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百年陽壽殆盡,終究難逃黃土裡躺。
但是,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保老人晚年安康,稚子入得學堂,你我柴米油鹽五穀糧。
仔細想想,人這一輩子,有時不過是虛妄一場。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帶著希望和啼哭而來,落地的時刻乘著欣喜,周圍的人總是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你。
人生有時就像一個沙漏,初始沙漏是滿格,隨著時間的前行,沙子便慢慢地向下流逝。
這個流逝的過程中,時間不知不覺就帶走你的青春,你的力量,你曾經無憂無慮的笑容,你刻在臉上的青澀,還有那些曾經包圍著你的愛。
這份愛是流傳的,不過愛的箭頭總是向下。
那些被忽略的老去的人,就像是角落中被遺忘的瓦礫一般,雖說依舊存在著,但是外表是破敗的,內心也是滄桑的。
說起老去,很多人最怕的便應該是這四個字:老無所依。
老來以後的日子,是被秋風掃過的落葉,無根無萍,有時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不是所有人,都能如願擁有幸福的晚年。
就像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老去的時候,做到教科書般的孝順一樣。
這件事的結果,可以有太多的條件影響,並且不可控因素也太多。
以前的人都說,養兒是為防老,後來我在生活中發現,其實也並不是這樣。
有一些老人,不把希望放在兒女身上,可能卻意外地獲得孩子們的孝順,兒孫滿堂,承歡膝下,直到離開的那一天。
有些老人,有兒有女,晚年照舊過得悽慘的也不在少數。
說起來,都是一段滄桑的人生。
我樓下有一個婆婆,她是差不多在今年5月份去世的,去世的時候80多歲,整個人可以說是形如枯槁吧,因為已經接近有半個月的時間沒有怎麼吃過飯了。
她說吃不下去,然後就一直躺在床上,喝牛奶續命。
她的親生女兒,今年50多歲,說她的母親浪費,以前還是很節約的一個人,現在是老糊塗,不知道一箱牛奶有多貴。
我很驚訝,老人的女兒是那種對孫子很大方的人。
她帶孫子出門去玩,要什麼都給買,經常出去一趟就花一兩百,但是母親的一箱牛奶不過六七十塊,她竟然會嫌棄貴。
愛的箭頭雖說條件反射總是向下,但是並不意味著向上的愛就要被折斷。
父母,是每個人來時的寄託。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雙親去,人生只剩歸途。
在這世間的洪流中,明明這份愛應該能夠伴隨人的一生。但是你總不能避免有些人,中途拋棄這份愛,不是簡單的稍微冷卻,而是一種完完全全地否定。
而還有一種,可能比老無所依更加悲涼。
它們之間的相同點是,都是利益和現實的衝突,情感和私心的碰撞,而最後贏了的是利益和私心。
我有一個同學,她的爺爺年輕時是一個幹部,自然老了以後有退休工資。
原本,這份退休工資是人生的一種保障。
以前,她說家裡的叔叔伯伯還有她的父母,也都爭著讓爺爺來自己家養老,因為這意味著爺爺去誰家,這筆錢就是誰的。
不過,她的爺爺一開始哪裡都不去,直到後來身體實在吃不消了,才沒有一個人住在老家了。
而是3個兒子輪流養老,每家生活四個月。
後來,她的爺爺生病了,站不起來了,不能說話了,整個人消瘦了,徹底蒼老了,看起來好像已經沒有了任何生命力。
但是,大家都不讓她的爺爺自然地走。
按理來說,85歲也是高齡,這也算是喜喪了。她相信如果爺爺自己清醒的話,肯定願意體體面面地走,而不是活得沒有尊嚴和知覺,人生任由他人擺布。
但就是這7000多的退休工資,成為強行拽住她爺爺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面對的都是長輩,她也無能為力。
只是偶爾聽家裡的大人吵架,還有叔叔家說他虧了,因為他家是最後一個養的,到時輪到他家的時候,不知道人還在不在。
當金錢帶來的利益,蒙蔽了一個人基本的良知時,親情的溫度,能夠在一瞬間就冷卻下來。
那個時候,父親這兩個字,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代號而已,而不是一種發自內心地呼喚,那分明應該是家的方向啊。
可是,有些人後來有了其它的家,就忘了自己最初的家,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忘了自己來時走過的路。
他們拋諸腦後的,明明是自己最本質的善良還有初心,而有些人永遠不會引以為恥,反而強詞奪理,給自己的不孝順找很多的理由和藉口。
我就見過有一種子女,把錯全部推到父母身上,說是母親年輕時的偏心,一碗水沒端平,所以才造成後來的局面。
還說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哪怕買了一瓶水,都要拿出來作為例子講,說這是自己孝順的證據。
親情,本來就是一份無法衡量的愛。如果非要衡量,光是父母帶你來到這個世上,這份恩情你就永遠沒法還。
所以,有些嘴裡說著孝順的人,往往不見得做得有多好;反而是那些從不多說和邀功的人,可能默默做了很多事。
人老了,身體機能會全面下降,同樣是照顧人這件事,嬰兒和老人,肯定給人帶來的感受和差距將是巨大的。
有句古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反應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但是,人不能忘本,有些你該承擔起的責任和義務,必然是要勇敢擔起的。
你不能因為害怕麻煩或者是想要自己過得更加輕鬆,就把原本屬於自己的任務拋到腦後,把善良和初衷漸漸遺忘。
人這一輩子,無論作為什麼角色,除了要活得好,活得瀟灑,活得有意義,更要活得坦坦蕩蕩,無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