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明確文言文中判斷句的概念和常見的文言文判斷句式。
2.結合語境,準確判定和翻譯文言文中的判斷句。
一、知識梳理
1.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從內容上看,和現代漢語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對人、事、物、情況、原因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從形式上看,最大的區別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斷詞。
2.指出下列判斷句的格式,並準確翻譯全句。
第一組:
(1)亞父者,範曾也。 (司馬遷《鴻門宴》)
(2)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歸有光《項脊軒志》)
(3)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第二組:
(4)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司馬遷《陳涉世家》)
(5)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司馬遷《鴻門宴》)
(6)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蘇洵《六國論》)
(7)(項)梁父即楚將項燕。 (司馬遷《項羽本紀》)
(8)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範仲淹《嶽陽樓記》)
第三組:
(9)此亡秦之續耳。 (司馬遷《鴻門宴》)
(10)劉備天下梟雄。 (《三國演義》)
(11)況劉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戰》)
第四組:
(1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13)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司馬遷《鴻門宴》)
二、問題探究
1.「……者……也」句式中的「者」都表示判斷嗎?
(14)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司馬遷《鴻門宴》)
(15)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司馬遷《鴻門宴》)
2.「……者也」句式中的「者」都表示判斷嗎?
(1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司馬遷《鴻門宴》)
(17)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3.「……是……」句式的「是」都表示判斷嗎?
(18)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燭之武退秦師》)
(19)汝是大家子。 (《孔雀東南飛》)
(20)不知木蘭是女郎。 (《木蘭詩》)
4.怎樣判定一個文言文句子是否是判斷句?
參考答案:
一、知識梳理
2.指出下列判斷句的格式,並準確翻譯全句。
第一組:
(1)……者……也。亞父就是範曾。
(2)……也。項脊軒就是原來的南閣子。
(3)……者……。(同遊的)四個人是廬陵的蕭君圭,長樂的王回,我的弟弟王安國和王安上。
第二組:
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為」等。
(4)……乃……。應當繼位當皇帝的是皇帝的長子扶蘇。(5)……為……。現在人家是菜刀和砧板,我們是放在砧板上的魚和肉。(6)……皆……。六個國家和秦國都是諸侯國。(7)……即……。項梁他父親就是楚國大將項燕。(8)……則……。這就是嶽陽樓的雄偉景象。
第三組:
(9)—(11)都是名詞直接充當謂語的意念判句,也叫名詞謂語句。
(9)這就是滅亡的秦國的後續者啊。(10)劉備是天下的梟雄。(11)何況劉豫州是漢王室的後代。
第四組:
(12)中判斷句「此……也」,與表原因的的固定句式「所以……」組合在一起,構成「此所以……也」,譯為「這就是……的原因」。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謹慎採取傳聞材料的緣故。
(13)句中判斷句「……也」,與表原因的固定句式「所以……」組合在一起,構成「所以……者,……也」,譯為「……的原因是……」。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出入和意外的變故。
二、問題探究
1.「……者……也」句式中的「者」都表示判斷嗎?
(14)中「動詞短語+者」,「……者」不表判斷,譯為「……的人」。奪取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啊。
(15)句中「名詞+者」,「……者……也」表示判斷。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叔。
2.「……者也」句式中的「者」都表示判斷嗎?
(16)句中「名詞+者也」,「……者也」一起表示判斷。是沛公的參乘樊噲。
(17)句中「形容詞+者也」,「……者」不表示判斷,譯為「……的人」,此句中「……也」表示判斷。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3.「……是……」句式的「是」都表示判斷嗎?
(18)「是」充當主語,譯為「這」。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19)「是」充當謂語,表示判斷。你是大戶人家的孩子。
(20)「是」字在「木蘭是女郎」句中充當謂語,表示判斷;而「木蘭是女郎」這個判斷句充當「不知」的賓語,全句是一個由判斷句充當賓語的陳述句。「是」雖然表判斷,但整個句子不是判斷句,而是一個陳述句。
4.怎樣判定一個文言文句子是否是判斷句?
(1)抓標誌:抓句中表示判斷的標誌詞「者、也、為、是、乃、皆」等來辨析。
(2)看語氣:審讀句子是否含有肯定或否定語氣。
(3)明詞性:如「形容詞(動賓短語)+者也」,或「形容詞(動賓短語)+者……也」中的「者」不表示判斷的。
(4)析結構:分析「是」在句中是在謂語位置,還是在主語位置。
文言文判斷句能力檢測
1.下列句中的虛詞「者也」全都表示判斷的一項是( )
A.蓮,花之君子者也。
B.菊,花之隱逸者也。
C.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D.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下列句中的動詞「是」表示判斷的一項是( )
A.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汝是大家子
C.是亦走也 D.是寡人之過也
3.下列句式中,不同於其它三項的一項是( )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B.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C.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D.勿從俱死也
4.指出下列判斷句的標誌,並準確翻譯全句。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傳》)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竊符救趙》)
(4)荀卿,趙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5)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5.分析下列文言句子在句式上的特點,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1)(2001年高考上海春招卷)(王)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
(2)(2005年高考湖北卷)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3)(2009年高考山東卷)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4)(2009年高考湖南卷)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
(5)(2007年高考天津卷)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6)(2011年高考廣東卷)(羅)並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
(7)(2008年高考浙江卷)(居易)既復用,又皆幼君,仕情頓爾索寞。
參考答案:
1.設計意圖:檢測易混知識點,「……者也」句式中的「者」並不都表示判斷。
解析:在「形容詞+者也」或「動詞性短語(動詞)+者也」的句式中,「者」不表示判斷,與前面的形容詞或動詞性短語構成了名詞性短語。在「名詞+者也」句式中,「者」與「也」字都表示判斷。據此B、C、D三項中的「者」都不表判斷。
答案:A
2.設計意圖:檢測易混知識點,「……是……」句式中的「是」並不都表示判斷。
解析:如果「是」位於謂語動詞位置,「是」就是判斷動詞;如果「是」位於主語位置,「是」就是代詞「這」。據此確定A、C、D三項中的「是」都應譯為代詞「這」,不表判斷。
答案:B
3.設計意圖:檢測易混知識點,「……也」句式並不都是判斷句。
解析:A項「……者……也」表判斷,B項「非……也」表示否定判斷,C項「此……也」表示判斷。D項是省略句,補充出省略成分就是「勿從(之)俱死也」。
答案:D
4.指出下列判斷句的標誌,並準確翻譯全句。
(1)……者……也。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軍。
(2)……也。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西鄂的人。
(3)……乃……。我本是街市中一個拿刀的屠夫。
(4) 名詞直接充當謂語的判斷句,即名詞謂語句。荀卿是趙國人。
(5)……者……。……也。 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弟。
5.分析下列文言句子在句式上的特點,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1)王烈派人尋找,就是那個原先偷牛的人。
[評分標準]「求」譯為「尋找」;(1分)「乃……也」是判斷句,譯為「是……」。(1分)
(2)李超,字魁吾,是淄西部邊遠地方的人。
[評分標準] 「鄙」應是「邊遠地方」,(1分)聯繫「鄙」《燭之武退秦師》中「越國以鄙(邊邑)遠」。全句是名詞直接作謂語的意念判斷句,譯為「……是……」。(1分)
(3)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評分標準]「信」譯為「相信」;(1分)「非……也」否定判斷句,譯為「……不是……」。(1分)
(4)賞賜給他車馬卻推辭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評分標準]「賜」譯為「賞賜」;(1分)「……也」判斷句,譯為「……是……」。(1分)
(5)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
[評分標準]「所以……」表示原因的固定句式,譯為「……的原因」;(1分)「此……也」判斷句,譯為「這是……」。(1分)
(6)(羅提督)並且延請讀書人一一記敘那些事情,實在是個不尋常的男人。
[評分標準]「洵」譯「誠然,實在」;(1分)「……也」判斷句,譯為「是……」。
(7)(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後,(由於)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
[評分標準]「……用」意念被動句,譯為「被重用」;(1分)「……皆……」判斷句,譯為「……是……」。(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