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崔顥登臨黃鶴樓,目睹眼前美景,不由詩興大發,於是便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黃鶴樓》。傳說後來李白也登臨黃鶴樓,同樣被黃鶴樓上的風景所震撼,於是也想賦詩一首,奈何看到崔顥的《黃鶴樓》,便擱筆不寫了,還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前頭。」後來哪怕李白想要爭勝,也只能模仿《黃鶴樓》寫下《金陵鳳凰臺》,而不敢以同一意象「黃鶴樓」與崔顥相爭。
所以將一種意象寫到極致,往往會讓後來之人望而卻步,哪怕是想動筆,也只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是同種意象,同樣的文學體裁則更是如此。不過如果是換一種文學體裁,那很多文人模仿起來可是毫不含糊,像很多唐詩都被宋詞所模仿,有些甚至直接「抄襲」。
唐代杜甫在《羌村》中曾寫道「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宋代晏幾道見這一句甚是喜歡,便寫進了自己的《鷓鴣天》,模仿成了「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而宋代的周邦彥更是「過分」,直接將劉禹錫《金陵五題》中的《石頭城》整首詩,直接模仿擴寫成了詞作《西河·金陵懷古》。
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唐詩,在唐代也是無人敢仿,200多年後蘇軾試了一把將它仿成了一首宋詞,水平如何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將微雨春草寫到極致的唐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當時正值春暖花開之際,韓愈遊興大發,於是便邀請好友張籍一同踏春,奈何張籍卻以事忙年老相推辭,於是韓愈便寫下這首詩寄贈老友,希望能夠激發友人的遊興陪他一同踏春。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日很常見的兩個意象,「春雨」和「草色」,但是詩人卻抓住了這兩者的神韻,以「潤如酥」來形容春雨的細滑潤澤,以「遙看近卻無」來形容煙雨茫茫中的小草剛剛發芽時稀疏、若有若無的樣子,雖然看似簡單,卻清新雋永,如同一幅水墨畫卷一樣。這兩句也是為後世所稱道的千古佳句,尤其是「草色遙看近卻無」更是傳神至極。
三、四兩句則是通過春雨和草色感嘆初春的美好,這就是春天最好的時候,可比煙柳滿皇都的晚春景色要美好得多。其實詩人也是通過這樣的對比來突出對早春的讚美,同時也是向老友傳遞出一個意思,這樣的美景你還不出來遊春實在是太可惜了。不得不說為了激發好友的遊興,韓愈也是煞費苦心。
二:蘇軾仿寫的宋詞。
《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這首詞是蘇軾在28歲時重遊終南山,見眼前春景,心有所感寫下寄贈胞弟蘇轍的。
這首詞上闋,描寫的是初春的美好時光。鶯初解語正是初春的意象,也是點明這首詞描繪的正是初春之景,而初春也是一年中春光最美的時候。微雨飄落,滋潤的青草發芽,草根也從青色變得明麗起來,遠看有些綠意,近看卻仍是泛著黃色。上闋基本上就是仿寫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但是被蘇軾這麼一改,卻並不讓人覺得生硬,相反別有一番風味。
下闋則是勸胞弟蘇轍也要盡情欣賞這美好的春光,不要錯過。不要藉口「醉倒」便拒絕去欣賞春花,這樣便會錯過春花給人帶來的青春活力。不要等到春天消逝,只剩下落花紛亂夾雜著青苔,那樣豈不是錯過了春天的美好這首詞看似寫春景,實則充滿哲理,有提醒胞弟珍惜美好時光的醒世之意,其實和「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得不說,雖然是仿寫,但蘇軾的仿寫確實也是水平極高,以景託情,勸勉世人盡享人生青春的無限風光,意蘊雋永。雖是仿寫,但能上升到哲理層面,實屬不易。
三:蘇軾這首詞寫得也不差,為何古人不點評?
按理說,蘇軾這首詞仿寫得也是頗為不俗,但是古人卻不點評,究其原因在我看來還是模仿的痕跡太重,而且模仿的篇幅也是太多。哪怕是點評,也很難說得上到底是在點評蘇軾還是在點評韓愈,所以還不如不點評。再者就是蘇軾的名詞佳作實在太多,比這更為出彩的更是不在少數,相比之下這首詞其實也就沒有那麼多亮點,所以不點評也在情理之中。
對於蘇軾的這次模仿,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