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出一條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路子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這段時間,面對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積極行動,通過加強就業工作制度建設、舉辦就業招聘活動、強化線上就業服務與指導等,全面落實教育部和江蘇省教育廳的要求。5月,不少學生已經找到滿意的工作。這背後是學校蹚出一條新路子——「定向委培班」。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振陸說:「學校致力於探索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技術技能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蹚出了『校地聯動、教產銜接、開放共享、終身學習』的新路子。」

---

優化人才供給:首創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

許同學是學校「崑山班」2020屆畢業生,將在崑山澱山湖鎮農業服務中心辦公室工作。「在學校學習的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定製課程,讓我受益匪淺。」她說。

「崑山班」是崑山市政府和蘇州農職院合辦的「定向委培班」。近年來,學校先後與蘇州太倉市、崑山市、常熟市、吳江區等地方政府合作招生,開展「定向委培班」。

對學校來說,以往農業專業學生存在專業學習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還存在學校產教相對脫節的難題。為了打破這一困境,學校經過研究後形成共識:教學必須面對市場的需要。

近年來,學校先後與太倉、崑山、常熟等地合作開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訂單班,首批定向培養的205名畢業生,已在所屬村鎮、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崗位發揮骨幹作用。

教學,從千篇一律到因地制宜開始變化。太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太倉農業機械化生產程度高,在商定課程設置時,他們主動要求「太倉班」必須有全套農機操作的教學。此外,太倉還在招生條件、資格認定、資金扶持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保障太倉班的人才培養,並對就業進行照顧。

值得肯定的是,這種模式能夠有效破解涉農類專業招生難、就業難和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高素質農村人才短缺的三大困境。

其實,訂單班只是學校進行校地合作創新的一個縮影。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不斷延展,形成全鏈條的培養模式:教育主體,青年學生學農愛農的職業養成、農業經營主體職業素質能力提升和農業生產者實際需求有機結合;培養路徑:校地聯合定向委託培養、農民社區學院訂單培育、田間課堂專項培訓;教學場景:以學校為總院,農業示範園區(園中校)為分院、生產基地為教學點的農民社區學院網絡體系。

升級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升級

如今,學校人才培育的「蘇南模式」正在升級:學校與地方政府和行業領先企業深度合作,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形成經濟發達地區農業職業院校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探索在傳統學徒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教學不再局限於學校範圍內,以全面提升學生能力。

圍繞該目標,學校動作頻頻:校企共同打造育人雙主體、實訓雙基地、教學雙導師、技能雙證書、考核雙評價。同時,學校與企業、實訓室與基地、教師與師傅、專業與產業、學生與員工「五雙五對接」……

此外,學校與行業領先企業合作,做大天途無人機、京東物流等企業現代學徒班。2019年12月經京東集團面試篩選,30位同學籤訂了初步就業意向書,組成了首個「京東班」,企業導師已開始駐校培養。

另外,學校的育人工程不僅聚焦於現代農業,而且關注傳統文化。在蘇州,一些傳統園林營造技藝,如今正面臨著斷檔失傳。而學校紮根當地辦職教113年,其園林專業最早可溯源於1912年園藝科,關注到問題後學校立即行動。

2013年,學校聯合江南地區7家大型綜合性園林企業,成立「江南園林」特色班。教學方式上,借鑑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和合作式教學法,推行「築園塑人」模式的項目化教學,依據行業職業技能鑑定標準,增設了18門古建築營造課程模塊,校企聯合培養新時代「香山幫」工匠人才。

「現代師徒制」一下激活了人才培養的「一池春水」。2019年,學校的4位學生先後在全國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和國家林草局技能大賽中雙雙獲得一等獎。

激發教學活力:「雙師型」教師隊伍已成標配

今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專家工作組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教師教學競賽分析報告(2012-2019)》中,在列入榜單的全國1438所高職院校中,學校位居全國第五位,江蘇省前列。

過去一年,學校新增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1個;新增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省「333工程」培養對象、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等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5人;新引聘非遺技藝傳承人、產業教授、能工巧匠、客座教授等20餘人。

目前,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成標配,「雙師型」專業教師比例提升至88.90%,園藝園林師資培訓基地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儘管成績斐然,但學校仍舊堅持以教科研團隊、高層次人才和雙師型專業骨幹教師培養為重點,踐行「教產崗位互通、專兼教師互聘」雙師培養模式,不斷激發人才活力,打造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優化、充滿活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數據和信息來源: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相關焦點

  • 濰坊職業學院: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播種希望
    今年開學,濰坊職業技術學院迎來了一名特殊的學生。他就是55歲的王友志,去年剛從部隊退休。原來,他是到這個學校農業經理人學院進行學習的。這是全國首家農業經理人學院迎來的第一批新學員。職業農民學院學員在田間學習。
  •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出成效 「新農人」領跑...
    原標題:——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出成效 「新農人」領跑鄉村致富路   上月底,啟東市王鮑廟橋村忠輝果蔬專業合作社「當家人」倪忠輝在北京捧回了
  •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人」領跑...
    原標題: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人」領跑鄉村致富路去年11月底,江蘇南通啟東市王鮑廟橋村忠輝果蔬專業合作社「當家人」倪忠輝在北京捧回了「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能獲此殊榮,要特別感謝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訓中學到的知識,幫助我更好地帶著大家走上了致富路。」倪忠輝說。
  •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涵養文化,激發師生成長內動力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尹江海表示。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文化教育、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與學校文化育人理念緊密結合,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讓師生形成「學農愛農」的文化自覺,並不斷內化成「強農興農」的行動自覺,越來越多的師生紮根農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智慧農業學院院長王鋒帶隊考察布瑞克
    近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智慧農業學院院長王鋒,智慧農業學院副院長副院長孫翠華等領導一行蒞臨布瑞克農業網際網路參觀考察。布瑞克農業網際網路董事長孫彤,高級副總裁許井春等領導全程熱情接待。此次來訪,雙方就智慧農業人才培養、產學研轉化事宜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並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據了解,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智慧農業學院組建於2015年,設有計算機應用、電氣自動化、設施農業與裝備、無人機應用、物聯網技術等智慧農業領域新興專業,目前在校師生1500餘人。
  • 濰坊職業學院:職業農民培訓 助力脫貧致富
    5月20日,山東省濰坊職業農民學院、濰坊市農業農村局、濰坊普創職業技能培訓中心聯合組織的濰坊職業農民學院2020年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培訓班在濰坊職業學院濰城培訓基地開班。濰坊市農業農村局、濰城區委,濰坊市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以及濰坊職業學院相關同志出席培訓班開班儀式。
  • 鄉野朝陽——職業農民的思考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較高的素質和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可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種類型。」教育部職成司司長葛道凱給新型職業農民下了這樣的界定。他認為,新型職業農民是相對於傳統農民和兼業農民而言的,是階段性、發展中的新概念,應具有高度的穩定性、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責任觀念。
  • 一位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曆程
    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  ——一位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曆程  □本報記者 趙琳娜 本報通訊員 劉守良  「我愛農業」  6月27日下午,夏邑縣劉店集鄉,一輛大客車緩緩停下,來自安徽省阜陽市的參觀團順著一條筆直的柏油路走進
  • 高校如何賦能新型職業農民
    「三農」問題的核心在農民,新時代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是新型職業農民。習近平總書記用「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九個字勾勒出新型職業農民的鮮明特徵。賦能新型職業農民,提升其社會適應力,是對農村生產力要素的改造與升級,可加速鄉村地區生產力的發展,並從量變引起質變,推進生產方式的變革,振興鄉村,最終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更懂農業、更親農村、更愛農工
    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業院校肩負著培養人才、提供智力支撐等重要任務。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廣東農工商職院」),這所廣東唯一「農」字頭高職院校,依託廣東農墾及其340萬畝土地,不斷探索,服務鄉村振興。
  • 新型職業農民和傳統農戶有何不同
    對比傳統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新」在以下幾點:具備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先進理念;具備現代農業所要求的能力素質;能夠獲得較高的收入,是新農業生產的繼承人與開拓者。  目前,隨著國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的不斷加大,大量優秀人才加入了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數據顯示,全國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目前突破2000萬人,其中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人。
  • 鄞州農民轉型記:新型職業農民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近年來,我省首批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的寧波鄞州區,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立相關培育機制,完善配套政策體系,逐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湧現,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一個村莊,近兩千畝土地,需要多少人耕種?
  • 學者解讀習總書記談「三農」創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編者按:昨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代表團,參加該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的審議,就「創新創造」、「新型職業農民」、「脫貧攻堅戰」等幾方面工作提出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雲飛) 「轉變」——從「身份農民」轉變到「職業農民」 「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形成農業農村改革綜合效應,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 淮南市鳳臺縣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中安在線訊 據淮南網報導,為切實提升農民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業發展能力,進一步推動全縣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7月18日,鳳臺縣農科教辦公室在縣農業園區社會化服務培訓中心開展民生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 當塗縣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水產養殖班...
    12月10日,在當塗縣農業農村局指導下,馬鞍山學院承辦的2020年當塗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已順利結班,50人均取得結業證書。8月28日,當塗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水產養殖班培訓工作啟動,當塗縣縣農業農村局科教股股長張木蘭,馬鞍山學院合作發展處副處長魯如雙,當塗各鄉鎮村學員50人參加開班儀式並共同上開班第一堂課。第一堂課由縣農業農村局科教股股長、高級農藝師張木蘭授課,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政策進行解讀。
  • 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積累——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後者是一種被動烙上的「身份」。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而不再是一種被賦予的身份。
  •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解讀 按農時組織教學
    人民網北京4月14日電(熊旭)近日,教育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以下簡稱《培養方案》)通知,記者就相關內容採訪到教育部職成司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培養方案》的印發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及2012、2013、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一項重要舉措
  • 「新時代隴原職教改革巡禮」立足特色優勢 主動擔當作為——記在改革創新中砥礪奮進的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新時代隴原職教改革巡禮】立足特色優勢 主動擔當作為——記在改革創新中砥礪奮進的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冉福祥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為始建於1907年的甘肅官立農林學堂,是甘肅省建校歷史最為悠久的高等職業學校。
  • 農民,從身份符號到體面職業有多遠
    「可以說,今後中國農業的從業主體,從組織形態看就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從個體形態看就是新型職業農民。」   張曉山認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有策略可循。一方面要通過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和生產經營水平,幫助他們逐步走上具有相應社會保障和社會地位的職業化路子;另一方面要通過支持政策調動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
  • 「十三五」時期末我國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0萬人以上
    自2012年以來,相關部門就啟動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當前,一批能創新、敢創業、有技術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正在引領著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農業部日前印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數量要發展到2000萬人。  破解「誰來種地」問題  在北京某小區當電工的戴師傅來北京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