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深度綜述:肝細胞性肝癌

2021-01-10 騰訊網

原發性肝癌以肝細胞性肝癌(HCC)為主。在全球範圍內,肝癌是導致癌症相關死亡的第四大常見原因,在發病率方面排名第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預測,估計2030年將有100多萬患者死於肝癌。

在美國,從2000年到2016年,肝癌的死亡率增加了43%(從7.2人/10萬人上升到10.3人/10萬人),而5年生存率為18%,肝癌已成為僅次於胰腺癌的第二大致死性腫瘤。大部分的HCC發生在有基礎肝臟疾病的患者當中,主要是HBV或HCV感染或酒精濫用。

普遍接種HBV疫苗和廣泛應用針對HCV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可能將改變HCC的病因譜。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代謝症候群和肥胖患者的增加放大了肝癌的發生風險,在西方國家,NAFLD將很快成為肝癌的主要病因。

針對晚期肝癌患者的系統療法發展迅速,在過去2年,有4種新藥在3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出了臨床療效。

本文將主要論述HCC的主要遺傳學改變、風險因素、監測和診斷,以及循證治療方法。

一、發病機制

慢性肝病患者存在持續性肝臟炎症、肝纖維化和肝細胞異常再生。這些異常的生理過程可導致肝硬化,並導致一系列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事件,最終導致異常增生結節(真正的腫瘤癌前病變)的形成。額外的分子改變能使異常增生細胞獲得增殖、侵襲性和生存優勢,並完成到成熟HCC的轉變(圖1)。HCC也可發生於不存在肝硬化或明顯炎症的慢性肝病患者(如HBV感染患者)。

圖1 HCC的主要遺傳學改變及分子分型

圖中描述了人HCC發生過程中關鍵的分子和組織學改變,以及HCC兩個分子亞型的主要遺傳和臨床特徵。*表示高水平的DNA擴增。在非增生型中,CTNNB1突變增強了免疫排斥。

二、風險因素

沒有基礎肝病的患者很少罹患HCC,男性的HCC發病率是女性的兩倍。任何原因的肝硬化都會增加HCC的發生風險。

這種風險因病因、地理區域、性別、年齡和肝損傷程度而異。

在世界範圍內,HBV感染是HCC的主要病因。儘管B肝疫苗的廣泛接種降低了HCC的發病率,但仍有許多未接種疫苗的人感染HBV(2015年為2.57億人),有罹患HCC的風險。飲食中接觸黃麴黴毒素B1可導致249位TP53的特異性突變(RS),增加HBV感染患者發生HCC的風險。在西方國家和日本,HCC的主要病因是HCV感染。無論潛在的肝纖維化程度如何,HBV感染都有直接的致癌作用,但在HCV感染者中,若不伴有重度肝纖維化,則HCC很少發生。

全世界範圍內,NAFLD相關HCC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美國,從2016年到2030年,該發病率預計將增加122%(從5510例增加到12240例)。

酒精性肝硬化是HCC的另一常見病因。

吸菸合併HIV感染也可能導致HCC的發生。抗病毒治療在降低HCC的發生率方面是有效的,但不能根除這種風險。

與無應答的患者相比,在對幹擾素治療方案有持續病毒學應答的HCV感染患者中,HCC的風險從6.2%降低到了1.5%。據報導,使用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的HCV感染患者發生HCC的風險也會降低。

除了肝病的病因治療外,尚無任何藥物可以降低HCC的發生率。

三、HCC的監測

癌症監測旨在早期發現腫瘤,增加治療機會,提高生存率。然而,尚無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評估HCC監測對肝硬化患者的臨床價值。不過,數學模型、低質量的臨床試驗(在方法學上有局限性)以及meta分析都顯示了監測對患者的生存益處。

HCC監測的目標人群是肝硬化患者,且不考慮肝硬化的病因。

由於重度肝功能不全的肝硬化患者不適合接受根治性治療,所以沒有癌症監測的必要。但因肝功能障礙而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則需要進行監測,目的是確保腫瘤不會發展到按照既定標準無法進行移植的程度。

一些沒有肝硬化的肝病患者也應該被納為癌症監測目標。慢B肝患者發生HCC的風險存在地區差異(非洲和亞洲地區的發生風險高於其他地區),且老年、男性、肝纖維化、病毒複製水平高、基因C型以及HCC家族史都提示著更高的HCC發生風險。

雖然無肝硬化的非酒精性肝病患者可能會發生HCC,但實際風險是未知的,且可能非常低。除非有方法可以識別出風險較高的患者,否則不建議對無肝硬化的NAFLD患者進行癌症監測。

HCC的推薦監測方法為:每6個月進行一次腹部超聲檢查,聯合/不聯合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檢測。結果對操作者的依賴性較高,敏感度為47%-84%,特異度>90%。對肥胖患者,超聲檢測的實用性會降低。

四、HCC的診斷

在肝硬化患者中,利用影像學技術就可以診斷HCC(圖2)。由於肝細胞在惡性轉變期間會發生血管轉變:良性病灶(如增生性結節)由門靜脈系統分支供血,而惡性病灶由肝動脈分支供血。這種轉變轉化為一種獨特的模式:對比增強CT或MRI可顯示動脈後期明顯強化、門靜脈期或延遲期消退。該模式對結節直徑>1 cm的肝硬化患者診斷HCC的敏感度為66%-82%,特異度>90%。

圖2 肝硬化患者肝結節的診斷

可以根據結節的大小和影像學表現來診斷肝硬化患者是否罹患HCC。如果結節直徑<1cm且在12個月後未增大,則應考慮恢復到常規的6個月監測。美國肝病研究協會(AASLD)指南建議,對於不確定結節,可以採用影像學隨訪來替代活檢。

五、HCC的分期

由於大多數HCC患者伴有肝臟疾病,腫瘤治療必須權衡幹預措施對肝硬化患者的潛在傷害。為了充分評估患者的預後,分期系統需要同時量化腫瘤負荷、肝功能不全的程度和體能狀態。

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BCLC)是應用最廣泛的分期系統。該分期已被臨床實踐指南認可,是肝癌臨床試驗設計的公認標準。其將患者分為五個階段,並針對每個階段提供不同的治療建議(圖3)。

圖3 HCC的臨床治療流程

預計生存期描述的是一旦推薦的治療被實施後,每個階段的估計生存時間。侖伐替尼(lenvatinib)試驗未納入50%或以上肝佔位的腫瘤患者和膽道/門靜脈受侵襲患者。二線治療的臨床試驗均未納入既往使用侖伐替尼治療的腫瘤患者。瑞戈非尼(regorafenib)納入了既往接受索拉非尼(sorafenib)後出現副作用的患者,雷莫蘆單抗(ramucirumab)試驗納入的是血清AFP水平≥400 ng/mL的患者。

六、臨床治療

1. 外科治療

理想的手術切除候選人是早期(BCLC 0期或A期)單發性腫瘤患者,這些患者的體能狀態及肝功能良好(不論腫瘤大小),且無具有臨床意義的門脈高壓。對於這些患者,若接受手術治療其5年生存率>60%,術後死亡率

肝移植可用於腫瘤負擔有限但不適合切除手術的患者。除了治療腫瘤外,肝移植還有根除肝臟疾病的優勢。

米蘭肝移植標準(即,單個結節,直徑≤5cm;或最多3個結節,直徑均≤3cm)是HCC患者肝移植的基準。腫瘤侵襲大血管或肝外擴散是肝移植的禁忌證,因為其很高的腫瘤復發風險。符合米蘭標準的HCC患者行肝移植後,5年生存率為60%-80%,10年生存率為50%,移植後腫瘤的復發率低於15%。對於不符合米蘭標準的腫瘤患者,肝移植的療效更差。

當患者在等候名單上時實施新輔助治療,通常是消融治療或經動脈治療,是減少中位等待時間超過6個月時因腫瘤進展而放棄肝移植的有效方法。

2. 消融治療

建議BCLC 0期或不適合手術治療的腫瘤患者行腫瘤消融治療。主要方法是影像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術,通過升高腫瘤內溫度導致腫瘤壞死。與切除相比,消融治療併發症較少,但對較大腫瘤的局部控制較差。

對於一些直徑小於2cm且在肝實質內位置良好的孤立性腫瘤,射頻消融與切除均可作為一線治療手段。

其他消融方法包括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冷凍消融(cryoablation)和無水乙醇注射(ethanol injection)。外照射放療(EBRT)是安全的,但需要隨機對照試驗來確定其療效。

3. 經動脈療法

中期腫瘤(BCLC B期)患者應考慮經動脈療法。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經動脈化療栓塞(TACE),即動脈內輸注一種細胞毒性藥物,然後立即栓塞腫瘤的供血血管。鄰近的非腫瘤肝組織通常不受TACE的影響,因為與腫瘤不同,前者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門靜脈。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不應考慮TACE。

選擇性內放療(SIRT)是另一種經動脈途徑治療BCLC B期腫瘤的方法。這種療法是基於經動脈輸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釔-90的微球。沒有隨機的3期臨床試驗比較TACE和SIRT在改善患者生存率方面的差異,但大量的隊列和回顧性研究表明,SIRT是一種安全的治療方法

4. 系統性療法

對於晚期(BCLC C期)或經動脈療法治療期間發生進展的中期(BCLC B期)HCC患者,建議採用系統性療法。索拉非尼(sorafenib)是首個獲得FDA批准用於HCC的全身性藥物,且是標準的一線治療藥物。其安全性及療效在亞太地區患者中得到了驗證了。

圖4顯示了3期試驗中被用於治療晚期HCC患者的系統性療法,對HCC有治療效果的全身性藥物包括:(1)一線藥物:索拉非尼(sorafenib)、侖伐替尼(lenvatinib);(2)二線藥物:瑞戈非尼(regorafenib)、卡博替尼(cabozantinib)、雷莫蘆單抗(ramucirumab)。

圖4 在3期臨床試驗中用於治療晚期HCC的系統性療法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Augusto Villanueva. N Engl J Med 2019; 380:1450-1462. DOI: 10.1056/NEJMra1713263

相關焦點

  • 肝細胞性黃疸
    正常人體對於膽紅素的代謝是不會產生黃疸的,但是如果肝細胞發生功能障礙,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洩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並且使膽紅素在血液中或者是組織中沉積一定的量都會出現黃疸的症狀
  • 肝癌治療最新進展 | 肝癌與TA|索拉非尼|肝細胞癌|肝功能|-健康界
    原發性肝癌是目前我國第4常見的惡性腫瘤和第2位腫瘤致死病因。原發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細胞癌(HCC) 、肝內膽管癌(ICC) 和 HCC-ICC 混合型 3 種不同病理學類型,其中肝細胞癌(HCC)佔 85%-90%。
  • 肝佔位性病變就是肝癌嗎?
    肝佔位性病變根據性質不同可分為惡性佔位性病變和良性佔位性病變,肝惡性佔位性病變主要包括肝癌、肝肉瘤等,其中常見的是肝癌。很重要的肝佔位性病變鑑別診斷,才能做出肝佔位性病變的準確診斷。
  • 皮膚異常瘙癢,是肝癌上門了?警惕是這種情況的瘙癢,是癌性癢!
    肝癌患者會出現皮膚瘙癢嗎?皮膚瘙癢是肝癌晚期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肝癌的病人在肝臟除了受肝癌腫的壓迫,膽管可以導致膽管的引流不暢之外,還可以引起肝細胞性的黃疸,也可以因為膽管的癌酸引起的膽管堵塞,這三種原因都可以導致膽管不暢。
  • 自噬與肝細胞癌
    HCV非結構蛋白4B(NS4B)與Vps34、Ras相關蛋白5(Rab5,一種小GTP 酶家族的成員)結合形成複合物,正向調控自噬發生,但抑制自噬前體形成及自噬溶酶體降解,導致異常蛋白質降解能力減弱,自噬降解能力減弱可導致HCV複製增加,肝細胞內病毒堆積,細胞內脂質堆積,進而肝細胞脂肪變性增加,肝細胞壞死、癌變可能增加。
  • 肝癌與肝硬化的區別是什麼?診斷肝癌有何方法?
    原標題:肝癌與肝硬化的區別是什麼?診斷肝癌有何方法? 肝癌是一種常見疾病,在全球肝癌患者中有一半都發生在我國。肝臟是人體重要的解毒和消化器官,因此也是最容易感染毒素的地方。在我國,肝癌多是由肝炎發展而來的,如肝炎、B肝、C肝等。 本期家庭醫生在線邀請到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鍾選芳副主任醫師,帶我們深入認識肝癌的發生。
  • NEJM綜述:表觀遺傳學與人類疾病
    2018年4月5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了題為「The Key Role of Epigenetics in Huma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的綜述
  • 體檢說肝臟佔位性病變,是不是肝癌?很多人分不清楚
    有部分朋友一看到肝臟佔位,立刻就會聯想到肝癌,難道自己真的患上了這種疾病嗎?實際上肝臟佔位性病變是醫學影像診斷的專業名詞,通常出現在b超、ct以及核磁共振檢查結果中,它泛指被檢查的肝臟中「多出了一個東西」,但並不涉及病因,其中包括了良惡性腫瘤、寄生蟲、結石等,所以肝臟佔位並不是肝癌的明確代名詞。
  • NEJM重磅綜述:喝咖啡究竟有哪些好處?咖啡究竟該喝多少?你想知道的...
    在最近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刊登的一篇綜述文章回答了這些問題[1]。生活中的咖啡,咖啡因與健康首先,除了咖啡之外,茶/茶飲料、能量飲料、巧克力和一些止痛藥物中也含有咖啡因成分。根據美國農業部FoodData Central的數據,研究人員列出了常見的飲品、食物和藥物中咖啡因的含量。
  • 甲胎蛋白與肝癌的幾大認識誤區 你知道嗎
    健康體檢越來越普及,門診經常有很多患者朋友拿著體檢報告問醫生:檢查肝功能的時候,發現甲胎蛋白高,上網一搜索,發現好多解答是甲胎蛋白升高是肝癌早期表現,以為自己得了肝癌,嚇得幾天吃不香睡不著。 難道甲胎蛋白高就是得了肝癌? 什麼是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主要是胎兒胎肝中的「幼稚的肝細胞」分泌合成的分子量為6.9萬的一種糖蛋白。
  • 【學術前沿】樊嘉團隊首次全面深度剖析早期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資訊肝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率排名第四的癌種,而其中75%-85%為肝細胞肝癌(HCC)。圖1根據測序結果,研究人員鑑定並區分出24類細胞集群,並且發現RT和PT具有相同的主要免疫細胞亞型(包括骨髓源性細胞、T細胞、B細胞、漿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和相似的淋巴源性和骨髓源性細胞比例。
  • 肝癌晚期能活幾年 肝癌有哪些症狀
    肝癌是一種常見的腫瘤科疾病,肝癌是一種發生在肝臟的惡性腫瘤,有許多人都得過肝癌,肝癌會對身體產生危害,那麼請問肝癌晚期能活幾年?肝癌的治療方法是什麼?肝癌晚期吃什麼好?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5.發燒大部分發燒為中低度發熱,少數病人可能為高熱,在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戰,肝癌的發熱多為癌性熱,那是因為腫瘤組織壞死後開釋致熱原進入血液輪迴造成的。
  • 肝癌常見問題問答|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癌|肝臟|腹部|細胞|-健康界
    1、什麼是肝癌?肝癌是指肝臟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起源於肝臟的上皮細胞,根據病理來源不同可分為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和混合細胞型。繼發性或稱轉移性肝癌是來源於其它器官的惡性腫瘤細胞侵犯至肝臟,多見於胃、膽道、胰腺、結直腸、卵巢等惡性腫瘤的肝轉移。
  • 廣州肝癌醫院前十名,廣州肝癌排名前十醫院
    核心提示:肝癌是指源自肝細胞和肝膽細胞的惡性腫瘤。它分為兩類:主要和次要。這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那麼廣州肝癌醫院前十名,廣州肝癌排名前十醫院都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肝癌是指源自肝細胞和肝膽細胞的惡性腫瘤。它分為兩類:主要和次要。
  • 夫妻二人患肝癌,醫生:這些吃飯用的東西,最是傷肝,別捨不得扔
    沒想到倆人竟然都被查出了肝癌,而且已到晚期,不僅趙先生和王女士崩潰了,醫生也很震驚,倆人才30多歲,這麼年輕怎麼會一起患上肝癌。醫生懷疑可能是倆人在飲食方面吃出了問題,但是在對倆人進行深度的了解後,發現倆人的飲食習慣雖然不是很健康,但也不會致癌,醫生思來想去後覺得應該是廚房裡的物品出了問題,就來到了他們的家裡進行查看。
  • Biomaterials|全球首個3D列印原代肝細胞癌個體化藥篩模型
    肝細胞癌是世界上最致命的腫瘤之一,但目前選擇肝癌特異性藥物缺乏明確依據,腫瘤位點檢測又常因為其異質性受到影響,建立一個可靠的、可用的體外篩選模型至關重要,這也是該領域絕對熱點。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毛一雷教授團隊使用上普生物3D列印設備,首次成功構建了肝細胞癌個性化模型,並對4種常用的肝癌靶向藥物進行體外個體化篩選,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 肝癌檢查選擇CT還是MRI好?肝癌的影像學檢查
    原標題:肝癌檢查選擇CT還是MRI好?肝癌的影像學檢查肝癌檢查是選擇CT好?還是MRI好?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對於肝癌的診治,經常少不了CT、MRI等影像學方法的檢查。對於這些影像檢查方法,肝癌患者該如何選擇呢?
  • 為什麼體檢肝功能正常,結果卻查出肝癌?這次給你解釋清楚
    但是近期周先生發現自己身體出現消瘦乏力、精神不振的現象,去醫院檢查的時候,醫生建議增加了肝癌篩查項目,經過檢查竟發現周先生患有肝癌晚期。這讓周先生非常苦惱:明明每年都檢查肝功能,為什麼還會患上肝癌?
  • 誤認為皮膚過敏,卻查出肝癌晚期!提醒:皮膚3異常或是肝癌上身
    其實陳亮在確診肝癌晚期頭1個月裡,面部顏色已經有了改變,起初是淡黃色,後來顏色一天比一天重,直至呈蠟黃色。在此期間陳亮多次認為是皮膚過敏的問題,也塗抹了不少藥膏,但都沒有特別明顯的效果。出於擔心,陳亮請了一天假前往醫院檢查,結果確診為肝癌晚期,讓陳亮鬱悶的是身體不痛不癢怎麼就確診為肝癌了呢。
  • 肝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八大因素引起肝癌
    肝癌的發熱多為癌性熱,這是因為腫瘤組織壞死後釋放致熱原進人血液循環所致。腫瘤患者由於抵抗力低下,很容易合併感染,亦可出現發熱,與肝癌的癌性發熱有時不易區別,需結合血象並觀察抗菌治療是否有效才能判定。4.消瘦乏力肝癌患者常較其他腫瘤患者更感乏力,此與慢性肝炎患者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