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深圳在副省級及計劃單列城市金融競爭力榜單上居首位,同時廣東省也在省份金融競爭力排行榜上名列第一。排名是否客觀反映了廣東省和深圳市的金融實力,未來深圳的金融業又將有什麼樣的展望和趨勢,來看今天的餘治國觀察。
《2020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近日出爐,廣東在內地省份金融競爭力排名中位列第一。其中,深圳繼續保持「京滬深」三強鼎立的局面,與廣州、佛山、珠海一道,拱衛廣東總體金融實力。
中國綜合金融實力上,京滬深還是在主要指標中遙遙領先,和香港一道進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十強。比如在境內外上市公司總市值上,北京26萬億,深圳16.2萬億、上海12.3萬億;在金融機構實力方面,除了北京霸榜銀行和保險業,在134家證券公司中,總部設在上海、深圳和北京的分別有27家、23家和18家,合計佔比過半。不過,此次排名受統計難度影響,沒有列入金融科技指標,而民間金融活躍度也未作為重要參數,其全面性受到一定影響。
那麼,該如何客觀全面地看待深圳金融實力和未來發展前景呢?我想,在新形勢下判斷城市金融競爭力,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比較:一是看傳統金融和新型金融發展態勢,二是看國有體系金融和商業體系金融的結構。
首先,新型金融將成為未來金融競爭力的勝負手,已經是國際共識。新型金融主要包括電子貨幣、大數據算法、人工智慧等在內金融科技板塊和以綠色金融、可持續金融、社會影響力金融等代表的金融模式創新板塊。全世界都在這兩大領域展開激烈競爭,頗有「得新型金融者得天下」的味道。在這個賽道上深圳極具潛力,目前在科技金融領域就排名全球第5,綠色金融全球第15位。
為什麼這麼高?主要在於「四個一批」,一批科技金融的巨無霸和獨角獸,包括中國平安、騰訊和招商銀行等國內科技金融大幅度領先的企業以及產業鏈上近國內四分之一的獨角獸公司;一批科技金融國家隊入駐深圳,搭建起科技金融的四梁八柱,包括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院、全國唯一的市場化個人徵信公司百行徵信等企業和機構;一批先行先試的監管機構和措施,監管有多快新型金融才能有多快,深圳不僅引入未來金融監管科技研究院,還在試點「監管沙箱」等前沿性金融監管措施,全面預警並及時打擊金融科技領域的違法行為;還有一批滿足科技金融需求的人才儲備,並形成了包括資格認定、培養等多方面有效供給能力。
最後,深圳金融結構比較好。這裡主要指國有體系金融和商業體系金融的良性共生關係。一個充滿活力且能夠走向世界的金融體系,註定需要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相得益彰。在深圳金融體系支撐下,不僅民營經濟充滿生機活力,而先後退出了若干競爭領域的市屬國有企業不僅沒有變弱,反而更強,在利潤水平和服務現代化水平上走在全國前列,實現了做優做強的目標。今年,深圳投資控股更是首次殺入世界500強。深投控目前正在打造「科技金融、科技園區、科技產業」三大產業集群,反過來又將為深圳金融和創新水平提升發揮重要作用。
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深圳金融業在科技浪潮的推動下有望進一步彎道超車。尤為難得的是,深圳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金融與實體經濟「雙開花」的城市,既保持金融業穩定創新型增長,又維持住工業增加值全國遙遙領先的態勢。這也是外界給予深圳高評級的重要原因。剛剛閉幕的廣東省委全會提出,廣東要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深圳提出要提供強力支撐。我想,金融以及科技產業都將是這個支撐的重要內容。
記者 / 王嘉
編輯 / 楊陽 潘純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