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路武康路口咖啡館。孫中欽攝
街道的美不等於「統一」,每一條道路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在上海,有這麼一群人自發地組織在了一起,為上海的道路尋找它們的性格和特點。
去發現更美的上海
這兩天,一篇標題為《上海的招牌,真美》的文章在朋友圈熱傳。這篇微信文章的創作者——上海圈子負責人張楊說:
「
我們一直是在寫一些生活方式,潮流趣事的內容,以傳遞美好生活為導向。前一段時間在朋友圈看到有自媒體在抨擊上海某條路的廣告牌設計太醜,引發了非常大的爭議和傳播,但是我們在生活中發現,上海這座城市確實有很多好看的、本地的、有設計的、有特色的招牌,但是在那篇文章中卻完全被忽略了。我們覺得這是一種比較偏激的引導,所以我們就覺得既然你能寫醜的,那我們就去發現美的。
」
張楊介紹,他們團隊中的6個小夥伴,大概花了3天時間,走遍了上海的一些特色街區和路段,拍下了60個有特色的招牌。
△HostWine&Kitchen,巨鹿路。上海圈子(下同)
△老夜上海,茂名南路。
△THE COTTAGE CAFE & BAR,武康路
△韜奮西文書局,徐匯區長樂路
△蘭心大戲院,黃浦區茂名南路
「因為我們自己是從事新媒體的,比較了解網際網路上的年輕人愛看的角度和傳播屬性,所以我們對整體文章也進行了一番策劃。首先,對拍回來的招牌進行分類,不同的類別,不同的設計風格分一組。其次,南京東路因為在國際上都很有名,這裡的招牌更是一大看點,所以我們也拍到了夜景圖。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對招牌進行一些二次加工,用新媒體的視角去處理圖片,使得其看上去更美觀以及更被大家容易接受,甚至是發現一些平時你可能會忽略的角度。」張楊說。
被霓虹燈招牌包圍的南京東路。上海圈子
風貌保護與店招店牌
近日,環復—南昌路跨界自治會在瑞金二路街道黨建中心開展了關於「南昌路景觀社區營造」的討論,《南昌路店招店牌導則(初稿)》是其中一個聚焦的重點。環復—南昌路跨界自治會理事成員、政府部門的代表、媒體代表以及社會熱心人士等為店招店牌的設計提供了一些美學參考。
同濟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環復—南昌路跨界自治會會長朱偉珏表示:
店招店牌的色彩在搭配的過程中,應儘量避免沒有色彩傾向的中灰色搭配,容易顯得髒舊,缺乏活力。
南昌路這條路並不長,只有1.6公裡左右。改革開放以後,南昌路漸漸成為了一個趣味空間,街道兩旁和弄堂裡出現了各種精緻的咖啡館、小酒吧、精品時裝店。南昌路黃浦段(陝西南路——重慶路)是整個南昌路裡頭煙火味最重、人情味最濃、商貿感最強的一段。
南昌路上的咖啡店。李銘珅攝
在朱偉珏看來,如何把一個街區人文的、建築的、社會的脈絡,都更清晰地發揚出來;如何讓它成為一個有序、豐富又多元、可以讓大部分人熱愛的、有溫度的街區,這無疑與風貌保護本身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朱偉珏建議,對於沿街建築或小店,在管理和治理的過程中,既要保留和保護,又要在可能的情況下讓它們保持多樣性。對於店招的樣子,朱偉珏表示,若要一言以蔽之,便是「有序、安全、美觀、多樣性」。
店招使城市街道更加繁榮
近日,上海市徐匯區召開「微設計、微更新、微治理」——徐匯首創社區規劃師制度十年座談會,探討如何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推動社區規劃師工作制度化、體系化、規範化發展,更好發揮社區規劃師在加強城市設計、塑造特色風貌、打造品質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膠州路上的精品酒店,採用球形店招,奪人眼球。孫中欽攝(下同)
長樂路上的中國藍印花布館的店招古色古香。
田子坊的莫吉託酒吧,用滿滿的啤酒瓶蓋作為裝飾。
武康路的特色招牌。
在一位規劃師看來,在風貌區中,又大又誇張的店招店牌顯然不合適。相反地,為了讓建築可閱讀,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需要慢慢挖掘建築本身的內涵,沿街商鋪的店招也應該配合這種內涵的呈現。
店招店牌是城市街道界面、建築立面中最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因素之一,它不僅是某一商家的標誌或商業導購,而且是美化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元素,是城市形象的重要體現。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城市更新和房屋安全監督處處長徐堯表示:
店招店牌作為一種商業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街道「煙火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別於其他街道、城市的重要特點,標誌著商業繁榮的程度。
「統一招牌」是對美化市容的一種誤解,不僅陷入了形式主義,而且是對城市底蘊的破壞、對商業氛圍的破壞,很有可能扼殺城市的活力。管理不是要消除個性,而是要通過規範進一步彰顯個性,使城市街道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