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業大學擁有我市唯一一個「山東省大學生微電影創作工作室」,十五六名大學生是這間工作室的「主人」,他們在課餘時間自己創作劇本,自己擔當導演、演員、攝像、剪輯、劇務等一系列電影行當,把自己心中的故事集結成篇,在網絡上與人分享那一場關於青春與夢想的共鳴。這個建於2011年12月的工作室,兩年多的時間裡已經出品20部微電影,其中有15部作品在山東省微電影展映、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山東省大學生「快樂創業」微電影大賽等專業賽事上獲大獎。
「我們可以提供拍攝場地,有正規的組織、資金、人員管理,有專業的指導老師,只要學生們有了好的選題,就可以向工作室申請器材進行拍攝、製作。」微電影工作室的負責人邢祥虎頗為自豪地表示。
邢祥虎介紹說,看來,雖然工作室配備了器材,還是有學生不惜自費2萬多元添置了5G單眼相機、燈光、反光板、軌道車等拍攝裝備,就為了拍出更高品質的微電影。
該校藝術與傳媒學院的簡文霞曾經是個愛跳舞的女孩,由她擔任副導演和主演的音樂片《和你一樣》,講述了一個因腳受傷自信心受到打擊的女孩,最終重新站起來和姐妹們一起登上舞臺的追夢故事。片子只有5分多鐘,但由於片中設計了手語情節,簡文霞竟然在全校搞了一次手語演員徵集,然後培訓了半年多,才進入拍攝階段。據悉,這部作品獲得第十三屆山東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微電影大賽一等獎。
「現在不僅專業攝像機可以拍,普通相機、手機也可以拍,影視製作的門檻越來越低。」邢祥虎表示,隨著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影視前期拍攝的技術壁壘被打破,使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微電影的拍攝和發布,「拍電影」早已不是電視臺或專業製片廠的專利。「2010年之前,『微電影』還被定義為短片,現在它已經迅猛發展至火爆的程度,它的傳播方式、美學風格等都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詞』。」
●延伸閱讀
中學生也拍微電影
3月25日,青島市第三屆中學生電影節啟幕。這幾乎已成為每年一度中學生們的「電影盛會」。而就在第二屆中學生電影節上,我市中學生自主拍攝微電影多達53部。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原先以高中生為主導的中學生微電影創作,正在出現「低齡化」趨勢,我市不少初中生也能「玩轉」微電影。比如第二屆中學生電影節的原創金獎微電影作品《追夢青春》,就是實驗初中15歲的女孩周韞涵的作品。據了解,周韞涵為了拍這個電影,還特地帶著同學們去了貧困農村取景。他們在去之前對於村裡的「苦日子」做了心理準備,但真的去了現場,這些十幾歲的城裡孩子還是被眼前的貧困景象「嚇」住了。臨走時,七八個同學湊了1000元錢,捐給了他們取景的那個貧困家庭。或許正是這樣真實的情感經歷,讓他們的作品打動了觀眾。
青島三十九中校園電視臺臺長李博也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原先總以為高中生對微電影的駕馭更好一些,但在我們學校,初中生的參與度非常高。」該校一名叫吳雙的女孩,初一時就參與了微電影《蛻變》的拍攝,初二時又報名參加微電影《遇見》的拍攝,這兩部作品也都參與了青島市中學生電影節,分別獲得了不錯的獎項,「每一次創作、拍攝,他們都是自導自演,而她的積極性很高,總認為自己能做得更好。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成長與進步。」李博說。據了解,青島三十九中校園電視臺每周都有校園生活紀錄片在QTV-6播出,幾乎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片中的主角。該校去年年底又成立了校園影視中心,鼓勵每個班級都培養自己的攝影師。
青島有30餘家公司拍微電影
有人說,這是一個 「微時代」,因為「微文化」大行其道。而具備微投資規模、微製作周期、微時放映、微播出平臺的「微電影」,更以新生文化業態之姿迅速滲透人們的生活。
在青島,隨著中國微電影基地落戶城陽,「影視之城」又多了一層文化內涵,而越來越多懷揣著光影夢想的人,開始自如地用鏡頭表達他們眼中的世界。
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青島有30多家文化公司都在大量推出微電影,甚至一些婚慶公司都把「婚戀微電影」作為重要的業務拓展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