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常規就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規則,它是幼兒園為了使幼兒的生活豐富而有規律,調動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而採取的措施。
對於剛剛進入蒙氏班級的幼兒在活動區活動時會出現了不專心,情緒浮躁、一種學具沒操作完就換另外一種學具,持久性差、學具亂放的現象。可以運用蒙氏的教育理論,創設有序的學習環境,活動前適當地進行靜寂活動,比如,請小朋友閉上眼睛,聽一聽都有哪些聲音?我們一會兒來分享一下你所聽到的聲音……這樣孩子就能逐漸安靜下來,為進一步蒙氏教學及操作鋪墊很好的開始。我覺得優秀的蒙氏教師在活動中應因勢利導,靈活採用多種方法,這樣在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方面才會取得獨特的成效。
通過蒙氏教學,在培養幼兒良好常規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可以將蒙氏教室秩序作為一項工作展示給幼兒看。
尤其對於新入蒙氏班的孩子來說,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以把蒙氏教室秩序感作為一項工作展示給幼兒看,教師的演示一定要認真細緻,甚至到一個細節,孩子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才會溶解到自己的行為當中。例如:班級小朋友開關門這一問題,開始的時候,不論是開門還是關門,都不能做到輕手輕腳,而是使勁一撞就跑開了,聲音又大,往往會影響到玩耍著的其他孩子。在展示工作的時間裡,就可以特別把這一問題提出來當作一次教師的展示活動,開門前,應輕敲門,得到許可後,扭動門鎖,打開門後,隨手輕輕關上,教師的演示活動才結束。許多孩子就做了現場的情景表演,效果很好。以後的時間裡,創設有序的環境,營造可以讓幼兒對於開關門的事情的確,大部分孩子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試圖改善自己的行為。還有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在家玩兒慣了,做什麼都是橫衝直撞,在班裡有的時候也是這樣,經常出現互相碰撞,有的小朋友還被撞倒。我同樣也把這些問題在工作中展示,讓幼兒自己探討這樣做的嚴重後果,並在以後的生活細節中,教師以身示範來影響幼兒,使幼兒發自內心地逐漸改善自己不當的行為,現在我班的小朋友都會很有禮貌的去做每一件事情。
二、布置有規律、有秩序、允許兒童自主活動的活動室環境。
蒙臺梭利對教室設置是比較講究的,主張活動室中每一件物品的擺設都應有固定的位置。我運用蒙氏教育理論為幼兒創設了不同的五大區域,分別是日常生活區、感官區、科學文化區、數學區、美工區,這些區域分別用工作櫃隔開,設置成各個獨立的工作區,便於幼兒進區活動和教師觀察。這樣在操作工作的時候,互不幹擾。在能力逐漸提高後可將區域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流程,讓幼兒自主操作。
三、通過靜寂活動讓幼兒養成安靜進入活動區活動的良好常規。
成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專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都會或多或少地做些準備工作,有生理上的準備,也有心理上的準備。例如,寫論文之前就要平心靜氣,排除幹擾,以期達到思路的順暢。蒙臺梭利作為一個醫學博士,非常注意按幼兒的生理、心理曲線開展活動。走線活動和靜默練習就是蒙氏教育中為幼兒做好學習前準備的鋪墊活動,是蒙氏的特色。
為了讓幼兒能以平靜的心情進入活動區活動,進區前我們靈活運用蒙氏的走線活動和靜默練習的原理設計了一些簡短的小遊戲,以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 走線遊戲———這是蒙臺梭利為訓練幼兒的專注、平衡等能力而專門設計的。通過走線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地運用各種感官,調控自己以進入聚精會神的專注狀態。為增加走線的趣味性、遊戲性,我們為幼兒提供了一些輔助材料,如讓幼兒頭頂玩具、端墊子、……使幼兒的專注力在「表演雜技」的走線遊戲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為幼兒進入區域專心活動做好準備。
2.聽聽猜猜遊戲———讓小朋友閉上眼睛玩「聽一聽、猜一猜」的遊戲,我們有意設置一些有趣的聲音,如心跳聲、水流聲、敲東西聲……,讓幼兒靜靜聆聽,在聽聽猜猜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傾聽習慣,鍛鍊了幼兒排除幹擾的意志。
3「. 吹氣娃娃」遊戲———讓小朋友在優美寧靜的音樂中模仿為吹氣娃娃吹氣的動作,做呼吸調整練習,慢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的腹式呼吸法及有趣的吹氣娃娃動作模仿,使幼兒通過對呼吸的調整達到心境上的控制。
實踐表明,在各種自我控制遊戲後進入活動區學習或操作遊戲,幼兒往往能集中注意力。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要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大處著眼,細微處入手,多渠道、全方位的開展一系列活動,讓幼兒在良好的常規習慣中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