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青春與老邁
不時在何時網絡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我的青春年華雖已逝去,但我的青春並沒有失去。」已然,青春歲月終究是會離我們遠去,但不會就此消失,而是化作成雨露滋潤你我的心田。
在我年紀還尚小時對於年輕的涵義並不深刻,反而年輕的對立面;年邁、蒼老更有印象,其中便不得提及下我爺爺了。
記憶中的老爺子總是微微躬著幹硬的身板,時常穿件背心,膚色黝黃而鬆弛,臉上除了大大小小的橫紋褶皺,還長著幾顆老年斑。跟其他老人家一樣走路緩慢穩實,偶爾還會拿個木棍拄著地走。
有時便想著我老時大概也就這樣吧,慢慢踩著步子,或許也會有一根醜醜的木頭拐杖,徘徊在熟悉的小道上,跟熟悉的人打聲招呼。偶爾回憶起某些事,那些陳年往事,老人家嘛,就愛緬懷過去,書上不都這麼介紹麼。
關於年輕、衰老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茶餘後飯樂於討論的話題,生命的綻放與凋謝更是你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結果。如何看待生命在時間下的不同演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年輕是一種生活狀態
就在幾十年前,一篇名為《年輕》的短文憑空颳起一道颶風,在當時的國際社會引起巨大反響,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與讚揚。
文章裡對生命中的年輕給出了新的答案;年輕是一種狀態、一個意念、一股朝氣、一縷東風。在這篇短文中年輕不再是以肉體的矯健、白皙緊緻作為評定標準,而是講究精神層次的涵養;保持積極的心態,敢於追夢你我就永遠年輕。
《年輕》的短文發表以來以深刻的生活哲理、教育意義與正確的人生觀念為人們所熱愛。不少社會各界的知名人物對此也是盛讚不已;《年輕》對自己的人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已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信條。
《年輕》中的一些語句一度成為當時人們的座右銘,不時便念上幾句,用以自勵,可見其影響性了。《年輕》傳遞出的精神值得我們中的每個人堅守與追隨。
「塞繆爾.厄爾曼」的《年輕》在當時成為了許多老人的精神支柱,在旁人的輕視與偏見中為他們帶來最堅實的支持。
年輕不僅關乎到身體它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狀態、生活的哲理。肉體在衰老的同時也將帶來內心的沉穩、睿智,而這些都是年輕所不具備的成熟,文中提到:「歲月可以在皮膚上留下皺紋,卻無法為靈魂刻上一絲痕跡。憂慮、恐懼、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僂於時間塵埃之中。」
對於生命必將來到的衰老每個人都應該勇於面對,而非因為肉體的老去向生活妥協,佝僂在自己的影子裡;而非因為他人對衰老的偏見,接受自我的老邁、軟弱,當你認老時也就真的老去了。自信的老人依舊保持著年輕的心態,像年輕人一樣去奔跑,坦然面向朝陽與落日,堅持自我規律生活,熱愛自己的事業,對生活滿懷熱情,未來可期。
對於年輕人,文中則指引出心靈的自我建設與豐盈的重要性:「沒有人僅僅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衰老,只是隨著理想的毀滅,人類才出現了老人。」
「一旦這無線電臺坍塌,你的心便會被玩世不恭和悲觀失望的寒冷酷雪所 覆蓋,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歲。」透過在這篇短文我們可以看到「塞繆爾.厄爾曼」對年輕的一些看法;心智與身體是一體的,軀體會隨著思想的變幻而改變。
這種觀念的提出在現實中是有一定的依據存在。保持積極開放的狀態,勇於與自我作鬥爭,對生理上的衰老確實會產生一定的作用,可不單是心理上的自我慰藉。
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證明了,如抑鬱症等。在承受來自生活的打擊時,有的人便過度沉浸在內心世界,神情低落,艾艾戚戚,二十歲的生命活成了百歲老人的狀態。懷著極端、悲怨甚至苦難的心理將加速身體的衰老,你將比同齡人更顯老態。
世面上流傳著這麼一個老故事,講的是身患絕症與無病症的兩人去看醫生,醫生拿錯了檢驗報告導致兩人的病例對調,沒有得病的人突聞自己得了癌症,內心宛如掀起了一道巨浪久久不能平復,深陷悲哀之中。為了在接下來不多的時日中獲得更好的享受,感受未曾體驗過的人生,這位原本無病狀的人開始打破平日的穩定,過起窮奢極欲、紙醉金迷,過著消耗精神與身體的日子。
大半年過後被誤診的人接到醫生的通知,他並未得病,這一切都是個誤會。當醫生再次見到他時卻為他的精神面貌感到吃驚;膚色暗黃、眼神渾濁無神,三十歲的年紀像是時間調快了十幾年,突顯老態。可見不節制的生活與混亂、悲切的內心將對人體造成巨大不可逆的的影響。
充實豐盈的內在
由此可見擁有一顆純粹堅韌的心,你將成為一座照耀遠方的燈塔,若是心中填滿寒冷與悲戚,燈塔也將隨之倒塌,再年輕的身體也將是蒼老無力,猶如一夜白髮,心懷死寂和悲憂。
只有充滿陽光渴望新生的生命體,當它成長時所有人都將為之驚嘆;你便是那枯木逢春,新的希望將從死亡的軀體上重獲新生;一塊木頭也將長出新嫩綠,頑強的生命在牆縫也能伸出茁壯的枝幹,開出青春的花蕾。
沒有了光明的未來,自我墮落如行屍走肉生存,生命、青春將毫無意義。在「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多夫》中同樣講到一句很經典的話:「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
「羅曼·羅蘭」提到有很多人活得像自己的影子一般卑微、低下,意志低沉迷離,萎縮成一團失去自我,像機械不斷的重複運行。如那行將就木的生命充滿著僵硬、易脆的質感,沒有了青春般朝氣、堅韌,看不到希望,更是長不出新生的嫩芽。
春去秋來年復一年,這麼多時間以來人們對於青春的種種話題從未停止過,而《年輕》自發表以來,時至今日依舊在為那些在迷茫歲月下迷失的人帶來象徵希望與美好的斑斕星辰。
在關於寫作者「塞繆爾·厄爾曼」的生平過往上我們所知並不多,據說這篇廣受人們歡迎的短文正是「塞繆爾·厄爾曼」白髮婆娑年過七旬時所寫下的,文中蘊涵著老人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生活與人性的理解,也唯有經歷過青春年華與白首歲月才能真正道出青春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