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秀華:我感謝自己卑微而鮮活的存在

2020-12-13 北京日報客戶端

她搖搖晃晃地登上了臺

連聲對穿越大半個京城

來看她的讀者說「謝謝」

面對主持人的調侃

她認真地糾正「不要跑題」

當聽說自己的新書未面世就驚了專家

她驚訝「我怎麼不知道」

餘秀華新書《無端歡喜》封面

昨晚,餘秀華出現在其首部散文集《無端歡喜》首發式上,她沒變,還是那個耿直得可愛的女孩兒,儘管她已經四十多歲。

詩人餘秀華

那是2014年底,一首《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讓餘秀華一夜爆紅。此後餘秀華相繼出版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搖搖晃晃的人間》《我們愛過又忘記》。

幾年過去了,餘秀華詩集總銷量達40餘萬冊,為20年來詩歌銷售之冠。她的微博粉絲達19萬,算是一個明星了。

前半生幾乎從未踏出橫店村的餘秀華,在成名後的三年中,天南海北滿世界地跑。但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她視為「天」的母親身罹癌症離世,曾經熟悉的小院只剩下父親和自己。

當主持人問及死亡這個話題時,餘秀華有了更深的感悟,「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這個問題,我們對死亡充滿恐懼,是因為無知才會恐懼。」她說,真正的死亡未必那麼令人恐懼,和我們現實生活中經歷的很多事情差不多。

這些年,別人總以為餘秀華很有錢了,但她的回答聽起來真切可愛,「掙了一些錢,不過還真不多,讓我覺得很羞愧。我想更羞愧的是我的出版社,還沒有把我搞成真正的有錢人。」末了,她還表達了一個意思,不掙錢也很正常。

餘秀華與主持人小馬哥

還是這幾年,隨著農村建設,居住了一輩子的橫店村——那個她把一草一木都融入自己詩歌創作的村莊,被新的樓房取代。

曾經熟悉的一切,起伏的麥浪、門前的水塘、屋後的樹林,都不復存在。餘秀華提及,根據當地規定,只要交兩萬元,老房子就可以留下來,她選擇了保留,將回憶留在那個院子裡。

餘秀華沒有迴避一個問題,在精神上她一直是孤獨的。鄰居、家人,甚至丈夫都不理解餘秀華,他們認為,「關心靈魂的事情是閒得太狠了的無事生非」。

丈夫一年回家一兩次,相對而坐,卻無話可說,她的婚姻是「兩個互不相干的人莫名其妙地走在了一起,還有一紙不許隨便離開的契約……兩個身體和靈魂之間有縫隙,發現縫隙的存在就是懷疑開始的時候。」

因此,儘管面對父母的反對、外人的質疑,餘秀華也要用盡所有的勇氣與堅決,結束這懷疑,擺脫這枷鎖,她離婚了。

餘秀華告訴讀者,對婚姻,她是懼怕的。但關於愛情,她自己就可以滿足自己,那是精神上的滿足。

她更放言,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對待女人的愛,他們跑得比兔子還快,中國男人缺乏大度。頓時,全場掌聲響起來。

餘秀華現場談婚姻

出名了,母親走了,家鄉變了,婚姻不在了,但永遠不變的東西同樣存在。和日常男女一樣,餘秀華每天要面對瑣事,生存的艱辛、人生的痛苦和焦慮。

每次外出,她都是獨自一人,常常因為腿腳不便和身體虛弱而摔倒坐在地上。「上臺階上到一半摔倒了,旁邊有一些人看著我,但是沒有一個人拉我一下,我掙扎了幾下,沒有力氣爬起來,索性坐在地上歇一會兒。在人來人往的臺階上坐著,也在陌生的好奇的冷漠的目光裡坐著。如果說這個時候感覺不到孤獨那肯定是騙人的。

現場讀者聆聽餘秀華的講述

這些點點滴滴,都被寫進了《無端歡喜》,化成了四十餘篇散文。「成名」後的生活、「嶄新」的故鄉、奶奶的「英雄事跡」、愛情中的心醉神迷與自卑怯懦,以及與友人真摯的交往,餘秀華呈獻給人世間一個真實的自己。

而當談及散文和詩歌的區別,自稱「沒有文化的農婦」的餘秀華,話語中的哲理風飄蕩出來,「對語言的要求是同樣的高度,寫不好詩的人,寫不好隨筆。寫不好隨筆,更寫不好詩歌。和詩歌相比,散文鋪得更開一點,寫詩是即興,寫散文是思考。」

首發式上半場談的全是散文集,但到了讀者提問環節,卻沒人問新書一個問題,都是有關詩歌的話題,餘秀華最後時刻哈哈樂了,「這發布會白開了!

藝綻君(ID:bjvariety)總結了現場讀者們的提問,讓我們看看這些逗趣的詩迷都提了哪些問題。

嚴肅學究型

Q1:想跟您分享博爾赫斯的一句詩,這句詩就是「一個人可以成為別人的仇敵,可以成為別人某個時期的仇敵,但是他不會成為一個地區螢火蟲、花園、流水和風的仇敵。」您認同這句話嗎?它是不是您內心很多時候想要表達的東西?

A1:博爾赫斯寫的東西肯定是沒有問題的,為什麼會產生仇敵?仇敵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間,其實連政府之間都很少產生仇敵,何況博爾赫斯寫的是大自然的東西,一個人怎麼可能和自然界產生仇敵?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是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人最後要歸於大地,入土為安。博爾赫斯說這句話也有一定的宗教意味在裡面,可是他自己都認識不到這一點,沒有別人我們是非常單純的、幸福的個體,我們的痛苦恰恰是產生於人和人之間,他說的非常好,給他點讚。

Q2:我看到您以前寫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這首詩的時候,覺得特別美。以前的詩人可能會寫穿過大半個中國去愛你,或者我們的愛隔著大半個中國。您能不能講一講當時創作的一些靈感和想法?因為在我來看這首詩簡直是驚為天人。

A2:這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問題,但是我一句話就可以解釋得很透徹,你說穿過大半個中國去愛你,愛你幹嘛?還是去睡你,不睡能叫愛情呢?為什麼要愛你?就是為了睡你,所以沒有性的兩性關係就是耍流氓。

Q3:您更喜歡自己在表達情感時候的狀態,還是在表達思想時候的狀態?

A3:我沒有思想,我只有想法。

Q3:我指的就是想法。

A3:詩歌不是每一篇都是好的,但是我知道什麼樣是好的,什麼樣是不好的,你的審美一定要跟上寫作的能力,很多人是欣賞能力非常充沛,寫作能力非常貧瘠,我鑑賞的能力也有,寫作能力也有,但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因為天才很少。(想著法兒誇自己唷!)

Q4:我覺得詩歌和現實世界是分層的,我想問得是,能不能把詩歌和現實融在一層裡面?

A4:首先我非常不同意你的觀點,我們說詩歌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但是永遠不會高出生活很多,為什麼你會覺得詩歌一定要高於生活呢?這是你的一種誤解。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有什麼樣的詩歌。為什麼詩歌看起來比較美、比較深刻,而我們的生活又是這麼齷齪不堪,我們為什麼寫文字?就是想把生活看明白。詩歌有時候還趕不上生活本身,我們小說裡的故事永遠沒有現實生活精彩,所以不要把詩歌看得很神聖,你覺得文學帶給你精神的滋養,你覺得它比你的生活狀態高,是你高看了詩歌,不是詩歌高於你的生活。你把它放下來,融進你的生活,就會發現它和你的生活就是一樣的。詩歌不是歌頌真善美,而是對為什麼會有醜惡具體思考的過程。

拜師學藝型

Q1:餘秀華老師您好,我想問一下在您寫作過程中,您有了靈感會馬上把詩句記下來嗎?記下來後會不會反覆修改,提煉文字,形成一首完整的詩?

A1:其實都有,就像《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我先想到的是這個標題,那時候在玩博客,覺得這個題目一定會抓人眼球,就把它列出來。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心裡有好句子冒出來,就把它們組合成完整的詩。過去我沒有修改詩歌的習慣,但若有問題,我會修改到滿意為止。在我看來,這是寫作階段的不同,而不是習慣的問題。不過現在的詩歌我倒會反覆修改,特別是今年,這是在過去幾乎沒有的。

Q2:很喜歡餘秀華老師的詩,想問一下您覺得如何寫出好詩,能平衡內容和美感,又不會無病呻吟離大家太遠不接地氣。

A2:我覺得無病也可以呻吟,誰說有病才能呻吟呢。寫作是對綜合性素質的要求,作者有一種優勢,無論寫不寫作,他的心都在為寫作服務。以我的經歷,可能現在體會不到它對我有什麼用處,但是將來一定會回饋於我。其次,多讀點書。你別看我沒怎麼讀書,但像我這樣不讀書又能寫詩的人不多。讀書關鍵是怎麼讀。雖然我讀書不多,不過我讀過的書上,不管是小說、詩歌、散文,讀書筆記都是做滿整本書的,每頁都有。在我看來,要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它會產生新的東西,今天讀會產生這種想法,明天又是不一樣的,你把它一點點都記下來,就會形成自己的思考過程。學習知識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和的。寫作是一個長期的準備過程,我是用了四十年,你現在還小,不要著急,慢慢來,世界從不缺作家,不要急於求成。

情感困惑型

Q1:餘老師,您以前有沒有遇到過一些讓您傷心、難過,甚至可以稱為陰影的事,這些事會不會讓你感覺命運的不公,讓你在內心深處發出一種呼喊憑什麼、為什麼,有沒有這樣的瞬間?您怎樣度過?

A1:我現在都還不停地遇到這些破事兒,而且更多更麻煩,真快把我煩死了。我想人可能一輩子都處在永不停歇的麻煩裡,舊的才解決,新的又來了,所以人不可能一帆風順。當然在所有的過程裡,我會想為什麼你們會這樣對我,我和你無冤無仇,你為什麼這樣打擊我、詆毀我?但是我不覺得這是什麼不公的事情,因為你能夠被別人知道,這本身就是一種福分。痛苦來的時候,你不要想怎麼把這個痛苦消滅,沒有辦法消滅,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我們很多時候覺得很絕望,朋友這麼多,真正需要的時候一個都靠不上,但是時間會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覺得這個坎兒過不去,你就去死。如果你不想死,你只能是死皮賴臉地活著,活著永遠比死了要好,因為他還有機會。你們年輕人遇到困難時需要一步步循序漸進地解決,不能急於求成,要把痛苦都當作自己的朋友,不要當作敵人,這樣就好一點。

《無端歡喜》節選

1、生命裡有連綿不斷的悲苦和這悲苦之上的故事,我愛死了這說不清道不明的一生。我愛著人生裡湧現的驕傲和低處的迷霧。我感謝我自己卑微而鮮活地存在。

2、橫店濃鬱的氣息在我骨骼裡穿梭,油菜花浩浩蕩蕩地開著。生命的遼闊總是讓人心神蕩漾,於是有了活下去的夢想和熱情,於是奮力愛這春天。

3、愛情的無能為力在讓人心碎哀傷以外,就是讓你更厚待自己和庸常的日子。所以某一個秋天裡,我一定能站出深於一棵樹的沉靜。

4、人生沒有被浪費的時間,除了閱讀就是思考,而這以外,就是身體力行地活著。

來源:北京日報「藝綻」

相關焦點

  • 愛的囈語——詩人餘秀華的情詩《給你》小覽
    在餘秀華所有詩歌中,她的情詩其實是最差的,因為實際情感經歷的缺失,只能浮於流光豔影的詞藻製作中,甚至陷入下俗的狂想中。餘秀華的情詩糜句,不過囈語而已,既不深刻又不真實,有的只是做作,取媚的做作。餘秀華情詩中的情之所寄的「你」都是虛構的,不存在的,即便是寫給歌手李健的情詩,詩歌中的「李健」也無非是文字裡的抒情對象而已。詩人壓根就不想得到回應,也並不是真的為愛苦惱,被情所困。詩人純粹為寫而寫,仿佛在寫中完成了一次缺失的情感救贖,而呈現給讀者的,無非是詩人在自憐的文字當中,一個渴望火焰的現代幽怨又痴迷於愛的女性人物形象隱約而出。
  • 餘秀華,痛苦與甜蜜,都在詩歌裡綻放
    敢與直面自己身體的殘疾,直面生活的陰霾。痛苦淬鍊了她的意志,成為她走向成功的關鍵。餘秀華從一個生活的被動者蛻變為主動者。在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後,她迫不及待地首先結束了自己那痛苦的婚姻,給了丈夫一筆錢,然後瀟灑離去,一身輕鬆。
  • 餘秀華不是中國最好的詩人,但是最打動我的詩人
    (《唯獨我,不是》)許多人都看到疾病之於這位詩人成名的標籤作用,卻並未看到她對這種傷痛的領受、消化、沉澱,並最終將其認成命運。疾病給人以疼痛,那就把這疼痛領下,寫下;疾病給人以卑微,那就把這卑微體會;和疾病、和疼痛、和卑微,也和大地在一起。疾病是囚籠,寫作則是她尋找到的掙脫之路,是自救。寫作使她治癒,使她成長。
  • 餘秀華的詩歌《在打穀場上趕雞》賞析
    內心卑微,敏感讓她用清高對抗卑微;缺失愛情,她就用「日」「睡」之詞濃烈暴露地寫愛情。餘秀華是個不折不扣的矛盾體:自卑和清高並存,愛情荒蕪卻又極盡暴露寫男女之愛。餘秀華的清高和愛情是不自然的,因為本身不具備,也不是為渴慕為寫,而是為了驅逐而寫,她的清高和極力寫男女之事,僅僅是為了擺脫內心的自卑感和愛情荒蕪感。她始終沒有擺脫它們,一直在掙扎。
  • 讀完這首詩,董卿問了個有趣的問題,餘秀華的6字回答逗樂觀眾
    剛成名時,餘秀華就向全世界宣布:「我的身份順序是,女人、農民、詩人。」因為是一個女人,所以餘秀華的詩中總是不缺女性的柔美、敏銳、細膩和多愁善感,這是她的情詩能打動人心的原因之一。在某一期的《朗讀者》節目中,餘秀華朗誦了自己的經典情詩《給你》。因為這首詩,董卿問一了一個很多人都想問的有趣問題:「你為何如此執著於寫愛情詩?」餘秀6個字的問答逗樂了觀眾,她說:「缺什麼補什麼。」
  • 《且在人間》:餘秀華,我要表達憤怒,以及對男性世界的不滿
    《且在人間》:餘秀華,我要表達憤怒,以及對男性世界的不滿餘秀華是詩人,這一點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說,她是如今唯一可以靠出版詩集養活自己的人,這一點已經很厲害了,而這本小說,完全改變了我們的初步印象,她原來也可以寫小說,而且寫得不錯,要知道,尋常的小說
  • 餘秀華:活著,拒絕大詞
    活著,拒絕大詞文/餘秀華第一個詞:苦難這一年裡,我到過了許多地方,見過了許多記者,以及和我一樣喜歡詩歌的朋友,他們或者在採訪的時候,或者是在我演講的時候提出問題:你是怎樣把苦難轉化成為詩歌的?是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生活的苦難?
  • 心理學:這三種活法,越活越卑微,你有嗎?
    張愛玲其實也是如此,在與胡蘭成的戀愛中,她是卑微的,她自己也說,遇到他,感覺到低到塵埃裡。張愛玲自小與母親分離,很少感受到母愛,對於愛有一種天然的自卑,所以即使自己年少成名的情況下,面對胡蘭成還是覺得自己不配被別人愛。
  • 餘秀華:在搖搖晃晃的人間,「愛是我心靈的唯一殘疾」
    高中畢業後,餘秀華賦閒在家。19歲那年,母親做主把她嫁給了31歲的尹世平,希望她下半生能有個依靠。,這婚姻就像將她活埋了:「自己去地裡幹活,摔跤了,老公不但不安慰,反而會笑話她。」—人的初心的共鳴,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人心裡始終存在這種共鳴空間。」
  • 餘秀華:老天,你在種我的時候,是不是也漫不經心
    >我很想把自己丟進去我想知道如今的我會不會被風一撩也去發芽一顆花生不經意碎在手心了我被一句哭喊驚得亂了步伐這首《點種》寫的是一次尋常的春種,花生只在一個寒暑就能完成一次盛放,這讓餘秀華十分羨慕,她多想自己也能回爐重造,就像被父親投進窩裡那般簡單。人生再來一次的想法,誰都在心底萌芽過。
  • 餘秀華:我也有想法沒有表達出來做真實的人很難
    在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中,餘秀華表現出對離婚很決絕的態度。提到她很「勇敢」,餘秀華頭擺得很厲害,「不不不,其實我不勇敢。我糾結了很久。如果我勇敢的話,我那婚早就離掉了,也不會拖了那麼多年,承受那麼多痛苦。」如今,她慶幸自己把婚離了,「如果我沒離婚,那我現在面對的壓力,還要加上他的那一部分。」
  • 餘秀華:我也有想法沒有表達出來,做真實的人很難
    一旦有那種『我是大咖』那種心理,一個詩人就基本完蛋了,寫不出什麼東西了。」  「詩歌會一輩子都是我的拐杖。人會有很多焦慮,會有被拋棄和拋棄人的時候,什麼都靠不住的時候。但詩歌不一樣,當你需要它的時候,它就在那裡,它一定會出現。你不需要它的時候,它就靜靜地待在一邊。詩歌是很美好的存在。」但對詩歌的這份信賴,餘秀華也並不想誇大。
  • 餘秀華:自嘲沒有愛情,愛是我心靈僅有的殘疾
    餘秀華詩人曾經以一篇《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成名,一個農村女性,從小患有腦癱,但她對人生的看法卻格外通透,寫下的詩句充滿生機和能量。曾經有位庸醫曾說餘秀華,一定是上輩子造的孽太多了,這輩子遭到了報應,讓餘秀華曾因此深陷痛苦。
  • 【文學】餘秀華:我也有想法沒有表達出來,做真實的人很難
    詩歌是很美好的存在。」但對詩歌的這份信賴,餘秀華也並不想誇大。 有讀者提到,比起前期的作品,成名之後的詩作,風格變得沒有那麼多強烈的衝擊力了。餘秀華這樣回應,「這幾年,沒有了婚姻的羈絆後,我還是輕鬆了太多。沒有壓抑,就沒有爆發。但是,人的生活,不是為了寫作而準備的。也許,我之後寫的作品會很平庸。試想,誰會願意天天掙扎在生命的死亡線上,去成全別人對文學作品的要求?
  • 餘秀華說海子寫詩不如自己,為海子寫下的這首詩,卻啪啪打臉自己
    在寫詩初期,她一直以海子鐵絲自居,將海子奉為精神偶像,可是,自從以帶顏色的詩一舉成名後,餘秀華似乎也將偶像的及格線大大提高了,這位曾經被自己瘋狂崇拜的已故詩人地位一落千丈,餘秀華上演了一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大戲。餘秀華曾在一檔節目公開說:「海子走得太早了,他的詩在技術層面還有問題,甚至連語法都有問題,所以我寫得我是要比他寫得好一些。」
  • 餘秀華:「愛情這個東西它就是很賤!」
    在近日的採訪中,餘秀華大談愛情,她說:「愛情這個東西它就是很賤。你去追他的時候,他覺得你賤他就跑掉了,你走了之後他又捨不得,反正就是總是不在一個頻道上,很難。」她表示自己有遇到過很喜歡的人,也很著急,但都是單戀或暗戀人家,沒有成功在一起過。
  • 《遇見海子》:餘秀華,海子太年輕,我寫的比他好一點點
    《遇見海子》:餘秀華,海子太年輕,我寫的比他好一點點相隔幾十年,餘秀華和海子面都沒見過,但最近這兩個人的名字卻常常被人放在一起。這主要是因為餘秀華的一番囂張言論。在參加一次採訪活動時,主持人讓餘秀華評價哪位詩人對她影響比較大,餘秀華當著眾多學生詩迷的面說起了海子。
  • 「詩可以興,可以觀」 也談餘秀華
    >
  • 《可疑的身份》:餘秀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去往何處
    《可疑的身份》:餘秀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去往何處靈魂追問,第一個問題,總是,我是誰?許多人對此嗤之以鼻,我是我呀,其實這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你到底是誰,難道是一個名字嗎,是一個地域嗎,是一個國籍嗎,當問題的維度越來越多,你突然發現,你並不知道你是誰。人生一世,弄不清楚自己是誰的人,不計其數,有的人苦苦追問,我是誰,我在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