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十分強調和重視勞動教育,並將其視為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基礎教育的全過程。
長期重視勞動教育及其影響
德國勞動教育歷史悠久,且對其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積極影響。二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並未裹足不前而是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便是對勞動教育的重視。二戰後至1990年期間,綜合技術教育在民主德國(原東德)較早獲得了高度認可,相關試點活動也得以開展;但在聯邦德國(原西德),由於各聯邦州的教育政策不同,所以各州間勞動教育實施情況差異較大。兩德統一後,德國政府對教育體系進行了調整,以保證協調統一。1997年,德國對勞動教育歷史進行了回顧,並陸續出臺了相關教育綱要計劃。
進入21世紀之後,德國勞動教育改革持續深入,職業教育改革成為熱點話題。2015年,德國發布了《2015+可持續發展教育未來戰略》並提出,如果德國要繼續成為技術和服務領域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先鋒,就必須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中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為國家經濟發展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針對職業教育改革,《2015+可持續發展教育未來戰略》提出了兩項重點任務:一是在課程層面落實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教育,二是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職業教育法規體系。2017年,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發布《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行動計劃》,明確總體目標是在所有教育領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體系。這一計劃涉及早期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非正式學習和社區教育等。在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改革方面,提出了五大優先行動領域,為德國職業教育的長足發展提供了指導性文件。
勞動教育貫穿義務教育各階段
在德國,各州普遍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並貫穿在基礎教育的全過程之中。各州勞動教育的基本目標大體可歸納為對學生實施全面的勞動、經濟、技術方面的教育,使之具備適應目前及將來生活的基本能力;引導學生高度負責地從事生產和勞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危害環境的行為;幫助學生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使其有能力在受技術和經濟影響越來越大的社會中謀求發展。
在小學階段,德國各州勞動教育課程名稱不一,一般叫作「常識課」。其教學內容主要有紙工、編織、木工等。課程以產品製作為中心,其成果與產品密切相關,藉此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技能、培養習慣。勞動教育注重學科間的銜接及全面教育。可能會要求學生自行設計、製作產品,還要將其作品賣掉,這就需要學生計算成本、保證質量、進行廣告推廣等,可以培養其經濟觀念。這一階段德國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教育主要體現在重視家政課的教學實踐,以教會學生如何生活作為勞動教育的基礎和目標。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和掌握烹飪、清掃等勞動技能以服務於家庭生活,還要學習理財、營養知識等常識以提高生活質量。
德國的中學主要分為四種類型:主體中學、實驗中學、文理中學、綜合中學。大多數聯邦州會在綜合中學和主體中學的5—10年級開設勞技課,課時一般為每周2節必修課,部分對學習勞技感興趣的學生每周增加3—4節選修課;此外,所有學生還必須在9年級或10年級時接受職業指導,參加2—3周的企業實踐,以便今後更好地擇業。德國中學主要有四大類勞技課:技術、經濟、家政和職業。該階段的勞動教育注重引導學生學習並了解現代生產活動的過程,使他們知曉勞動與生態環境保護、勞動與社會的關係。
德國中小學除了在校內的專用教室開展勞動教育外,還會進行很有特色的校外實踐活動:由學生自己聯繫企業實習。參與實習的學生會到企業和正式員工一起上下班,了解相關企業和職業。老師每周看望學生兩次。實習結束,學生作匯報,老師作總結,企業則可以預選員工。
為了讓勞動教育能夠得到學校和家庭的重視,德國還通過法律明文規定,青少年應該幫助家長做家務,6—10歲的學生,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東西;10—14歲的學生,則要負責剪草坪和給全家人擦鞋等;14—16歲的學生要洗汽車、整理花園等。對於不願意做家務的青少年,父母甚至有權向法院申訴,以求督促其履行義務。
以「雙元制」職業教育為特色
「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是德國最富特色、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設置之一。德國通過頒布《職業教育法》,把「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而由於職業教育具有面向職業生活和勞動世界的特點,因而可以說職業教育是實施勞動教育的平臺之一。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是指青少年部分時間在企業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部分時間在學校裡學習專業技術和文化知識的職業教育制度。
企業和職業學校,是「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兩個基本培訓場所。這是一種企業和學校密切配合,通過企業的技能培訓和學校的理論教學兩條軌道,對受訓者進行勞動教育的形式。其中,企業內的實習場地又分為專為培訓設置的實習車間和實際的生產車間。受訓者在企業接受培訓的時間約佔整個培訓時間的70%左右。企業培訓主要是為了幫助受訓者更好地解決「怎麼做」的問題。他們在裝配有必要教學設備的實習車間和代表現代技術水平的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進行培訓,與企業一起成長,克服了校內實習場地常因經濟原因難以配置先進設備的弊病。這樣能使受訓者掌握較全面的職業技能,學會處理實際問題的本領,熟悉企業的生產過程和管理機制,了解職業行為規範,養成遵守勞動紀律和安全規程的習慣,並樹立起良好的質量意識。
職業學校則以理論教學為主,主要解決受訓者在實訓技能操作時可能會產生的「為什麼這麼做」的問題。教學時間約佔整個培訓時間的30%左右。在理論學習中,職業專業課與普通文化課的比例大約是7:3。理論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和相關的實踐課(實驗課、基本技能操作等),傳授有關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幫助學生擴充和深化其對普通文化知識的了解,以達到義務教育的基本要求。
培養出適應實際需求的人才
勞動教育對培養德國青少年的勞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各領域人才,促進德國製造業的創新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通過梳理德國勞動教育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德國中小學勞動課程設置始終秉承與時俱進的課程開發理念。內容涉及科技、職業、家政、經濟等多個領域,並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以與工業變革、職業變革、生活變革相互協調,且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和工業的發展起著引領作用。
其次,德國勞動教育課程形式豐富多樣、靈活多變,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涵蓋了多種校外實踐形式,且各個不同地區還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再次,「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更注重對實踐技能的培養,其所培養出來的人員能夠快速適應企業生產一線的工作環境,滿足企業的需求,真正受到企業歡迎。在這種體制下,由於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他們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降低了他們的失業風險。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學生資助專項重點課題「『四位一體』高校學生發展型資助規範化研究」(X-a/2020/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