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12日宣布,「災」當選為2018年度漢字,反映日本今年遭受洪水、地震、颱風等多次自然災害。
在西南部京都市清水寺舉行的發布儀式上,清水寺住持、書法家森清範在一張白板上用毛筆寫下一個大大的「災」字。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說,許多日本人今年經歷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如地震、暴雨、颱風和高溫天氣」。
回顧2018年,日本可謂多災多難。
今年夏天,一場「前所未有」的熱浪侵襲日本,持續高溫天氣導致超過150人死亡,超過8萬人到醫院就診。
7月,西部地區遭遇強降雨,引發洪澇、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超過200人死亡。
9月4日,一場25年來最強颱風登陸日本,在關西地區造成至少11人死亡,超過200人受傷。位於大阪府的關西國際機場關閉數日。
颱風掠境後兩天,北海道發生6.7級地震,40多人遇難,將近700人受傷。由於斷電和航站樓受損,札幌市新千歲機場同樣一度關閉。
天災給日本經濟造成困難,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出口額9月同比減少1.2個百分點,自2016年11月以來首次下降。
北海道北部災區一名現年42歲的女子說,「災」字當選年度漢字「提醒我自然災害多麼恐怖。地震後立刻斷電,我第一次在停電情況下生活了好幾天。」
日本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始於1995年,由民眾投票產生,定於每年12月發布最能反映當年社會熱點、世態民情的漢字。比如,1995年發生阪神大地震和東京地鐵奧姆真理教毒氣襲擊,年度漢字為「震」;1997年許多金融機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倒閉,年度漢字為「倒」。
2018年度漢字從大約19.3萬張選票中選出,「災」字獲得大約2.1萬張選票。這是「災」字第二次當選年度漢字。上一次是2004年,日本遭遇強颱風「蝎虎」襲擊,新潟縣中越地區發生6.8級地震。
日本人為何鍾情評選「年度漢字」?
日本應該的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漢字普及率僅次於中國的國家,按照日本文部省的要求,一個日本中學生(相當於中國的初中生)完成義務教育時所掌握的「當用漢字」應該在2000個左右,僅略低於同期中國孩子的水平。
漢字自傳入日本後,填補了日語沒有書寫方式的空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被作為官方文字來使用,早期的日本官方正式書函、文獻、歷史、文化典籍都是完全用漢字書寫,例如日本的古典名著《古事記》、《日本書紀》和《萬葉集》等。即便在具有日本特色的表音符號"假名"出現後,漢字的正統地位依然根深蒂固,事實上所謂的"假名"也正是與"真名"漢字相對而言。漢學功底被作為評價一個人修養的標準,長期受到上層階級的追捧,漢字崇拜的風潮也自上而下的普及開來。
千年來,日本人除使用外,還對漢字加以改造使之更適應自身需求。除上百個日本自創漢字外,連現代中文裡都有不少詞彙是源自日語。尤其是19世紀日本明治時期,西方經典著作紛紛傳入日本,為了翻譯日語中本沒有的的概念,日本人利用漢字的構詞原理創造了大量新詞彙,稱之為"和製漢語"。例如電話、名詞、哲學、細胞、社會主義等,這些日造詞語被留學生等群體帶回中國,造成漢字反輸入的效果,並在漢語裡被廣泛使用。
但同樣從明治維新時起,日本在大舉引進西學的同時,開始反思本國文字的不足,並且將繁雜的漢字視為落後的原因之一,認為要適應文明社會的需求,必須廢除漢字不可。一時間,日本社會各式各樣的國語改革運動興起,主張假名派、羅馬字派、洋文派等各派系主張爭持不下。雖然其中也有高呼漢字不可廢者,但最終福澤渝吉提出的減少漢字使用說成了折衷方案,他主張將漢字使用個數限制在3000個以內就足夠了,而這一主張也成了日本日後文字改革的基本路線。
二戰後,佔領軍司令部對日本進行全面改造時,也要求日本進行文字改革,採用西化的羅馬字標記。1946年11月,日本首相吉田茂籤發公令稱"目前我國使用漢字數量繁多,用法複雜,在教育和社會生活中多有不便",並頒布收錄1850個字的《當用漢字表》,以限制漢字使用,同時還進一步推行簡化漢字。但到了60年代以後,日本又開始反省限制漢字使用對社會的影響,1981年日本文部省從實際需求出發,將《當用漢字表》改為《常用漢字表》,並增到1945個字,且解釋稱"我國長期使用的漢字假名混合文體,是對我國的社會文化最有效、最適合的表記文字,今後也有必要不斷充實。"
漢字推動了中日交流
現代日語雖然確定了漢字、假名混合書寫的方式,但漢語詞在日語詞彙中的比例接近50%,遠高於其他外來語,也超過了日語固有詞彙比例。而漢字作為正式語言的鄭重形象深入人心,日本要求在官方文書等正式場合原則上使用漢字表記。對普通人來說,漢字也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日本有492所大學和399所高中將漢字能力列為入學評價標準。2011年,日本文部省進行了一項有關漢字意識的調查,其中在"你對日本漢字抱有什麼樣的看法?"一問下,72.4的人表示"漢字是書寫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其次有60.1%的人認為"漢字有一目了然的作用,更有助於閱讀",還有52.5%的人認為"雖然有文字處理機,還是應該踏踏實實學好漢字"。
共同的漢字習慣,還方便了中日兩國的民間交流。
近年來,日本人對漢字的熱情還帶動了漢字產業的繁盛。每年年末日本漢字檢定協會都要公布年度漢字,而其舉辦的日語漢字能力檢定考試的報考人數也年年增加,2007年參加人數突破270萬,較2000年增加近一倍,甚至超過當年報考英語技能檢定的人數。另外,與漢字有關的書籍也持續暢銷,2009年出版的《看似會讀實則不會讀的易錯漢字》還登上當年暢銷榜首。同期如《六角猜謎》等漢字謎語類電視節目也以高收視率擠進娛樂節目排行前三。漢字帶來的經濟效益還可反映在日本漢字字體設計業上,2012年,相比中國僅有的421款漢字字體,日本漢字字庫多達2973款。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