開展;但在聯邦德國(原西德),由於各聯邦州的教育政策不同,所以各州間勞動教育實施情況差異較大。兩德統一後,德國政府對教育體系進行了調整,以保證協調統一。1997年,德國對勞動教育歷史進行了回顧,並陸續出臺了相關教育綱要計劃。

  進入21世紀之後,德國勞動教育改革持續深入,職業教育改革成為熱點話題。2015年,德國發布了《2015+可持續發展教育未來戰略》並提出,如果德國要繼續成為技術和服務領域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先鋒,就必須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中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為國家經濟發展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針對職業教育改革,《2015+可持續發展教育未來戰略》提出了兩項重點任務:一是在課程層面落實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教育,二是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職業教育法規體系。2017年,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發布《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行動計劃》,明確總體目標是在所有教育領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體系。這一計劃涉及早期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非正式學習和社區教育等。在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改革方面,提出了五大優先行動領域,為德國職業教育的長足發展提供了指導性文件。

  勞動教育貫穿義務教育各階段

  在德國,各州普遍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並貫穿在基礎教育的全過程之中。各州勞動教育的基本目標大體可歸納為對學生實施全面的勞動、經濟、技術方面的教育,使之具備適應目前及將來生活的基本能力;引導學生高度負責地從事生產和勞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危害環境的行為;幫助學生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使其有能力在受技術和經濟影響越來越大的社會中謀求發展。

  在小學階段,德國各州勞動教育課程名稱不一,一般叫作「常識課」。其教學內容主要有紙工、編織、木工等。課程以產品製作為中心,其成果與產品密切相關,藉此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技能、培養習慣。勞動教育注重學科間的銜接及全面教育。可能會要求學生自行設計、製作產品,還要將其作品賣掉,這就需要學生計算成本、保證質量、進行廣告推廣等,可以培養其經濟觀念。這一階段德國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教育主要體現在重視家政課的教學實踐,以教會學生如何生活作為勞動教育的基礎和目標。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和掌握烹飪、清掃等勞動技能以服務於家庭生活,還要學習理財、營養知識等常識以提高生活質量。

  德國的中學主要分為四種類型:主體中學、實驗中學、文理中學、綜合中學。大多數聯邦州會在綜合中學和主體中學的5—10年級開設勞技課,課時一般為每周2節必修課,部分對學習勞技感興趣的學生每周增加3—4節選修課;此外,所有學生還必須在9年級或10年級時接受職業指導,參加2—3周的企業實踐,以便今後更好地擇業。德國中學主要有四大類勞技課:技術、經濟、家政和職業。該階段的勞動教育注重引導學生學習並了解現代生產活動的過程,使他們知曉勞動與生態環境保護、勞動與社會的關係。

  德國中小學除了在校內的專用教室開展勞動教育外,還會進行很有特色的校外實踐活動:由學生自己聯繫企業實習。參與實習的學生會到企業和正式員工一起上下班,了解相關企業和職業。老師每周看望學生兩次。實習結束,學生作匯報,老師作總結,企業則可以預選員工。

  為了讓勞動教育能夠得到學校和家庭的重視,德國還通過法律明文規定,青少年應該幫助家長做家務,6—10歲的學生,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東西;10—14歲的學生,則要負責剪草坪和給全家人擦鞋等;14—16歲的學生要洗汽車、整理花園等。對於不願意做家務的青少年,父母甚至有權向法院申訴,以求督促其履行義務。

  以「雙元制」職業教育為特色

  「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是德國最富特色、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設置之一。德國通過頒布《職業教育法》,把「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而由於職業教育具有面向職業生活和勞動世界的特點,因而可以說職業教育是實施勞動教育的平臺之一。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是指青少年部分時間在企業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部分時間在學校裡學習專業技術和文化知識的職業教育制度。

  企業和職業學校,是「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兩個基本培訓場所。這是一種企業和學校密切配合,通過企業的技能培訓和學校的理論教學兩條軌道,對受訓者進行勞動教育的形式。其中,企業內的實習場地又分為專為培訓設置的實習車間和實際的生產車間。受訓者在企業接受培訓的時間約佔整個培訓時間的70%左右。企業培訓主要是為了幫助受訓者更好地解決「怎麼做」的問題。他們在裝配有必要教學設備的實習車間和代表現代技術水平的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進行培訓,與企業一起成長,克服了校內實習場地常因經濟原因難以配置先進設備的弊病。這樣能使受訓者掌握較全面的職業技能,學會處理實際問題的本領,熟悉企業的生產過程和管理機制,了解職業行為規範,養成遵守勞動紀律和安全規程的習慣,並樹立起良好的質量意識。

  職業學校則以理論教學為主,主要解決受訓者在實訓技能操作時可能會產生的「為什麼這麼做」的問題。教學時間約佔整個培訓時間的30%左右。在理論學習中,職業專業課與普通文化課的比例大約是7:3。理論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和相關的實踐課(實驗課、基本技能操作等),傳授有關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幫助學生擴充和深化其對普通文化知識的了解,以達到義務教育的基本要求。

  培養出適應實際需求的人才

  勞動教育對培養德國青少年的勞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各領域人才,促進德國製造業的創新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通過梳理德國勞動教育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德國中小學勞動課程設置始終秉承與時俱進的課程開發理念。內容涉及科技、職業、家政、經濟等多個領域,並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以與工業變革、職業變革、生活變革相互協調,且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和工業的發展起著引領作用。

  其次,德國勞動教育課程形式豐富多樣、靈活多變,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涵蓋了多種校外實踐形式,且各個不同地區還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再次,「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更注重對實踐技能的培養,其所培養出來的人員能夠快速適應企業生產一線的工作環境,滿足企業的需求,真正受到企業歡迎。在這種體制下,由於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他們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降低了他們的失業風險。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學生資助專項重點課題「『四位一體』高校學生發展型資助規範化研究」(X-a/2020/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相關焦點

  • 勞動教育怎麼做?看看日本、德國、美國、芬蘭的課程設計
    02德國:優秀的師資參與勞動教育德國十分重視勞動教師師資的實踐能力。德國十分強調和重視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技術教育,把它視為學生職業生活和進入社會的重要準備和基礎,是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設計有四大類:技術、經濟、家政和職業。
  • 德國基礎教育水平下降
    德國《經濟周刊》5月12日一期封面德國的基礎教育體系問題頻出,已經威脅到德國經濟的前途。基礎教育水平的下降令德國在信息技術這類對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要求較高的行業出現了較大的用人缺口。此外,德國的整個基礎教育體系也因聯邦制而碎片化。各聯邦州在中小學類型和學制上也各行其是,甚至對重要的高中畢業會考也有不同的評分標準,導致一些州的中學畢業文憑明顯比另外一些州的多出了水分。各政黨對於文理中學究竟應該是8年制還是9年制也莫衷一是。
  • 在勞動教育時光中不斷前行——章郭小學勞動教育散記
    視頻中的老校長正向來賓們介紹學校勞技特色創建過程。來賓包括慕名而來的德國學者、中央教科所的專家以及市、縣教育局的領導。他毫不怯場、侃侃而談,談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創建勞技育人特色學校的緣起、做法、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思路……整個下午,面對著屏幕,聽老校長談學校的發展規劃,談對於培養學生的設想,我的體驗是如沐春風。
  • 勞動教育怎麼做?世界各國的勞動課程一起來看!
    根據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報告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只有尊重熱愛生活中的勞動,才能將繁瑣的日常勞動上升至藝術甚至哲學的層次。讓勞動教育融入校園和家庭生活,是日本勞動課程體系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當代中國都市年輕人藉助日本的整理術給新家煥然一新的時候,我們期待中國的家政課能夠和孩子們的生活離得更近一點,希望家庭勞動課不僅是拍照片和做樣子,而是參與其中、樂在其中,這是也是此次《意見》中的具體舉措之一,需要學校和家長的雙方合力與長期努力。
  • 推動基礎教育改革 促進教育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績,比如教育的普及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都大大提升,使得國民素質大幅度提升,中國過去幾十年裡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其基礎因素就是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當然,中國基礎教育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這對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改善基礎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 PISA測試推動下的德國基礎教育發展與改革
    德國屬於聯邦制國家,各聯邦州獨立制定教育政策。因此,即使德國各州都秉承了12年義務教育的宗旨,但在學段劃分、學校類別設置等方面各有特色,具有較大的差異。但在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KMK)的協調下,德國各州之間、各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基礎教育改革,體現出越來越多的共同性。
  • 行業觀察|如何加強勞動教育?看看別的國家怎麼搞
    芬蘭注重教育與生活和社會需要的結合,基礎教育階段尤其關注教育與生活的連接。 (3)編程教育 芬蘭在新課標中對編程教育要求較高,早在學生一年級就開設。與其他歐洲國家將編程作為單獨的專門的課程相比,芬蘭更傾向於將其融入到手工、數學等不同學科中來開展,這也是其編程教育模式的獨特之處。
  • 德國是如何進行職業教育的
    德國是世界公認的製造業強國,工匠精神在德國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這與德國一直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密不可分。概況與基本模式德國教育的基本結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的四個基本層次。按照憲法規定,各聯邦州享有文化主權。也就是說,各種類型的學校教育都屬於州文教部的管理權限。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 一個無人回答問題的答案,德國基礎教育為何讓人敬畏?
    德國基礎教育為何讓人敬畏?這是悟空問答上一個到目前為止無人回答的問題,無可厚非的是該題目確實有點過於大了,因為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無法在一個相對簡明的問題答案中展現出來。同時,也許是由於中國人對德國製造業的普遍崇拜的影響,或者是對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和成就的讚賞所及,題主談到了對德國基礎教育的「敬畏」,足見其用心良苦。當然,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自然與其自身的歷史文化傳承、國家治理機制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儘管如此,世界各國的教育體系和事業發展,依然存在一些相通之處。所以,不說對別國的教育需要「敬畏」,至少適當的了解、分析、參考與借鑑卻是理所當然的了。
  • 姚永明:德國是如何進行職業教育的
    德國是世界公認的製造業強國,工匠精神在德國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這與德國一直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密不可分。概況與基本模式德國教育的基本結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的四個基本層次。按照憲法規定,各聯邦州享有文化主權。也就是說,各種類型的學校教育都屬於州文教部的管理權限。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 三門峽市「基礎教育三年提升計劃」第31次推進會(研學旅行暨勞動教育)召開
    4月9日下午,三門峽市「基礎教育三年提升計劃」第三十一次推進會(研學旅行暨勞動教育)在靈寶市召開,各縣(市、區)主管副局長、基教科科長、德育專幹、普通高中主管校長、鄉鎮中心校校長、初中校長、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負責人,市級、省級、國家級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負責人,三門峽市直屬中小學主管校長和三門峽市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負責人等240餘人參加了會議。
  • 德國教育ABC - 網易教育頻道
    劉培英   南方網訊 德國可能是基礎教育年限最長的一個國家。  一個普通德國公民,可以享受長達12-13年不等的基礎教育。這裡對德國公民的定義不僅包括發育正常的孩子,也包括有身心障礙和殘疾的孩子。這樣的理念影響到德國學校的整體結構,德國有屬於義務教育系統的正常中小學,還有為特殊兒童度身訂造的非正常學校,比如身心殘障促進學校、聾人學校、還有我們稱為學習困難障礙學生的專門學校。
  • 【德國教育】德國教育體制
    德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民族,包括學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他們的教育是一種全面性教育,以行為作基礎的生活教育。
  • 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新時代幼兒勞動教育是重要課題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如何在幼兒日常活動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素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就要求幼兒園必須重視和加強幼兒勞動教育。
  • 勞動關係學院舉辦高校勞動教育研討會
    申繼亮巡視員在講話中對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勞動教育相關文件制定中所做的貢獻表示感謝。他指出,《關於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勞動教育的意見》發出了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動員令,7月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繪製了開展勞動教育的施工圖,接下來的重點是要落下去、見行動、見實效。
  • 數學基礎教育薄弱致德國電氣工程師短缺
    新華社柏林11月12日電(毛競)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主席京特·克格爾12日在柏林說,數學基礎教育薄弱導致德國電氣工程師嚴重短缺。據德新社報導,克格爾在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成立125周年慶祝活動上說,德國培養出的工程師太少,研究表明今後10年德國電氣工程師缺口達10萬人左右。克格爾說,電氣工程師在德國就業前景良好,但仍有很多電氣工程專業大學生肄業,這主要是因為德國數學基礎教育薄弱,很多學生要在大學裡補學很多數學知識。
  • 為勞動教育賦能 開創高校勞動教育新格局
    [摘 要]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不僅要著眼於勞動精神培育、勞動能力培養,更要注重勞動科學素養提升。要在專業教育中強化勞動導向,堅持養成勞動精神、培養勞動能力、深化勞動實踐有機結合。要結合高校特點,以勞動科學教育為基礎,以產教融合為根本路徑,健全管理機制,開創高校勞動教育新格局。
  • 西安市勞動教育研究中心在陝西省西安小學掛牌成立
    特別提到在第十一屆全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成果評選中,學校榮獲三個特等獎的殊榮。學校及時響應黨中央號召,依託陝西省吳積軍名師工作室,利用省教育學會綜合實踐活動專業委員會的平臺。構建了「勞動與自理--每周參加不少於2-3小時的家務勞動;勞動與生活--每兩周學習一項勞動基本技能;勞動與創新--每學期參加一項創造性勞動;勞動與社會--每個節假日參加一項公益性服務勞動」等四個勞動教育模塊。
  • ...學生「減負」……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這樣「解題」 | 教育2020...
    「十三五」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教育部黨組的部署安排,圍繞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第二個百年目標奠基,基礎教育堅持以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崇高使命,以推進公平發展、質量提升為中心任務,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發展呈現格局性變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中上行列,人民群眾教育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 德國教育:德國職業教育模式的主要特點
    德國職業教育模式的主要有這麼幾個特點。其一,德國職業教育的申請入口是企業德國的青年學生要想接受職業教育,首先必須自己向某個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申請,從企業中獲得一個培訓位置。其二,德國職業教育建立了相當完備的企業訓練系統德國企業在職業教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儘管很多的德國企業自身經營存在各種困難,但辦職業教育的經費預算也是不會減少的。由於企業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國家對受職業教育的每個學生的支出實際上要低於對受普通教育的學生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