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姜麗鈞 實習生 吳櫻蕾
2016-03-13 10:43 來源:澎湃新聞
2015年10月,中國宣布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在在滬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上海市委原副主委高美琴看來,目前普遍存在的兒童看護服務的缺失,將會導致生育意願改變及生育率下降,她通過提案建議,將早期育兒服務納入公共社會服務,要求社區免費開放已有早教資源,向提供普惠性早期育兒服務的機構提供優惠政策。
早期育兒服務應納入公共社會服務「雖然已經全面實施二孩政策,但從生育意願轉化為生育行為,還需要整個外部環境的配套準備。」高美琴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從中國早期育兒服務社會化來看,目前還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轉變。
高美琴表示,目前,中國早期育兒服務市場還處於監管真空。上海市婦女兒童委員會2015年公布《上海市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需求、指導服務及監管狀況研究》調查:90.1%的家長明確希望「加強私立早教機構的監管」,同時有88.1%的家長提出應加強相關的「審批管理」。同時,早期育兒服務也沒有納入公共教育體系,兒童早期發展和教育佔全部教育系統總入學人數的9%,但2010年之前,政府對學前教育幾乎沒有什麼投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後,兒童早期發展的公共支出佔公共教育預算總支出的比例有所提高,到2012年為3.23%,但這一比例仍然過低。
高美琴建議,將早期育兒服務納入公共社會服務,全面規範和管理早期育兒服務機構。她表示,國際上很多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從國家層面推進和提供0—3歲早教服務,如美國的「早期開端計劃」、英國的「確保開端計劃」、紐西蘭的「普魯凱特計劃」等。因此,建議政府建立單獨的、責任明晰的主管部門,對早期兒童服務進行全盤監管與督導。
早教服務納入文明社區考核指標高美琴表示,研究表明,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家庭對家庭外的照料協助越來越強烈。特別是31—36個月嬰幼兒的家庭中,有近35%的家庭希望得到兒童照料服務。2014年的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調查發現,0—3歲嬰幼兒家庭對於早教服務中心的需求有:離家近、開放式、互動性強、日常帶養時可參與等。但在上海,其社區附近「有託幼機構」的只有54.2%,「有早教服務機構或指導中心」的只有41.6%。由於公辦早教機構容納度與服務能力有限、民辦早教機構費用昂貴等原因,不少家庭附近雖有早教機構,卻沒有享受早教服務。
高美琴建議,國家應當支持地方政府結合自身條件,制定早教服務機構優惠性政策,如優惠性租用社區公共服務場所開展早期育兒服務,或者對提供普惠性早期育兒服務的機構給予稅收的減免,或由政府提供先期的運作經費扶持開展普惠性早教服務,到後期成熟後自行運作等。
她認為,為了平衡女性就業與兒童照料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可以依託社區建立並普及收費較低,且能夠覆蓋0—3歲兒童的早期發展支持機構,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具有可及性的、綜合性的服務,包括臨時照管服務、兒童早期開發服務等。高美琴提出,將早教服務列為社區服務內容,給予人力、物力支持;將早教服務納入文明社區創建的考核指標,以促使早教服務落到實處;要求社區免費開放已有早教資源,擴大受惠面。
可允許父母一方為育兒「停薪留職」高美琴認為,對於目前的高育兒成本,國家應該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家庭養育成本部分外部化、社會化。同時,從女性職業、產假、醫療等方面,都需要相應的社會公共政策來推動,降低養育成本。 她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著手前瞻性政策的制定,創造一個有利於生育與養育兒童的環境。比如增加生育津貼、減少繳納個人所得稅,將義務教育擴大至幼兒教育;完善醫保體系,減少個人自費比例。「如果條件成熟,本人也願意,男女雙方有一方可以選擇階段性休假,就像以前『停薪留職』,單位不能因此辭退員工。」高美琴表示。
高美琴還提出,政府應當拿出一些經費,來出臺和支持親職福利和配套服務的政策,從而減輕家庭育兒壓力,促進早教事業發展。因為0—3歲兒童早期發展公共服務不僅是一種針對兒童個體的教育服務,也包含針對父母和家庭的一系列社會服務。針對當前家庭的迫切需求,政府應設法針對親職履行、家庭教育等提供信息諮詢、講座等服務,幫助家長提升自身的養育能力,建立家庭之間的社會支持網絡,進而實現兒童與父母以及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的良好互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兩會,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