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跟我抱怨:孩子迷上了遊戲,放學回家就急忙拿出手機就開始玩。
這位媽媽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規定孩子,必須寫完作業才能玩。
但是,孩子為了能趕緊打遊戲,作業就寫的很潦草,錯誤百出。
這位媽媽覺得這樣不行啊,孩子痴迷遊戲以後不就廢了麼?
於是手機不給,電腦斷網,電視也僅限兒童模式。
可是,接下來,孩子開始撒潑打滾,更是各種對她騷擾不斷。甚至,稍微罵幾句,孩子立馬就變得情緒暴躁,踢桌子,摔門子。
這位媽媽很是痛苦和不安,根本不知道怎麼辦。
我相信,這是很多家庭都遇到的問題。孩子沉迷遊戲不能自拔,家長無能為力!
01、你可能還不如遊戲策劃了解你的孩子。
首先得說一個現實,商業化的網路遊戲,無不是為了讓玩家沉迷所設計的內容。
為了讓玩家沉迷遊戲,遊戲公司策劃做的功課要比各位父母要深入的多。
可以說,這根本不是一個維度的對抗,說是降維打擊也無不可。
遊戲策劃們很清楚玩家想要什麼,願意付出什麼,以及什麼是他們喜歡的。在背後則是來自無數的數據和調研,每一個改動都更是圍繞數據而改動。
可以不留情的說,就連遊戲策劃們都可能比作為父母的你更了解你的孩子的喜好。
所以說,當你覺得自己對教育孩子無能為力的時候,你作為父母便是不及格的。
你以為你保證孩子吃飽喝足,你以為你讓孩子好好上學,你以為偶爾教育一下孩子便萬事大吉了……
其實,你甚至沒有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他成長中所面臨的問題。
所以,在孩子沉迷遊戲的這道難題上,很多父母打過罵過,甚至還摔手機,砸東西,但效果似乎並不好。
02、玩家需要引導,孩子也一樣
玩遊戲,有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首充和七日籤到。
首充一般都是看似獎勵都非常高的,七日籤到則是提前畫上了一個大餅。
遊戲策劃為了讓玩家能夠玩下去,基本上會打磨每一個環節,大到整個流程,小到一個按鈕,就是為了保證玩家繼續玩下去。
這其實就所謂的新手引導期,保證留存。
但是,我們的父母們很多時候其實並沒有那麼多耐心去像一個遊戲策划去給孩子設計一個「新手引導期」。
玩家需要引導,孩子也一樣。家長們不妨用心在現實也設計一個「新手引導期」。
比如說,給孩子設一個目標,讓他每天背一首詩詞,每天十幾個 單詞,或者其他。如果他完成,就設計一個目標獎勵。
但是,目標卻永遠不能太難,太難太長,孩子會沒有耐心,最終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保持一個個穩定的「大餅」,然後完成,然後再給他畫一個大餅,循環往復。
一旦他進入了這個循環體系,學習成績遲早會變好。
但是,父母們要明白,獎勵不是長久之計。孩子的學習成長,都屬於他自己的責任,我們已經不只一次的說過。
在這樣的環節中,父母們更是要多思考,舉一反三,將孩子引導向他對學習感興趣上面去。
03、遊戲是人性弱點的集合
我們都知道很多遊戲都會有一個排行榜。
就拿大家熟知的手遊王者榮耀來說,這款遊戲會有國服排名。
當然,還有各種段位,從青銅到王者,甚至是榮耀王者。
許多孩子在小夥伴中聽到別的孩子打上了王者,於是虛榮心也會爆發。他們也迫不及待的想拿下一個王者。
當自己成為列表的第一名的時候,會莫名的欣喜。
可以說,遊戲就是人們所有人性弱點的一個集合。
有些孩子其實並不是真像家長們所認為的完全沉迷,很多孩子只是為了在同學們面前有「面子」。尤其是男孩子,在遊戲上會有極強的虛榮心。
他們大部分都不是完全沉迷,更多的是朋友在玩,而且玩的好,必須要打敗他們。
或者,也是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遊戲知識。
有時候,家長們也不妨利用下孩子這樣的虛榮心。
有位家長就很聰明,他選擇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於是帶著孩子去了一趟天文館,然後給孩子普及了很多天文知識,他就跟孩子說:你們班某某一定不知道太陽有多大,地球有多重。
這孩子上學時候,然後就跟他的小夥伴各種炫耀,說去了天文館,然後炫耀他的天文知識。
這個孩子的同學一聽,不樂意了,然後說我知道最大的恐龍有多大。
於是,這個孩子回來之後就嚷嚷著要去恐龍館,然後要買有關恐龍的書籍。
04、遊戲勸退的背後
遊戲都是有壽命期限的,有的是新鮮感漸漸失去,有的則是「天生勸退」。
比如,有的遊戲策劃漏洞百出,經常不是BUG,就是伺服器崩潰,要不然就是各種卡頓。
當然,有的遊戲更是割韭菜一般,要麼「肝」的要死,要麼「氪」的要死。(肝就是花費大量時間,氪就是花費大量金錢)
有這樣一個實驗,心理學家曾在兩個碗裡都放了食物,當小白鼠去吃A碗中的食物時,就會被碗下的裝置電擊一下;當吃B碗中的食物時,就沒有任何打擾。
時間長了,小白鼠就再也不去吃A碗中的食物了。
這就是所謂的厭惡療法。
一款遊戲看似很好,就像這「食物」,但是裡面各種勸退的事情就像這「電擊」。
所以,在現實中,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給他提供一個安靜無幹擾的環境,讓他可以靜心學習。
但是,當他寫完作業拿手機開始打遊戲的時候,卻可以用各種小事進行幹擾,讓他吃水果、喝牛奶、讓他洗澡、讓他換衣服、讓他幫忙倒垃圾......
總是用生活中的小事去「折磨」孩子,讓他無法在遊戲裡保持一個安靜的心態。
當他拿出手機的時候,他就能想起你要指揮他幹這幹那,
又想玩但是又不想被打擾,大部分孩子慢慢的會選擇放棄。
因為這就給他慢慢造成了一個心理的影響,那就是玩遊戲,「一定不會有好結果」。
當然,上面說到了「肝」和遊戲的新鮮度失去。
有這樣一個故事,那就是馬雲的兒子小時候特別喜歡打遊戲,於是馬雲說,行,你喜歡打,那就打。
於是,馬雲就讓兒子打遊戲,也不阻撓,連吃飯的時候也不叫他。
剛開始,馬雲的兒子很開心,天天玩,什麼都不用管,但是,在連續玩了一周後,他忽然覺打遊戲一點意思都沒有。從此,馬雲的兒子也再也不會沉迷遊戲。
人們長時間地重複某件事情會降低人的興趣,遊戲也一樣。
就像,很多人進入工作後,面對重複而機械式的工作,終究會失去興趣。
05、無聊和孤獨
孩子沉迷遊戲,其實也有著另一個重要原因。
那就是現實太無聊了而且深感孤獨寂寞。
孩子放學後,父母各忙各的,他自己無所事事,又找不到事情可做。
而且,在如今許多大城市中,孩子一放學,便回到家中。
家長擔心孩子出去玩會受傷、會遇見壞人,於是孩子就被栓在家裡。
於是,玩遊戲,就成了他們唯一可以消遣的方式了。
所以,有時候,家長們看到孩子玩遊戲,不妨帶著孩子出去走走,陪孩子出去吃頓大餐,看看電影,去去遊樂園……等等。
用另一件事情去排遣孩子內心的寂寞和孤獨,用另一件事情去引起孩子的興趣。
相信,很多孩子還是非常樂意放下手中的遊戲的。
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少。
我有一個八九歲的表弟就是如此,每次去他家,他基本上都在玩遊戲。他媽媽說,他沉迷遊戲,而且每天都各種打罵,說表弟不聽話。但是,每當我說:走,帶你出去玩。
表弟就趕忙放下手機,然後就屁顛屁顛的就跟上來了。
在當今社會,獨生子女的家庭佔大多數,要麼就是即便是二胎,也是年齡相差甚大,孩子無聊又寂寞成為常態。
所以,父母們不妨有時候放下手中並不緊要的工作,多陪伴下孩子。
哪怕多擠擠時間,能夠陪伴孩子在周末,在假期帶他出去走走也是好的。
06、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粗暴地制止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長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多陪伴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是上策。
當你真正的比孩子所沉迷遊戲的遊戲策劃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或許,你的孩子也就不再沉迷遊戲了。
所以,請走進孩子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培養孩子興趣,合理娛樂。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