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棋到底對兒童教育有什麼作用?相信這個問題是很多對西洋棋並不太了解的家長共同的問題.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歷史與實踐證明了西洋棋到底有什麼作用。
西洋棋是一項融科學、文化、藝術、競技於一體的智力體育項目。人們在競技對弈的過程中,一方面盡情享受閒暇與快樂,另一方面也鬥智鬥勇,盡顯自己的個性風貌。學下西洋棋可以開發孩子的認識及判斷能力、啟發他們的想像力、教會他們大膽而具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著名教育家,前蘇聯科學院院士蘇霍姆林斯基,在他1969年出版的、已被譯成10多國文字的名著《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中,寫道:「西洋棋——循序漸進的、邏輯思維的最好學校」。「下棋能使思維條理化,促使思想集中,但這兒最主要的是增強記憶力。……不藉助於西洋棋,難以充分開發學生們的智能天賦和記憶力,西洋棋應當作為智能修養的科目之一列入中小學教學大綱。」
在兒童的教育與培養中,智力是培養能力的核心,西洋棋對於培養兒童的興趣、性格、信念、陶冶情操、感情、堅強毅力、意志品質、發展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均有突出重要作用,是一項「寓教於樂」的特殊教育手段。下棋可以讓孩子在體驗成功與失敗中學習調節自己的情緒,在比賽中體驗挫折,增強合作能力。棋弈運動能使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等5種構成智力的基本因素處在良好的統一體中,在智力各因素的組合作用下產生具有創造性的聰明和才智。
下棋不是對弈者簡單地將棋子擺放到某個位置便實現預定目標,而是一場貫穿全局的較量。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棋手,首先要建立全局觀念,處處從大局著眼,時時在細微處較量。如果不把棋理想清楚,不管下多少盤棋,我們的棋藝水平依然停留在同一個水平上,棋力難以提高。無論是哪一種棋,都必須講究棋理,棋手要在符合棋理宗旨的前提下與對手較量。
下棋掌控全局是很關鍵的,對手走一步,你就要想到他的第二步、第三步。同樣,你走的每一步,也都不能是盲目的,而要從全局出發,去調配每一顆棋子。一盤棋,勝利的標準本來就不是你能「吃」掉對方多少棋子,而是能否儘快地「將軍」。
此外,在攻的同時,更不能忘記了防,對手的每一顆棋子走到哪了,你都必須看到。也就是說,在棋盤上,不能忽略任何一顆棋子,哪怕它是一個小「兵」。因為有時往往一顆棋子用好了,全盤皆活。通過下棋,能懂得掌握全局的重要性了。
西洋棋作為一門生動、直觀的國際語言,謝軍曾經這樣體會:「下棋使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集中注意力,學會了細心,學會了……好多好多的優良品質。我仍清楚地記得當初習棋時的情景和不知不覺中學習成績的提高。直到長大以後,我才意識到這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繫。我真的很慶幸自己在那樣小的年紀就開始下棋了。通過學習西洋棋而終生受益。」由此可見,西洋棋的兒童教育是舉足輕重的一件事。兒童西洋棋訓練的目的不僅僅是開發兒童的智力,提高兒童的思考能力。另外,通過西洋棋訓練,調節並控制情緒的變化,勝不驕,敗不餒,從而幫助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棋手的成長一定會經歷從最初的贏棋歡笑、輸棋憂傷到客觀分析棋局,從簡單關注最終結果到更加注重分析總結棋局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對小棋手來說最終的輸贏結果不再是一個什麼大不了的「刺激」,遇到不理想的成績,孩子能從難以控制情緒到從容冷靜接受結果就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孩子輸棋不是一件壞事,拋開棋藝水平不說,單憑通過下棋學會面對並接受不如意的結果來講,就是一種抗挫折訓練。
各種世界性、國際性的西洋棋比賽,幾乎是一年到頭連接不斷。這些比賽吸引著大量觀眾,他們坐在大廳裡,聚精會神地注視著舞臺上的大棋盤,就像在看一幕精彩的戲劇一樣。還有許多買不到門票的人,則聚集在賽場的外邊不肯離去。對他們來說,能聽到賽場裡邊麥克風報告的著法,也是一種享受。在有些國家裡,還有一年一度的由真人扮演棋子的西洋棋比賽。在這種比賽的日子裡,對於當地人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西洋棋為什麼這樣吸引人呢?對於這個問題,許多歷史名人已為我們提供了答案。德國大詩人歌德曾把西洋棋稱作「人類智能的試金石」。俄羅斯大詩人普希金曾經充滿熱情地說道:「對每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來說,西洋棋是必不可少的。」列夫.託爾斯泰說得更為有趣,他說:「青年時代下西洋棋,可以鍛鍊思維、增強記憶力和培養堅強的意志;中年時期下西洋棋,是一種快樂和美學的享受;到了老年,下西洋棋則是一種最好的休息。」 的確,西洋棋真是變化無窮,有著神奇的魅力。一個精妙的對局能夠激動人心,就像一首好詩一樣,但它又是兩個具有個性的人之間的搏鬥。這種搏鬥需要運用智能和想像力,需要毅力和頑強的意志。
聲明:本文綜合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