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社會學缺乏公共聲譽?如何讓社會學更公共?

2021-02-18 Sociological理論大缸

最近,美國印第安那州大學社會學教授Fabio Rojas在博客上提出了一個看法:

why does sociology have such a bad reputation?

Basically, the educated public barely knows that sociology is actually a real social science

Fabio Rojas總結了幾個原因:

——政治觀點的個性,與大眾不同

——教學上總在教些老掉牙的教材,讓學生覺得這不是real science

——本科生都沒法get到社會學的點,沒法像《經濟學概論》那些,用一系列的推理邏輯來上《社會學概論》

——社會學不夠數學,缺乏形式理論(除了個別學派),更不用提大多社會學理論不是數學形式

——社會學沒有學科代言人、公共知識分子,沒人經濟學的弗裡德曼,沒有保羅·克魯格曼。

——社會學變成了社會問題學,所以沒法靠我們的「客戶」來抬升自己的形象

——後現代的影響,以致學界會把社會學等同於法國思想家的範(像布迪厄),以致他們認為我們只是在玩文字遊戲。

——確實,社會學在所有學科裡,招不到SAT分數高階的,沒有充足新鮮高質的新兵。

(https://orgtheory.wordpress.com/2007/07/19/why-does-sociology-have-such-a-bad-reputation/)

但是,社會學界並非同質的,美國的專業主義風範社會學,在其它地方並不必然如此。臺灣社會學往往稍有反例(儘管也被認為是去搞社會運動的~)

臺灣社會學學會辦了個《巷仔口社會學》(2013年—),根據本地學者專長、臺灣社會議題,撰寫通俗但專業的意見。定位是:

https://twstreetcorner.org/

巷仔口部落格,主要是推廣社會學知識給大眾,特別是大一新生、非社會系學生、高中公民老師以及社會上的公民,以淺顯易懂的文字來介紹社會學的某個概念或研究。巷仔口社會學的作者群,主要是社會科學學者,針對特定的社會議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讓社會可以聽到更多元不同的聲音。

到底效果怎麼樣呢?

比如,臺灣在2017年通過《勞基法》修訂時,中山社會系教授王宏仁(也是在他擔任臺灣社會學會理事長期間創辦了《巷仔口社會學》)撰寫文章:

臺灣跟越南的勞工,哪個勞動條件比較慘?

根據他在越南臺商企業的多年研究,比較《勞基法》對臺灣勞工帶來的影響,在facebook上獲得了550+次點讚,168次分享轉發。

目前,《巷仔口社會學》的facebook專頁,也有50,873 人在追蹤。

除了政治議題的公共評論,《巷仔口社會學》也介入文化現象。比如《甄嬛傳》熱播時,臺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就寫了一篇:

搜索結果網絡搜索結果為何賤人就是要矯情:一個社會學的解讀

何老師科普了Goffman對於矯情的分析,整個論述更平民又有力,小標題包括:

1. GOFFMAN對於「矯情」的分析

2. 偽善是邪惡對於美德的致敬

3. 為何「賤人」比「非賤人」更「矯情」?

4. JAMES SCOTT的分析:弱者的「矯情」也可能挑戰支配體制

5. 矯情」的兩種可能性:社會展演與弱勢者的維生

同時,這些簡短通俗的社會學文章,也會累積多年,再篩選成了文集,更加對接公眾的需求,比如:

2019年出版:

巷仔口社會學3:如果贏者全拿,我們還剩下什麼?

2017年出版:

性別作為動詞 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

2014年出版:

巷仔口社會學

不妨看看第2本的目錄:


巷仔口發現性╱別差異◎戴伯芬
 
第一篇:性╱別社會學
性別社會建構的四堂課◎廖珮如
「異性戀霸權」是什麼?◎遊美惠
性/別化的種族歧視◎楊佳羚
愛情•社會•學◎王佳煌
 
第二篇:結婚萬歲!?
離婚真的不好嗎?解析「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迷思◎陳婉琪
自己婆媳的關係自己救!◎孔祥明
家暴丈夫委屈有理?從張德正事件看「家暴防治」體制◎廖珮如、唐文慧
什麼時候,男人也會怕女人?◎龔宜君
 
第三篇:家,不只一種模樣
所有婚姻制度都是歷史偶然:解構反同婚神話◎王宏仁
異性戀常規性下的民調政治:解讀老綠男◎陳美華、吳秋園
同婚之後會怎樣?國際統計分析◎張宜君
同居、婚姻與生育:人口學觀點的多元成家◎楊靜利
 
第四篇:誰當爸爸?誰當媽媽?
為母則強:母職作為改變社會的場域◎梁莉芳
子女的成績是媽媽的考績?從家教看母職的實踐◎高子壹
當幼兒發展成為母親的風險事業◎曾凡慈
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的社會學觀察◎陳逸淳
學習成為行動者:一位新手爸爸的觀察◎何明修
不只是婆婆媽媽的事:以公共託育取代失靈的手◎王舒芸、王兆慶
 
第五篇:學著當男╱女人?
你小孩居然在寫這種東西,我們需要談談嗎?德國與臺灣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周怡君
寒暑假作業的意義◎石易平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性別平等教育?◎戴伯芬
「兒童節」的社會學◎藍佩嘉
玩具可動員志氣嗎?兼論日本玩具的奇幻與可愛◎張盈?
 
第六篇:性別即政治
女總統跟她的內閣們:女性人才哪裡去了?◎姜貞吟
總統的性別◎林宗弘
女人的貞潔,男人的政治:性別意識與名人道德◎田晶瑩
 
第七篇:勞動、運動與性別
你嘛用心洗:美髮沙龍的身體工作◎陳美華
不只是「會陰保養」:Gay Spa文化中的情╱慾勞動與照顧倫理◎陳伯偉
找回女人味:女性與運動的矛盾情結◎姜穎
韓國女性的「火病」:我們所受到的壓迫,身體都知道◎何撒娜
 
第八篇:醫院裡的性別課
尖刀砍進你身體以成為最美麗的人:生活風格醫療的社會特徵◎許甘霖
為什麼沒人說「老祖母」的秘方?談女性與另類醫療◎範代希
誰來陪產?從酒吧到產房◎施麗雯
人口學知識、生殖科技與少子女化的東亞◎黃於玲、吳嘉苓

在臺灣,大多社會科學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公共陣地,也同樣會結集出版,或者和時事評論的雜誌網站合作變成專欄,比如:

歷史學: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

社會學:巷仔口社會學,https://twstreetcorner.org/

人類學:芭樂人類學,https://guavanthropology.tw/

法學,法律白話運動,https://plainlaw.me/

經濟學,白經濟,https://talkecon.com

STS多重奏,https://stssonata.blogspot.com/

政治學,菜市場政治學,https://whogovernstw.org/

(Sociological理論大缸第375期)

當然,更不用提一些社會學家會站出去,去選「立委」,比如明天就要臺灣投票,剛退休的高雄醫學大學的成令方教授(臺灣較早做性別研究),把性別平權觀點也會更帶到公共視野。

相關焦點

  • 專業篇丨社會保障:從社會學的視角,看公共管理的專業
    雖然其屬於公共管理類專業,但與社會學和社會工作仍存在較多相同之處,因為它們被統一到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中。實際上,在介紹公共管理類時,我們專門從公管學科的特徵出發,介紹了作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 社會治理與公共生活:從連結到團結
    公共性是社會性的高級形態,是經過動員的,從而更有秩序也更有能量的社會性;而社會性則是公共性的原生形態,比公共性更樸素、更自然、更有活力,但也更散亂。離開社會性,公共性會失去源頭活水;而離開公共性,社會性則前景莫測。兩者之間就是這樣一種相反相成的關係。
  •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2019年全國大學生暑期夏令營活動...
    我院下設有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系、行政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等4個教學單位;應用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研究所、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所、國家小城鎮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另設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庫)。2013年5月,我院社會工作系經民政部批准成為國家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 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年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揭牌
    該學院由原隸屬廈大公共事務學院的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人口研究所和人文學院的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人類學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林、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校長張榮等共同為該學院揭牌。廈大校長張榮致辭。
  •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成功舉辦:傳統佛教如何走向現代社會
    它們應該能夠發展為一種複雜的人際交往結構,進而建立一個對宇宙、社會的整體觀見,只是因為佛教的社會性表達和社會組織的構建缺乏現代社會組織應當具有的組織化、公開性、自立性三大特徵,才惟有左右依傍而無法自立。
  • 在公共場合如何行為舉止更得體
    原標題:在公共場合如何行為舉止更得體   剛從英國回上海,去滷肉店買燒雞,只剩一盒燒雞和三盒其他雞品了。正在跟店員說要買的東西,一對夫婦過來,徑直大聲插嘴問價,邊問邊在四盒裡挑來挑去。他們的強勢插隊讓我說了一半的話卡於喉嚨,目瞪口呆,直到先生提醒我趕快付錢,才想起國內並不講究排隊,不打斷他們我的燒雞也要沒有了。
  • 所以你們公共衛生都在學什麼(上)?
    我喜歡把公共衛生理解成一個由生物學,醫學,和社會學組成的交叉學科。很多人好奇既然有了醫學為什麼還有多此一舉弄出一個什麼公共衛生學呢?如果說醫學所以個人為標準單位,那麼公共衛生則是以人群為標準單位。醫學的目的是解決個人的健康問題,公共衛生則是通過收集人群的健康信息來解決特定人群的健康問題。比如,什麼因素讓老年人更容易得癌症,如何才能預防?
  • 社會學專業去日本留學學什麼?如何選擇大學?
    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社會學專業去日本留學學什麼?如何選擇大學?面對這樣的社會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現代社會的問題是什麼?」「從此以後社會將如何變化?」等,對過去到未來懷著各種疑問,不斷進行考察。
  • MPA關注 | 陳振明:公共管理學科發展前瞻
    【MBA中國網訊】目前,公共管理學科的成熟程度及科學性如何?判斷一個學科及研究範式是否成熟的基本依據或主要標準是:學科範圍和邊界的確定、學科知識的增長或累積、研究方法的適用性和獨特性以及學科社會建制的相對完善。
  • 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教材深入分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學思想,指出毛澤東思想中關於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分析、關於舊中國階級階層的分析、關於改造舊中國社會的思考、關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關於動員組織群眾的討論以及關於社會調查的實踐,不僅與舊中國社會學的局限性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對於建設科學的中國社會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社會學的想像力
    這篇文章裡提到,當時我對自己所處的時代、社會以及周圍的環境都有很多困惑,很多東西都看不清楚,弄不明白,因此急需一個祛魅和解構的過程,然後我例舉了馬克思、鮑德裡亞、弗洛姆等人的觀點來幫助自己理解和思考,所以為什麼他們能有一整套系統的理論,來理解和表述如此宏大、龐雜的社會問題,這是怎麼做到?如果要用米爾斯的話來說,是因為他們都具有社會學的想像力。我想,在今天,所有人都需要這種想像力。
  • 周雪光災難社會學分析:《熱浪:芝加哥災難的社會解剖》讀後感
    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反映了一系列有關緊急事件的應對措施的問題,我們從組織學角度應該有怎樣的反思? 這兩個問題是我寫這篇書評的著眼點。一一個好的研究首先要有好的問題。我們不妨從克蘭納伯格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出發。在芝加哥的熱浪事件中,為什麼許多人在孤獨中死亡? 為什麼死亡率在不同社會群體(性別、種族、社區) 中有著明顯的差異?
  • 社會學專業主要學什麼?就業前景如何?準備當律師要了解
    什麼樣的一門學科——運用社會學方法,探究社會與人的關係社會學是一門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研究社會中人的行為,探求如何解決社會問題的學科,研究領域涉及到我們身邊的家庭、學校、企業到國家乃至國際社會。女性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如何分析社會熱點問題,比如青少年犯罪問題、失業問題、環保問題、同性戀問題等,社會學都會以它獨特的視角給出答案。另外,社會學還有自己一套專門的研究方法,比如通過觀察、採訪、輿論調查來搜集資料,並運用統計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進行資料分析。社會學專業需要一定的數學、統計學知識和相應的計算機技能。
  • 探尋有效探討公共議題的方式
    為了彌合這種割裂,我試圖通過我對疫情的思考、近期閱讀的書籍和文章的整合,探尋割裂的原因,知識分子為什麼要理性公開說話,如何讓知識分子和公眾之間的對話變得理性。希望通過這些思考,尋求一個有效探討公共議題的方式。
  • 微信群對鄉村公共空間的重構
    在海量信息的接受與交流中,廣大社會成員的心理空間也發生了空前深刻的變化。如何在地理空間、社會空間、網絡空間和心理空間的總體聯繫中,面對不平衡發展的各層次空間狀態和空間矛盾,借鑑當代空間社會學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原則,開展視野廣闊而又深入實際的網絡化時代社會空間變遷研究,可以成為實現社會學研究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創新的一個有益嘗試。圍繞這些內容,本專題組織了三篇文章。
  • 數字社會的隱喻: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
    公共領域的隱喻一直備受爭議,這一點在數字世界中也是如此。關於機會、不平等和權力的「舊」辯論仍在繼續,「新」的平臺社會又將我們對於權力和商業化的擔憂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作者認為,私有化的公共領域(privatised public sphere)本質上是缺乏民主性的。
  • 公共關係簡答、論述
    「人際關係」 和「人群關係」均側重於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角度來探討人和人的關係,面公共關係則從信息傳播溝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關係。人群關係論是人際關係學在組織管理中的應用;公共關係學又是人群關係論的進一步發展,將人際關係的管理從組織內部擴大到組織外部。這三種「關係學」之間有一定的聯第,也有明確的區別,不可混淆。  七、如何理解公共關係的本質屬性?
  • 促進民主的公共政策:政策設計與社會建構理論述評
    ,並分析引發政策變遷的原因。而政策內容研究長期被政策科學所忽視,認為它專屬具體政策領域內具有專業知識的技術專家的事務。該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由於作為一門分支學科,政策研究在不同學科中的發展方向不盡相同:政治學者認為應集中關注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而公共行政學者更關注政策的實質性內容及應用[1]50。另一方面,不同「部門政策」方案的設計根據不同的問題領域特徵需要不同的專業知識,在缺乏一個能夠囊括所有類型政策內容共性特徵的概念框架的情況下
  • 為什麼一隻貓的死亡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三分院經審查後認為,二人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並造成野生動物滅失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二十七條、第三十五條之規定,造成了野生動物資源損失,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遂向法院提起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三分院副檢察長談信友作為公益訴訟起訴人出庭公訴,三中院副院長俞秋瑋擔任審判長。
  • 淺論公共利益的概念及法律界定
    然而,公共利益究竟是什麼卻一直缺乏明確、一致的觀點,它被形容為一個空瓶子,在不同的時期承載著不同的內容;它的邊界和內涵可謂人言人殊,角度不同而見解各異;它更被視為一個虛空的概念,即沒有人相信公共利益的存在,除非它符合自己的利益。正是由於公共利益的抽象、動態和不確定,使得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成為學界與實務界所爭論的一個難點、焦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