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棋有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氣質
許多孩子在未學下棋時,任性刁蠻,常常無故發脾氣,哭鬧遇到困難總是選擇逃避「老師,我不會」「我不行的」。
學習西洋棋後,孩子的變化很大,什麼都想嘗試一下,而不是安於現狀,停滯不前。「讓我試試」「我一定能做好」等充滿自信的話,越來越多的從孩子口中出現。有些孩子還能起到模範作用帶領同伴一起遊戲。遇到困難時常常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嘗試去解決。
由此可見,從小學下棋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脾氣,有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氣質。
二.下棋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中國自古就有用「琴棋書畫」來評價一個人的修養。教育幼兒懂得下棋的要求及規則,「落棋無悔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從而使幼兒樹立良好的棋風和棋德。培養幼兒從小愛動腦筋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幼兒明白要樹立必勝的信念,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幼兒園的孩子年齡較小,活潑好動。然而如何下好一盤棋,如何贏一盤棋,是一門高深,複雜,微妙的藝術,少則15分鐘,多達半小時以上,在這段時間裡每位幼兒必須是全神貫注的、安靜的、專心的,個別幼兒還表現出以往少有的克服困難的毅力。
三.下棋有助於提高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
幼兒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是關係到其一生成敗與否,快樂與否的基礎。
棋類活動很像人生的模擬,有時逆水行舟,有時一帆風順。即使一次或幾次輸了,沒事,找出不足,下次還可以東山再起。
如今的獨生子女往往平時被家長嬌生慣養,缺少面對挫折和失敗的心理修養,對今後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有了輸棋的經歷,有的幼兒從開始的懊喪,哭泣到逐漸適應,對失敗的承受力和對挫折的自制力不斷增強,下棋對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十分有利。
謝軍專欄之幾歲開始學棋?
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他們的問題往往是:我的孩子應該什麼時候開始學棋?孩子下好棋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西洋棋有智慧的體操的美稱,不言而喻它是鍛鍊人的大腦的一項活動。早期的啟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孩子學習西洋棋的時間當然是越早越好。從生理角度來講,人的大腦從在胚胎期逐漸形成雛形,到4歲時兒童腦的大小已與成人十分接近。這之後伴隨著體積的增長,頭圍也相應變大。科學研究表明,如果以一個人17歲時的智力作為100%的標準,那麼兒童從出生到4歲的智力達到了50%,4—8歲獲得另外的30%,最後的20%則是在8—12歲時獲得的。
從中可以看到,0—5歲是兒童大腦高度發展的時期,所以教育開始得越早,兒童的潛在能力的實現就越大。當然,西洋棋訓練對兒童來講,是一項即簡單又複雜的活動。說它簡單,是因為西洋棋本身生動活潑的造型,簡單的行子規則,對於兒童來講比較容易當作遊戲來接受;說西洋棋複雜,是因為這項活動本身要求參加者能夠進行合乎邏輯的思考,並且在多種變化的可能性當中進行合理的選擇。
應該講,兒童在4至5歲間具備了參加西洋棋的正規訓練的能力。
從一個孩子對西洋棋產生興趣到參加訓練直至取得優異成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法用分子式的方法把這個過程羅列出來。不過,國內外的教育工作者的觀點還是可以借鑑的。比如,美國教育學家曾經認定「天才」兒童應具備以下條件:
1、中等以上的智力(包括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
2、對任務的承諾(包括強烈的動機、責任心等);
3、較高的創造力。
他們認為「天才」兒童是由這三種心理成分相互作用、高度發展的結果。雖然,這僅僅是一家之言,但從中我們也可以得到培養教育兒童成才的信心。眾所周知,95%的兒童的智商在正常範圍內,屬可塑之材,只要教育得法,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可以成為天才。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則強調了兒童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在此,我想根據自己的經驗對期望自己孩子在西洋棋方面成才的家長們提一條建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兒童對西洋棋本身的興趣是最為可貴的,一定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順其自然地進行教育。
兒童參加西洋棋訓練的目的不僅僅是創造優異成績,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參加這項活動開發兒童的智力,提高兒童的思考能力。另外,通過西洋棋訓練,能夠使參加者更好的認知自己的能力,調節並控制情緒的變化,勝不驕,敗不餒,從而幫助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