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首批種植就遭遇滯銷,臺灣農民沈宗錡博士還是很樂於分享自己多年研究的農業技術。圖為沈宗錡在菜地裡查看已經成熟的高麗菜。 (呂斯達 攝)
「我們在南安種了60畝臺灣品種的高麗菜,甘甜可口、可以生吃且綠色無公害,但因為初來乍到,銷售渠道一時沒有打開。」因為高麗菜滯銷,初次在泉州創業的臺灣農民,在看了關於大廈村蘿蔔滯銷的系列報導之後,給記者打來求救電話。為此,記者立即趕往南安洪梅的蔬菜基地,進行實地走訪。
帶來現代農業經營理念和技術
「我種1000棵菜,卻只願收穫800棵,因為土地上還有老鼠、鳥雀等動物,基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這是他們應得的食物。」在南安市洪梅鎮洪梅村的菜地裡,臺灣農民沈宗錡告訴記者。身為微生物土壤改良博士,有著30多年農事研究經驗的他,將現代農業的經營理念與耕作技術,從臺灣帶到了泉州。
在菜地裡,記者看到,與別人那種整整齊齊、絲毫沒有雜草的基地不一樣,這裡雜草與蔬菜相伴而生卻又互相不侵擾。「要想讓蔬菜不遭蟲害,首先也得給蟲子們留足口糧。」沈宗錡告訴記者,土地裡的蟲害是很難殺絕的,但如果我們使用除草劑將地裡的雜草除淨,生生不息的蟲子只能改變「胃口」,侵食蔬菜作物。因此,在開始耕作之前,他花了很多精力觀察統計土地上現有的蟲害種類以及它們愛吃的雜草植物,並在耕作時將這些雜草留了下來,蟲害有了口糧,就不會輕易改變「胃口」吃起口感陌生的蔬菜。
除此之外,通過測土配方,給土地「把脈」並開具營養配方,也是沈宗錡多年積攢的心傳經驗。他告訴記者,根據傳統經驗,用豆粕、花生粕等榨油剩餘的渣料是很好的有機肥,可以用來施加給蔬菜作為基肥,但事實上,豆粕等在土壤中分解之後會產生大量有毒害作用的硝酸鹽,被作物吸收並最終被吃進人體;因此,必須對有機肥料進行合理配比,減少硝酸鹽的產生並增加相應的營養物質。
首批種植60畝臺灣高麗菜
「農業技術與財富一樣,都是帶不走的,所以應當及時分享。」生性樂觀的沈宗錡告訴記者,為了讓更多人分享農業技術發展帶來的食品安全保障,他選擇與同樣來自臺灣的科技產業研究所專家、微生物系教授等合作夥伴,成立了南安市宇能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紮根泉州進行「臺灣農民的二次創業」。
「第一批蔬菜是今年1月19日種下去的,現在已經陸續成熟,開始收穫。」據悉,合作社在南安洪梅鎮流轉了60畝的農地,首先試水種植有著「臺灣菜王」美譽的高麗菜。因為氣候條件與臺灣地區相似,且土壤肥力充足,經過3個多月的生長周期,高麗菜豐收在望。
在菜地裡,記者看到,這些臺灣高麗菜形狀渾圓厚實,色澤綠白相間。據介紹,高麗菜是臺灣一種高檔優質蔬菜,學名為結球甘藍,與泉州本地的捲心菜品種相似。它不僅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微量元素,而且口感脆甜清爽,久煮不爛,很適合用於製作水煮包菜、乾鍋包菜、熗炒包菜等菜餚。同時,高麗菜還是一種低脂肪、低熱量的蔬菜,冬季火鍋以高麗菜入菜,其味清甜脆嫩,多食不油膩,深受減肥瘦身人群的喜愛。
銷路不暢希望成本價分銷
「現在遇到的難題是,因為產量巨大,而且沒有時間做前期的市場開拓,地裡的高麗菜一下子找不到那麼多的買家。」沈宗錡尷尬地表示,搞技術的人始終摸不透市場的操作法則,這讓他們一幫「農業技術控」束手無策。
而根據記者的粗略統計,60畝的菜地,每畝菜地種植將近2000棵,每棵高麗菜重約2公斤,除去已經少量銷售的,還有200多噸的高麗菜在地裡等待買家。
「最近這幾天,如果賣不出去的話,這些菜很可能就要爛在地裡,作為農民,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如果可能,即使是成本價銷售,我們也想儘快將它賣出去,讓更多的消費者嘗嘗臺灣品種和臺灣技術種植的美味高麗菜。」沈宗錡告訴記者,氣溫一天天升高,蔬菜已基本進入成熟期,暴曬之後的高麗菜如果突然遭遇雨淋,就會大面積爆裂,到時候損失將難以估量。
「這些高麗菜的品質很好,農藥殘留檢測的結果值遠遠低於規定的限值,我們也正在協助聯繫本地的大型超市,看能否分銷部分高麗菜。」在洪梅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向記者出示了一份結球甘藍(高麗菜)的檢測報告,檢測結果顯示該標本符合規定的食品安全要求。(記者 呂斯達)
播種未動市場應先行
市場對於農業生產的影響,不亞於自然氣候的影響。從近期幾起農產品滯銷的情況來看,市場意識的缺失都是主因。種什麼品類的農產品,種植多大面積,產品的銷售渠道在哪裡,這些都是農民在播下種子之前,需要認真考慮的事情。
盲目種植,在陷入滯銷時,聯繫媒體請求通過媒介平臺幫助解決銷路問題,這樣的做法並非根本之道,也不可能永續推廣,因為除了農產品之外,鞋服、水暖五金、建築陶瓷等產品也隨時可能陷入滯銷,這將成為媒體不能承受的社會之重。
農業生產應該回歸市場,農民種地也需市場意識,唯有如此,農業才能長遠發展。 (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