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跟兒子大吵了一架,今日想來又覺得好笑,我一個三十幾歲的人跟一個六歲的孩子對吼。
起因是兒子吃飯時筷子沒用好,我就敲了他的筷子一下,然後兒子就突然炸了,對我吼道:「你又敲我筷子,你幹嘛敲我筷子?我討厭媽媽,你走,我再也不要媽媽了。」
然後,我一聽兒子又說「不要媽媽」的話,瞬間腦子也「轟」的一下,什麼理智不理智,什麼該好好教育,什麼要好好說話,全忘光了,對兒子吼道:「這是我家,憑什麼我走啊?」
接下來就是長達十分鐘的我和兒子的互吼,完全沒有道理、理智和營養成分的對話,完全就是兩個賭氣的人。而我甚至還衝動的打了兒子一巴掌。
這件事的後果是,直到昨天早晨我還沒理兒子,儘管昨天早晨兒子已經主動跟我說話了。
家裡人都覺得我一直跟一個孩子在賭氣,太不應該了,但說真的,我更多的是傷心。
我覺得那個跟兒子對吼的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受傷的孩子,我需要用冷淡將自己包裹起來,慢慢緩解心裡的刺痛,因為我知道不能全怪兒子,但我又無處宣洩的受傷。
我們常說,有些話不能對孩子講,比如說「你再哭,再哭不要你」這類的,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同樣的,孩子有些話也會傷害父母的。
很多人都會說,「你跟個孩子計較什麼?孩子懂什麼?」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總覺得自己太過於計較了,孩子氣似的。
後來我才知道,孩子可能確實說不清為什麼自己會這麼做,但他的行為卻已經做出了本能的選擇。
那些傷人的話,他可能不懂,但卻可以從對方的反應中感覺到這些話「有沒有用」。簡單的說,孩子還不明白「語言的力量」,卻本能的會運用「語言的力量」。
馬克 吐溫曾說過:「一句讚揚的話,可以讓我2個月不吃不喝。」
可見,語言是有力量的,一句關心的話可以讓一個人頓悟,甚至改變一個人。而一句明明是關心的話,說的不好,也會傷人。比如說,家長擔心孩子過馬路跑跑跳跳受傷,明明可以說「不要跑,會受傷」,卻要說「跑什麼?不怕被撞啊?」
在親子教育中,作為父母越來越重視對孩子說話時的語言,不讓語言傷害孩子。卻很少有人關心,或者說很少有人在意,怎麼不讓孩子的語言傷害自己。
昨天下班回到家後,我覺得我終於能夠平靜地看待跟兒子吵架,以及他說的那些話後,我拽著兒子聊了一會兒。
我先向兒子道歉,說「對不起,媽媽昨天不該打你,昨天媽媽太傷心了。因為你說再也不要媽媽。但媽媽保證,以後再生氣也不會動手。」
兒子聽到後,立刻就跟我說,「媽媽,那我也跟你道歉,我不該說不要媽媽。」
看吧,其實他知道,他說了什麼,他說的那些對不對,他心裡有數,儘管他只有六歲。
然後我同兒子說了說「語言的力量」,兒子竟然聽得津津有味,還自己舉了幾個例子,什麼我喊他不要再聽故事時說要把故事機扔掉之類的,好吧,感覺我又被兒子教育了。
總之,最後,我跟兒子說,「以後可不可以不說那麼讓媽媽傷心的話?」
兒子卻有點支支吾吾地回答,「要是忍不住怎麼辦?」
因為事情過去,我已經從傷心裡走出來,所以就跟兒子開玩笑說,「那我就捂住你的嘴,不讓你說。」
兒子聽到後,笑得咯咯咯的。
上周日的事情,其實我只要說一句「敲你筷子是順手了」可能就不會爆發這一場爭吵。兒子如果不吼「再也不要媽媽」這種話,可能也不會爆發爭吵。
這就像我們平時在吵架時總喜歡往對方心口戳刀子一樣,覺得那樣才解恨。但事實上,這根本無益於解決問題,還只會火上澆油。
但有時候情緒在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對嗎?
對。
所以,事實上,「語言的力量」本身沒有好壞,帶入了「情緒」,才可能產生傷人的力量。
以前我會為自己的「忍不住」覺得自己不好。現在我卻覺得,「忍」並不見得是最好的法子,忍得久了,要麼把自己憋壞了,要麼終將爆一次劇烈的衝突。
那麼,「不忍」嗎?其實也不盡然。
要想不給「語言的力量」的加入太多的「情緒」(更多的指負面情緒),不用「語言的力量」傷人或者被傷,可以試試這幾點:
一、修為在平常。
平時多做做放鬆訓練,比如說瑜伽或者深呼吸放鬆練習,讓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至於被情緒控制,或者就算一時的控制,也可以很快的抽離出來,不要陷在情緒裡。
夫妻雙方可以做個約定,如果一方陷入情緒中,用什麼樣的方式做出提醒。
比如說,媽媽和孩子起衝突了,爸爸將孩子帶離房間。這時候媽媽要知道自己需要整理情緒了,而不是覺得「爸爸和孩子是一夥的」,反而跟爸爸也吵起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情緒是植根於生理中的,不是說抽離就能抽離。
所以,歸根究底,還是平時要多注意,可以給自己一些場景預設,然後試著練習該怎麼應對。
二、如果真的沒忍住,要記得及時修正。
很多人會有「事情過去了就行了」的想法,其實不然,「事情過去了,說開了,沒有心結了,才是真的行了。」
萬一吼了孩子,或者是動手了,不要覺得事情過去了就沒事了,一定要跟孩子表達「我愛你,只是當時很生氣」的意思。當然,動手還是不對的,只是表達愛的意思不夠,以後要做到不再犯同樣的錯。這樣孩子才會相信,不然那就是「狼來了」的故事,只會將孩子推遠。
同樣的,如果孩子說了傷人的話,也要及時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我很傷心」。在孩子面前適當的「示弱」,不要總覺得父母就該是高高在上、嚴肅認真的。
三、經驗總結
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出經驗總結,經驗總結其實就是一個自己跟自己對話、內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行為、語言是不是能更優化?是不是有處理的很棒的點?這些很棒的點是自己以前就會的嗎?是學了什麼、練習了什麼才會的嗎?等等等等。
親子教育中,有很多問題都是有共通性的,也許一點通百事通。
作為父母,不要用「語言的力量」去傷害孩子,同時,也要關愛自己,讓自己同樣不被「語言的力量」所傷。
孩子在為人父母的人生中,佔據了相當重的份量,但也不要活成孩子的傀儡。
父母好,孩子看到的才是更多美好,孩子的未來才會更好。
*作者簡介:三月古木,優質情感領域創作者,一個願意寫點心情故事、親子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