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擁有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國外聽眾進行一場成功的演說?
做商業演講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需要兩個「專」--專業和專注。你必須得考慮到你的話題,內容,音調,還有聽眾的背景,而這些卻僅僅只是開始。請時刻記住,你的聽眾並不擁有這樣的奢侈--把你的演講減速或者重播。因此你必須在一開始就做對!
以上的因素再加上:無法跟你用母語溝通的,擁有完全不同文化、商業和道德背景的國外聽眾,那你將要面對的挑戰是無與倫比的。本文根據筆者的一些演講經驗,給大家提供一些簡單的建議來應付這樣的情況。
說慢點,清楚點
當你面對說不同語言的聽眾時,「語調要清晰緩慢」看起來好像是一句廢話。但這卻是一條最重要的建議。請確保你的發音清晰明了,語調不疾不徐。來自美國的聽眾也許會很容易適應不同的口音,但別國的聽眾卻不一定習慣。
一定小心不要說得太快。比如,美國英語普通的語速也許會讓別國的聽眾認為過快和難懂。請再次記住,你的聽眾不是和你用一樣的語言來進行日常交流的。
在我有一次為來自日本大阪的客戶做技術演講時,來自觀眾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遇到了技術難題,該聯繫誰?我馬上就回答到:「我就是聯繫人」(I’m gonna be your contact);他們卻繼續問道:「那麼請問『我就是』小姐的email是多少呢?」(And what is the e-mail of Ms. Amgona?)記住了吧,慢點,清楚點。
合理運用比喻
在國際場合做演講時,合理運用的比喻是錦上添花的,因為它會拉近你與聽眾的距離。但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必須避免文化禁忌。
某些在一種文化背景下很巧妙的比喻換了一種文化背景就會變得不合時宜。(一些西方國家裡很幽默的比喻到了東方聽眾那裡也許就會變成一種冒犯)。在你的演講中,一定要避免政治、宗教人物和事件。某些國家的人會對這些話題非常敏感。另外,也要避免用此國不流行的運動來打比方,比如棒球或者橄欖球。
一位西方的總裁在為一家印度的合資公司發表演講時,想對他的合作夥伴顯示他公司「開明」的文化,因此他說:「我這裡沒有碰不得的聖牛。」(作為習慣用語,sacredcow是指某個人,或某樣東西,從來沒有受到批評或嘲笑,即便在應該批評的時候也沒有人敢這樣做,就像印度的牛一樣。)
然而,他虔誠的印度錫克教合作夥伴完全不能買他的帳!因此千萬不要用那些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會引起誤解的比喻!
了解你的每一個詞
有一個基本原則:除非在你用另一種語言時對每一個字詞的意思都相當了解,否則不要亂用。因為在外語中,相似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而且也會讓你的本意遭到曲解。哪怕你只是發錯了一個元音,這個詞的意思也有可能完全改變。
在一場與沙烏地阿拉伯電力公司的高層進行的會議上,一個西方的管理人員為了緩和冗長緊張的會議氣氛,試圖表現友善,於是對阿拉伯人說了一句」khalas「,這句話是他在會議中聽到阿拉伯人之間經常說的。但阿拉伯人聽到他說這句話之後,變得非常的生氣!在阿拉伯語中,」khalas「的意思是:」完了嗎?「 但是,此話由西方經理口中說出,在阿拉伯文化中意思卻是:」捲鋪蓋滾蛋「!一定要避免使用外語中你不熟悉的字詞。
少說行話
你的聽眾可能不是很能理解俚語或行話。一個來自廣州的英文不是很熟練的人也許會對一些在德克薩斯州很常用的俚語感到疑惑,比如「gave him a cold shoulder」(吃閉門羹);「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你搞錯了);甚至很常用的「do this a.s.a.p.」(儘快完成)。
在跟一位巴西的工程師聊到我們在專業領域的競爭力時,我說道:「我們每天都在這樣做」(We do thisday-in-and-day-out)。而他們那邊的反饋卻是我們不夠有競爭力,因為我們只花了50%的時間在業務上。「你的意思難道不是說你每個星期只有一半的白天在工作嗎?」 請不要用那些只有某個特定背景的人才能聽懂的詞語。
「在我們那兒就是這樣的!」
千萬千萬不要對那些不是「你們那兒」的人說這話。說這句話,會讓人覺得你自吹自擂目中無人。無論你在這句話之後說了什麼話都不能彌補別人對你的敵視。相反的,你應該試著表揚聽眾,告訴他們你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多少--雖然並不一定真的學到了多少。
一位來自北美的演講者在法蘭克福工業展會上做技術演講時,被人問到他的數據是基於什麼樣的前提下得到的。他的回答卻是:「在我們那兒就是這麼做的!」自不用說,聽他演講的德國工程師們對這個答案完全不能接受,而且還會想:「先生,可能你沒有注意到,這裡可是法拉克福,不是你的芝加哥!」不要用此類冒犯的表達。一定要記得每個地區都是不同的,而且適合某個地區的產品或技術在別的地區卻不一定會完全適用。請注意你的演講的目標聽眾,並採取他們能懂的表達。
注意身體語言
甚至在你開口說話前,你的姿勢已經在向觀眾透露信息了。在美國翹二郎腿是很自然的,但在科威特人面前卻是一種冒犯。
我最後的建議:入鄉隨「語」!
一定要了解你的聽眾的背景和文化習慣。他們是說:「one thousand-five hundredkilometers」 (一千五百米)還是「fifteen hundred miles」?(一千五百米的另一種表達法);尊重他們的語言,貨幣,信仰和傳統。要知道沒有一勞永逸的萬用方法。每個國家都有它的文化習俗和遺產,你應該去適應它。一定要記得:「靈活的人是有福的,因為柔韌不易斷。」
本文轉載自美國留學進行時(liuxue_ing)
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閱讀原文
註冊登陸 www.iconunion.com 成為會員
關注全美留學圏最火的微信號 (iconunion),獲取在美留學生資訊,發現周圍有趣活動,搜集美國各個城市吃喝玩樂攻略,歡迎投稿分享你的觀點、你的故事:info@iconunion.comICON Union是美國最大的華人學生平臺,並致力於幫助和服務在美華人學生。我們擁有強大的網絡平臺為同學們分享美國生活和校園資訊,舉辦各種大型職業與娛樂活動豐富在美華人學生的生活。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佚名
來源:ICON 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