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媽媽,我也會「孩子氣」,我覺得這是正常的

2020-08-29 三月古木

上周日跟兒子大吵了一架,今日想來又覺得好笑,我一個三十幾歲的人跟一個六歲的孩子對吼。

起因是兒子吃飯時筷子沒用好,我就敲了他的筷子一下,然後兒子就突然炸了,對我吼道:「你又敲我筷子,你幹嘛敲我筷子?我討厭媽媽,你走,我再也不要媽媽了。」

然後,我一聽兒子又說「不要媽媽」的話,瞬間腦子也「轟」的一下,什麼理智不理智,什麼該好好教育,什麼要好好說話,全忘光了,對兒子吼道:「這是我家,憑什麼我走啊?」

接下來就是長達十分鐘的我和兒子的互吼,完全沒有道理、理智和營養成分的對話,完全就是兩個賭氣的人。而我甚至還衝動的打了兒子一巴掌。

這件事的後果是,直到昨天早晨我還沒理兒子,儘管昨天早晨兒子已經主動跟我說話了。

家裡人都覺得我一直跟一個孩子在賭氣,太不應該了,但說真的,我更多的是傷心。

我覺得那個跟兒子對吼的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受傷的孩子,我需要用冷淡將自己包裹起來,慢慢緩解心裡的刺痛,因為我知道不能全怪兒子,但我又無處宣洩的受傷。


你知道「語言的力量」嗎?

我們常說,有些話不能對孩子講,比如說「你再哭,再哭不要你」這類的,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同樣的,孩子有些話也會傷害父母的。

很多人都會說,「你跟個孩子計較什麼?孩子懂什麼?」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總覺得自己太過於計較了,孩子氣似的。

後來我才知道,孩子可能確實說不清為什麼自己會這麼做,但他的行為卻已經做出了本能的選擇。

那些傷人的話,他可能不懂,但卻可以從對方的反應中感覺到這些話「有沒有用」。簡單的說,孩子還不明白「語言的力量」,卻本能的會運用「語言的力量」。

馬克 吐溫曾說過:「一句讚揚的話,可以讓我2個月不吃不喝。」

可見,語言是有力量的,一句關心的話可以讓一個人頓悟,甚至改變一個人。而一句明明是關心的話,說的不好,也會傷人。比如說,家長擔心孩子過馬路跑跑跳跳受傷,明明可以說「不要跑,會受傷」,卻要說「跑什麼?不怕被撞啊?」

在親子教育中,作為父母越來越重視對孩子說話時的語言,不讓語言傷害孩子。卻很少有人關心,或者說很少有人在意,怎麼不讓孩子的語言傷害自己。

為什麼會用「語言的力量」去傷人?

昨天下班回到家後,我覺得我終於能夠平靜地看待跟兒子吵架,以及他說的那些話後,我拽著兒子聊了一會兒。

我先向兒子道歉,說「對不起,媽媽昨天不該打你,昨天媽媽太傷心了。因為你說再也不要媽媽。但媽媽保證,以後再生氣也不會動手。」

兒子聽到後,立刻就跟我說,「媽媽,那我也跟你道歉,我不該說不要媽媽。」

看吧,其實他知道,他說了什麼,他說的那些對不對,他心裡有數,儘管他只有六歲。

然後我同兒子說了說「語言的力量」,兒子竟然聽得津津有味,還自己舉了幾個例子,什麼我喊他不要再聽故事時說要把故事機扔掉之類的,好吧,感覺我又被兒子教育了。

總之,最後,我跟兒子說,「以後可不可以不說那麼讓媽媽傷心的話?」

兒子卻有點支支吾吾地回答,「要是忍不住怎麼辦?」

因為事情過去,我已經從傷心裡走出來,所以就跟兒子開玩笑說,「那我就捂住你的嘴,不讓你說。」

兒子聽到後,笑得咯咯咯的。

上周日的事情,其實我只要說一句「敲你筷子是順手了」可能就不會爆發這一場爭吵。兒子如果不吼「再也不要媽媽」這種話,可能也不會爆發爭吵。

這就像我們平時在吵架時總喜歡往對方心口戳刀子一樣,覺得那樣才解恨。但事實上,這根本無益於解決問題,還只會火上澆油。

但有時候情緒在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對嗎?

對。

所以,事實上,「語言的力量」本身沒有好壞,帶入了「情緒」,才可能產生傷人的力量。

「忍」還是「不忍」?

以前我會為自己的「忍不住」覺得自己不好。現在我卻覺得,「忍」並不見得是最好的法子,忍得久了,要麼把自己憋壞了,要麼終將爆一次劇烈的衝突。

那麼,「不忍」嗎?其實也不盡然。

要想不給「語言的力量」的加入太多的「情緒」(更多的指負面情緒),不用「語言的力量」傷人或者被傷,可以試試這幾點:

一、修為在平常。

平時多做做放鬆訓練,比如說瑜伽或者深呼吸放鬆練習,讓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至於被情緒控制,或者就算一時的控制,也可以很快的抽離出來,不要陷在情緒裡。

夫妻雙方可以做個約定,如果一方陷入情緒中,用什麼樣的方式做出提醒。

比如說,媽媽和孩子起衝突了,爸爸將孩子帶離房間。這時候媽媽要知道自己需要整理情緒了,而不是覺得「爸爸和孩子是一夥的」,反而跟爸爸也吵起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情緒是植根於生理中的,不是說抽離就能抽離。

所以,歸根究底,還是平時要多注意,可以給自己一些場景預設,然後試著練習該怎麼應對。

二、如果真的沒忍住,要記得及時修正。

很多人會有「事情過去了就行了」的想法,其實不然,「事情過去了,說開了,沒有心結了,才是真的行了。」

萬一吼了孩子,或者是動手了,不要覺得事情過去了就沒事了,一定要跟孩子表達「我愛你,只是當時很生氣」的意思。當然,動手還是不對的,只是表達愛的意思不夠,以後要做到不再犯同樣的錯。這樣孩子才會相信,不然那就是「狼來了」的故事,只會將孩子推遠。

同樣的,如果孩子說了傷人的話,也要及時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我很傷心」。在孩子面前適當的「示弱」,不要總覺得父母就該是高高在上、嚴肅認真的。

三、經驗總結

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出經驗總結,經驗總結其實就是一個自己跟自己對話、內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行為、語言是不是能更優化?是不是有處理的很棒的點?這些很棒的點是自己以前就會的嗎?是學了什麼、練習了什麼才會的嗎?等等等等。

親子教育中,有很多問題都是有共通性的,也許一點通百事通。

作為父母,不要用「語言的力量」去傷害孩子,同時,也要關愛自己,讓自己同樣不被「語言的力量」所傷。

孩子在為人父母的人生中,佔據了相當重的份量,但也不要活成孩子的傀儡。

父母好,孩子看到的才是更多美好,孩子的未來才會更好。

*作者簡介:三月古木,優質情感領域創作者,一個願意寫點心情故事、親子教育的人。

相關焦點

  • 醫生診斷正常媽媽卻天天給孩子打針,「我覺得」傷害了多少孩子
    育兒師在觀察家庭情況時發現媽媽每天給女兒吃藥打針。每次打針時女兒都哀求媽媽:「媽媽我沒有病打針好疼我們不打好嗎?」而媽媽總說:「你身體缺這個,打了針對你有好處。」可是她左看右看都沒發現女孩有什麼問題。於是她問媽媽給孩子打什麼針。那媽媽說女兒個子有點矮,她打的是進口的激素針。育兒師又問去醫院看了嗎,媽媽說看了,並拿出了醫院的診斷書。
  • 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作為媽媽,我焦慮了
    今天送兒子上幼兒園,儘管提前鋪墊的很愉快,孩子也很懂事的點頭承諾,不會哭。但是一走進幼兒園的大門,他就接著轉身要找媽媽。老師趕緊領住他的小手。我內心有些不舍,但還是儘量面帶微笑,自然的同他揮手作別,「好孩子,聽老師的話,媽媽一會兒來接你。」
  • 媽媽輔導孩子寫作業,氣出「動脈痙攣」,孩子:我也不想吖
    家長的世紀災難又要開始了,就是輔導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已經成了媽媽和孩子親子關係惡化的第一大殺手。因為每次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都會被氣得不行,孩子也會委屈的不行。」,孩子:我也不想吖有這樣一個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無論媽媽怎麼教,都是寫不對。
  • 給孩子性教育,作為媽媽,我要說些什麼?
    我有一個8歲的兒子,從孩子沒出生起,我就一直在關注兒童性教育,也看了好些文章,但總覺得時間還早,不著急,小孩子了解些簡單的就夠了,核心宗旨就是實事求是,不能欺瞞、不能玩笑。我想,對應孩子的性教育,真的需要一張時間表。1-5歲的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識1、出生教育:知道自己是從媽媽肚子裡出生的,而不是垃圾桶裡撿來的,也不是充話費送的。
  • 上海一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到跳河:「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
    讓人驚訝的是,在這種生死關頭,這位媽媽被救時還不停地說:消防小哥一邊救一邊安慰:「阿姨,大人都很累的!」 幸好劉女士獲救後,身體狀況一切正常,沒有大礙。要我說:這位媽媽真的是太衝動!太不理智了!說是23年前,一位女士的老爸在給她輔導功課時,被氣得當場寫的一封家書!▼這是什麼情況呢?
  • 孩子,你讓我又愛又氣
    以為這次他肯定會改的。可是沒過幾天,就又被我逮到了玩遊戲,我是氣不打一處來啊!我都那麼嚴重的恐嚇你了,怎麼就還不長記性呢?非要我真的把你指頭剁下來才能改嗎?我被氣的無法用語言形容了,拉起他就拿刀去了:「你是真的覺得我不敢把你手指頭砍下來是吧!那我就讓你看看我敢不敢!」
  • 每次陪孩子做作業我都頭疼,在輔導下去媽媽就氣出病來了
    想起很多年前,我和老公在圖書館自習室的時候,看到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寫作業。一遍遍的說,那時候我們周圍的人都紛紛抬頭過去看,為什麼不能在家裡輔導呢,在自習室是要安靜的。很明顯的,那位母親的嗓門越來越來,甚至到後來還打了孩子一下。
  • 在家陪伴孩子三個月,我更是覺得職場媽媽讓孩子更快樂
    所以有很多時間培養孩子的閱讀,才能。總是比那些由爺爺奶奶帶的娃優秀無數倍。因為同樣有錢,可是大多數的孩子是被玩具,寵溺充斥著童年。所以我認為孩子能夠擁有父母一人全身心的陪伴照顧永遠都比全職父母帶的娃優秀無數倍。可是在家帶了三個月的娃我並不覺得全職媽媽養育孩子就是最好的。
  • 二寶出生後老大說:媽媽,我覺得你們不愛我了
    二寶出生後,老大說:媽媽,我覺得你們不愛我了。這是他生氣的時候說的最多的一句。相信很多二胎家庭深有感觸,自從二胎來臨,大寶便各種花式作妖,各種跟你對著來……我們也不例外。自從二寶妹妹出生,我們從醫院回到家以後,老大哥哥眼裡明顯有了不一樣的東西,隨之而來的是哥哥各種花式作妖和危險動作挑戰,讓做父母的我們頭疼不已。
  • 孩子的一句話:「媽媽,我覺得在家好無聊」,讓我如夢初醒
    孩子真正的進入幼兒園才兩個多月,前幾天像往常一樣,我把他接回來,他就進兒童房玩積木,而我去我工作的房間忙工作。正在我忙的很起勁的時候,他走到我的門口,輕輕的說了一句「媽媽,我覺得在家好無聊」,我覺得我如夢初醒,還有些無地自容。
  • 作為一個媽媽,我只愛我自己
    我現在總覺的剛生了寶寶之後的自己是個熊貓眼的黃臉婆,不是蓬頭垢面的抱著孩子對老公喋喋不休,就是哭天抹淚的哭訴自己帶孩子如何辛苦,然後痛斥先生像個廢物一樣什麼都不做。我那個時候從心理到生理都寫著不開心不快樂,不管怎麼看都與婚前明媚陽光的女子相去甚遠。別說老公看著煩,連我都覺得那時候的自己讓人討厭。可能很多跟我一樣的全職媽媽都曾有過我這樣的感覺。
  • 當孩子說「媽媽,我喜歡我班上同學」,作為家長你的回答很重要
    身邊的很多家長都有反饋現在的孩子太早熟了,比如上次聽到隔壁家有個剛上幼兒園的小男孩說,媽媽,我喜歡我們班哪個女同學,明天上學我可以給我的玩具帶給她嗎?逛街的時候,在孩子的玩樂區看到兩個不大的男孩送了女孩一個棒棒糖,還抱在一起。遇到這種情況很多家長著急了,怎麼糾正孩子這種行為?
  • 我全職帶娃,孩子卻考了倒數:媽媽的崩潰源於內心價值感的缺失
    就像在知乎提問的媽媽「為了孩子學習,我犧牲了很多。我一心一意的付出,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倒數成績。」其實按照正常狀況來看,孩子剛進入小學,經歷第一次考試,考試的成績並不能真正代表孩子的水平,但這位媽媽卻差點因此崩潰,甚至責罵了孩子。
  • 我似乎不喜歡我生的孩子了?身為一個媽媽,其實這種心態很正常
    但是等到孩子真正出生,帶孩子的那一刻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孩子不再是原先想像般的天使,而是惡魔。很多人會說,孩子是父母生的,是他們撫養的,更是母親懷胎十月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而降臨在這個世界上的。所以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家長都應該是非常愛他們的。但是作為父母來說,真的不會產生討厭孩子的情緒嗎?
  • 男人陪產後會怎樣?寶媽:陪產完,我老公讓我以後彆氣他媽媽了
    導讀:男人陪產後會怎樣?寶媽:陪產完,我老公讓我以後彆氣他媽媽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男人陪產後會怎樣?寶媽:陪產完,我老公讓我以後彆氣他媽媽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新手爸爸在產房外被自己親媽氣哭,逗笑網友:媽媽那是我孩子
    ,在孩子降生的那一刻,面對突然的身份轉變會顯得手足無措。被忽視的寶爸,看著自己的新生寶寶,又抱不到,於是他再次伸出雙手嘗試去抱寶寶,哪知媽媽壓根沒有注意到,一個轉身又讓寶爸撲空了,這時寶爸頓覺有點委屈,情緒直接失控,在產房外就這樣子被親媽氣哭。
  • 「我在天空挑媽媽」一個8歲孩子的「子宮記憶」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媽媽和小孩的關聯,是這一世界最親密接觸,最親密無間的聯繫,當小孩在媽媽子宮中的時候,就已經和媽媽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都說「十月懷胎,一朝孕婦分娩」,寶媽們「經歷艱辛」才可以和小寶寶碰面,變成一家人,這在其中的艱辛,也只有經歷過的寶艱才知道了。
  • 媽媽,我覺得洗澡水很燙?你為什麼不相信我!
    我就想知道,為什麼孩子覺的燙的時候大人覺得不燙!小樺媽媽看到這裡,不禁想起了前幾天看到的一幕:去洗溫泉,一個42度的池子,我都覺得微熱,周圍有個兩歲左右的寶寶,奶奶一直在用力的把孩子往水裡按,孩子哇哇大哭,後來真實看不下去了,周圍的一個人說:阿姨,這個水溫孩子覺得燙的。那奶奶還說,沒覺得。
  • 當孩子說「我知道你討厭我」,含辛茹苦的媽媽懵了:我明明最愛你
    那天晚上我催著讓我娃洗漱睡覺,想趕在晚上十點前關燈。因為我娃動作慢了些,我不免有些急,話語裡夾著氣。突然我娃跟我說「我不想讓你當我媽了,你不是我親媽」,我有點發愣,嘴邊一句「你還不是我親孩子呢」差點脫口而出。定了定神後我問孩子「為啥這麼說?我要不是你親媽,會給你買玩具買衣服買書?會不管再困再累還要先顧著你?」
  • 昨晚和孩子聊天,她問我:媽媽,你是不是覺得養孩子很煩?我驚嘆
    1、昨晚和孩子聊天,她問我:媽媽,你是不是覺得養孩子很煩?我真是大吃一驚----驚嘆這麼小的孩子就有這麼敏銳的觀察力!忙問:你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她答:因為我覺得你不喜歡孩子,我想是不是因為你養我覺得很煩,所以不願意生小弟弟小妹妹。我的天,我女兒這麼小,就對我這麼了解了!但是我肯定不能承認啊,就趕緊安撫她說媽媽覺得你已經很乖了,絕對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不願意生孩子的。她馬上高興起來,很開心的說:媽媽,我也覺得其實我很乖,沒有讓你很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