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齊家文化活動首發獨家稿件
現代人對於美的強烈追求,使得鏡子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現代女性,化妝包裡肯定有一塊小鏡子,現在的手機也帶有鏡子功能,鏡子是展現一個人面貌的窗口,能極大地滿足自身審美的需求。那麼對於古代人該怎麼自戀呢?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鏡子一般都是銅鏡,那麼在青銅器發明之前,古人沒有銅鏡,該用什麼方法呢?
據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距今最早的銅鏡是伊拉克基什遺址中發現的一塊銅鏡,距今大約在4900年到4700年間,在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是齊家文化出土的一塊銅鏡,在4000年前左右,其實在齊家文化未被發現之前,就有史書記載過鏡子,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齊王「朝服衣冠窺鏡」,這個故事出於《戰國策·齊策》,很多學者誤以為中國最早的銅鏡出現在戰國時期,其實最早記錄銅鏡的是《黃帝內經》:「帝既與西王母會於王屋,耐鑄大鏡十二面,隨月用之。」但是史學界大多數人認為這是神話,不足取信。
隨著齊家文化被發現,在挖掘的過程中,發現了一枚銅鏡,這是在青海貴南尕馬臺出土的齊家文化銅鏡,這枚銅鏡放在死者胸前,直徑8.9cm,厚0.3cm,鏡背有一個鈕,背面有七角圖案,這和很多我們看到的古裝劇有很大不一樣,我國銅鏡大多有紐無柄,有柄鏡一般認為是西方鏡型,在唐代之後我國才出現有柄鏡。所以如果唐代以前的古裝劇中出現有柄鏡,就該值得懷疑了。
說了這麼多銅鏡知識,那麼古代銅鏡未發明之前,古代人該怎麼照面容呢?這得從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字文化說起,記得《紅樓夢》中,賈瑞喜歡上了嫂子王熙鳳,想接近王熙鳳,卻被王熙鳳整了一頓,當時感染風寒,臥病在床無人能醫,跛足道人送他一個風月寶鑑,這個「鑑」,一般就是指鏡子,其實鑑不是最原始的鏡子意思,銅鏡未發明之前,人們只能在水的倒影中照面容,而盛水的一般都是盆,在甲骨文和金文裡,「監」字意思是指俯視器皿查看之狀,《詩》經裡也有「我心非監」的描述,監沒有金字旁。後來隨著青銅器的製造工藝發展,古人開始以銅為監,監字也演變為「鑑」。
那麼現在為什麼又叫鏡子呢?大家可以從讀音發現,鑑和鏡讀音很像,大約在漢代,鑑字被讀轉音,因此成了鏡。銅鏡的意思也逐漸穩定下來,專門指人照面的鏡子,齊家文化的銅鏡,和後來的銅鏡也有很大區別,單從化學分析,齊家文化的銅鏡是銅錫合金,比例為1:0.096,其實錫才可以使鏡面光潔,這麼低的含錫量,齊家文化的銅鏡應該很粗糙,照面的話,應該只能看清面容大概輪廓。
到了周朝,隨著冶金業的發展,銅錫比例已經各佔一半了,造出來的鏡子反光度和清晰度都增加了許多,到了唐朝,含銅的比例再次下降,古代的工藝師還加了一定比例的銀,鏡體出現泛白的樣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鏡子的製作工藝更加精細,而且還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職業磨鏡人,這些磨鏡人在晚清近代還有,當然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也不需要磨鏡人了,現代的鏡子無論在清晰度還是反光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技藝。而且現代人也無法離開鏡子,隨著現代人對手機的依賴,許多手機也出現鏡子功能,這些現代人對自身審美的方式五花八門,這確實變成一個看臉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