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圖、寫日記、講故事的方式來做數學作業,這是什麼套路?
奉化實驗小學的數學老師劉善娜就這麼幹了。過去六年,這位綁著丸子頭的可愛女老師,帶著班上的學生,一直在做這些帶點「另類」的數學作業。
今年三月,劉老師將這上百道數學題整理出書。新書名叫《這樣的數學作業有意思》,一經出版,馬上引起了教育圈的關注。幾天前,該書入選2016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不光學生自此愛上數學作業,覺得好玩,教師同行也是滿滿的點讚。
寫作文,畫繪本
她教學生這樣做數學題
在這本25萬字的書裡,劉善娜搜集了大量布置給3到6年級的探究性數學作業的實例。
舉個例子,小學三年級上半學期,學習了「時、分、秒」的概念,數學作業本上通常是一題又一題的換算。譬如說,「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
但是很多小朋友雖然記住了這個等式,卻並不理解其中的概念。劉老師就讓學生自己想想,一秒鐘,到底有多久。
於是在收上來的作業中,出現了這樣可愛的答案:
林紫雨小朋友的作業本上,畫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女孩身旁是文字標註:眨眼一次的時間是2秒,呼吸一次有5秒,腳跳一下有1秒……
再比如,剛教完「毫米」、「分米」這些長度單位,劉老師就請孩子用上這些單位,寫寫他們身邊的長度。於是,有個小男孩寫了一篇非常有趣的作文:
一大早,身高140釐米的我從2米長的床上跳起來,才發現我快遲到啦!於是,我飛快地背上35釐米高的書包飛奔而出。到了汽車上。我從口袋裡掏出2毫米厚的1元硬幣,塞進硬幣箱。很快到了學校,我直衝上樓,一屁股坐到6分米寬的課桌前,翻開5毫米厚的語文書大聲朗讀。新的一天開始啦!
不僅如此,每年寒暑假,劉善娜還會別出心裁地開出一個「寒暑假作業超市」,讓孩子從六個作業選項中自由選擇兩項來完成。可以選寒暑假配套的作業本,整理錯題卡,或是編一本包含了上學期數學知識的繪本故事,都可以。
有孩子甚至據此手繪出了一本《阿狸造新房》的繪本,前前後後包含了計四邊形面積體積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插圖精美,故事也說得十分完整。
規定的作業精選著做
她再自掏腰包給孩子印新作業
多了這些「有意思」的題目,孩子的作業負擔加重了吧?
答案是,並沒有。劉善娜說,目前,市教育局統一下發的作業有三本,她向來都是精選一些題目,讓學生有選擇地做。而每10天裡,劉善娜都會拿出2天時間,把數學作業設計得有意思些,也就是說,每周只做一次探究性作業。
而那一天,統一的作業本就停一停,不用做。
從最初,在教室的黑板上零星布置一些探究性作業,到從2013年9月的新學期伊始,劉善娜自掏腰包,上淘寶給孩子們製作印刷「有意思的數學作業」,每學期都有一本。
翻開它,一道題就佔了一頁紙,她說,那是為了給孩子留足演繹的空間。而反頁,也是空白的,假如這個知識點課堂上講透了,反面還能出新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一開始都能寫出這麼「特別」的數學作業。這學期一開始,剛接觸探究性作業的401班就答得不太理想,「寫了2行,就空在那裡。」
劉善娜說,「這需要引導,我會固定地給孩子們上作業整理課,幻燈片曬一曬學生的作品,互相交流,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快的。」
這樣特別的作業
能鍛鍊孩子的閱讀、推理能力
那麼,劉善娜又是怎麼想到要編出這樣特別的數學作業?
她說,因為現在的數學作業形式單一,以解答題型為主,缺乏了中間的數學思想過程,自己願意去「填補」這頁空白。
這樣出新意,影響學生的答題速度嗎?影響考試成績嗎?劉善娜說,自己目前所帶的兩個班,成績雖然不是最拔尖的,但也在年段的2、3名的位置,學生的讀圖繪圖、推理分析、錯誤利用的能力都很強。「尤其碰到出題靈活的卷子,我們班的優勢就出來了。」
就在昨天,劉善娜還接到班上一位女生的媽媽的電話,這位母親說,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不大好,邏輯思維能力也不強,「但因為字跡漂亮,文字也寫得不錯,意外拿了幾次數學作業的三星,信心一下就有了。」
現在,奉化實驗小學全校的教師都共享劉善娜的數學作業本。前陣子去湖州講課,有老師拿了劉老師的這套題給孩子試做了一下:「哎!我們的學生答得也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