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曾報導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社論:進行升學考試,勢必使教育界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半途而廢,勢必挫傷左派學生的革命積極性,助長資產階級右派的反革命氣焰。
高考制度遭眾人批判,廢除長達十一年
在文革爆發的前夕,北京四中高三五班同學,在團支部書記孔丹帶領下,聯名給主席寫了信,要求廢除「封建高考制度的桎梏」。
他們寫的信題目為《敢叫日月換新天》,其中是這樣評價高考的:「它的流毒極廣,影響甚大。多少年來它一直是剝削階級愚味人民、培養統治階級接班人的工具。在社會主義今天,它又成為培養資產階級接班人,進行修正主義復闢的重 要手段。」
此前,北京女一中的同學,已經先寫了主張廢除高考的《致毛主席的信》。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報》把北京女一中以及北京四中的兩封《致毛主席的信》全部發表。在兩信發布之後,1966年夏天的高考即被"廢止",且這一"廢"就是十一年!
恢復高考,兩位狀元出了名
1977年時,中國恢復了高考,當時的招生對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以及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與應屆的高中畢業生。
這一年最有名的,當屬北京的兩位狀元,男的叫郭方,女的叫劉學紅。其中,劉學紅是當時比較出名的,因為分數還未公布,她的作文就登上了《人民日報》。
事實上,劉學紅可能也不是女狀元,因為她並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數是多少,之所以說她是高考狀元,也只是因為她的高考作文被登上了《人民日報》。但可以確定的是,就算她不是那年的高考狀元,就因她的作文可以登上《人民日報》,也可以說明她的成績是很靠前的。
當年劉學紅語文考99,作文登人民日報,現狀如何呢?這件事情要從頭說起。
下鄉插隊,靠力氣拼父母才有出頭日
1975年時,劉學紅中學畢業,隔年便下鄉插隊。通過一年的下鄉生活,劉學紅髮現不知道自己的價值體現在哪裡,因為人的價值體現在力氣上。
當時你力氣大幹的活多,那你的工分就高。而參加文藝演出是不計工分的。劉學紅曾問過一個工友:「你準備在這裡幹一輩子?」
工友回答道:「如果自己不留下,弟弟就不能留城,另一方面,如果不表態紮根,就評不了先進,評不了先進,就入不了黨,入不了黨,推薦上大學就可能沒你的份。但是,我從沒有提出紮根。」
當時,甚至流傳著一句話: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生產隊會計的女兒沒有通過考試,卻被人推薦進入北京大學,而當時只有這個名額,卻竟給了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這件事使劉學紅深受打擊。
高考突然恢復,遙遠的夢變得現實起來
劉學紅本以為自己要紮根一輩子了,但1977年的一個消息,卻讓她看到了希望。1977年,中國宣布恢復高考,這個遙遠的夢,突然又在她的心中變得現實了起來。
與過去的慣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並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舉行的。當時,有570多萬人參加了考試。雖然按當時的辦學條件,只錄取了不到30萬人,但是它卻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拿起書本加入到求學大軍中。
劉學紅所在大隊的知青,全部都交了5毛錢的報名費,她們一邊工作一邊複習,最後到了高考前半個月才集體請假,認真開始複習。所以對他們來說,真正全面複習也就半個月。
學習艱難,為順利通過高考拼盡全力
因為是第一年高考,大家心裡都沒底,聽說某戶人家拿到了以前的高考試卷,因為不允許轉借個抄寫,劉學紅就跑到別人家,和其他小孩一起做試卷。
與此同時,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的出現,給那些渴望考上大學的知青們,帶來了自信和希望。為了能早日得到這套叢書,在新華書店門口出現了全家出動連夜排隊搶書的壯觀場面,印刷廠也是日夜趕印但仍供不應求。
在《上海出版志》中,可以看到對這套書明確的銷量記載:共發行了7395萬冊。這簡直是中國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蹟。在這個「不見面的老師」的引領下,知青們一步步由淺入深,邁進了知識的殿堂,這也引發了全社會的讀書熱。
歷史學家雷頤回憶了當年的「孤獨與疲憊」:「吃完飯,別人在打牌我就在複習,都是複習到半夜,中午車間工具機轟鳴,一點沒把我打醒,太累了」。
北大教授陳平原也用「飢餓與求知」形容當年的情況:「我曾經問我的學生,第一,你有沒有飢餓的感覺?第二,有沒有求知的欲望?而我們那代人是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有飢餓的感覺,也有強烈的求知慾望。」
這份艱難對於劉學紅來說也是一樣,在備考衝刺的最後幾天裡,為了不讓她受到幹擾,她的母親將其反鎖在了屋中,讓她可以全心全意的準備高考。
積極「備戰」參加考試,作文登上了人民日報
當年的語文高考題很簡單,只有30%的基礎知識,另外的70%是作文,而劉學紅做的那套試卷的作文題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
在電視劇《一年又一年》的第一集,就呈現了1977年冬天,主人公剛剛參加完恢復的第一屆高考,並且他提到了北京地區恢復高考第一年的作文題《我這戰鬥的一年裡》。據說,當時一些知識青年在看到這一作文題目,回想自己下鄉的日子,是邊寫邊哭的。
而在高考考完後不久後,劉學紅的父親拿著一份報紙回到了家中,他對劉學紅說:「你看看報紙上的作文是不是你寫的?」
劉學紅打開一看,發現果然是自己的作文,而且登上的是《人民日報》!後來通過詢問才得知,劉學紅的作文就是她高中老師所在的那個組判的,她的老師告訴她,你的作文得了99分(實際分數要乘以 0.7)。
由於自己小學以及初中都沒有被耽誤,良好的學科基礎知識讓劉學紅在複習中還是相對比較輕鬆的。最終,劉學紅被北京大學的新聞系錄取。
1978年的3月4號,劉學紅正式進入了北大學習,而由於當時不公布分數,所以直到現在劉學紅都不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績。
四字道盡當年往事,留城學生成功改變了人生軌跡
作為1977年北京的文科女狀元,劉學紅的現狀如何呢?
畢業後,劉學紅就在中國青年報工作,從事的是網絡方面的新聞報導工作。她曾歷任中國青年報學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導刊主編以及電腦網路部主任等職務,後來還成為了中青在線總經理。
而多年後,當劉學紅接受採訪時,被問及對於當年的經歷,有什麼想說的,她只說了四個字:感謝高考!並且她還表示,如果沒有高考的話,那麼自己可能會和當年那些留城的學生一樣,一輩子做個售貨員之類,而高考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小結
恢復高考制度,這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而且為我國在新時期及其後的發展以及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感謝高考」這短短的四個字,是時代變革下的縮影在個人身上的最好映照。這位恢復高考後第一位文科女狀元直言。感謝高考讓無數夢想擁有了平等實現的機會,讓奮鬥成為一種可能。也願當高考來臨時,所有學子能不負韶華,欣然歸來!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敢叫日月換新天》、《上海出版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