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作為植物名音(liǎo),它是個多音字,還有個讀音(lù ),「形容植物高大」。蓼屬(Polygonum)歸於石竹目蓼科,有200多種,分類有點複雜和繞口。本文關注那些容易見到的雜草蓼:長鬃蓼,紅蓼,愉悅蓼,蠶繭草。。。
某蓼的託葉鞘
長鬃蓼的託葉鞘
蓼很多,雖然彼此不容易分清,但是作為整體而言容易辨別。它們通常有各種形態的託葉鞘:葉片從節上生出,它的「託葉」卻圍成一個筒,把莖、以及腋芽包裹在內。這是個有意思的結構,說它是託葉需要一些想像。特別是有些蓼在託葉鞘之外,還有託葉結構,例如尼泊爾蓼(Polygonum nepalense),這裡的託葉結構是另一種來源的次生結構,還是託葉鞘這種莖的套管,另有來源?
紅蓼的託葉鞘
託葉鞘的形態有很多變化:有的薄薄一層,有的脈絡清晰、脈管甚至從頂端延伸出不同長度的須,有的頂端反折過來、長成翻領圍脖的樣子。這些形態差異對蓼的分類非常重要,因此在觀察蓼時一定要留意。
隨著植株的生長,這些節會增粗,撐破曾經套住它們的託葉鞘,像自身免疫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RA)中膨大的關節一樣,長成一節一節的,屬名(Polygonum)看上去也在強調這種形態。
這種植物太過常見,又喜歡生長在荒地、垃圾地,好像從來不值得欣賞。這幾年,當連成大片的「荒地」上長滿蓼時,卻又成了很壯觀的景色,例如鄱陽湖枯水期的蓼花海,吸引很多人去看。
多年前從網上看到的照片得知,武漢東湖梅園的草坪上也集成了「蓼海」,2014年11月8日,專程去過一趟。那地方的外界接觸度不高,恰好有好友「進去過」,於是相約而行。我不知從哪學來的,蓼讀成「liào」,再加上方言裡「niào」,「liào」不分,那次的看「蓼海」之行,進行得格外有味道。
蓼花並不大,多個成串,鏡頭下的聚焦展示了它們的細節。蓼的花看上去並不「精細」,花被沒有明顯的花萼和花冠之分,雄蕊數目也不太穩定,有的多,有的少。相比之下,雌蕊的數目要容易識別,大概就在2和3之中。
雄蕊基部的外側有分泌花蜜的附屬物,這種特徵在很多石竹目其他科屬也有,例如繁縷和石竹等等。
紅蓼的2柱頭和果實。
長鬃蓼的三稜果實。
整體而言,這都像是一種不太「高級」的花,但是隨後的觀察卻發現2個有意思的現象。雌蕊的花柱數目,和種子的形態有對應關係。這個應該是很容易想到的。雌蕊的柱頭對應著心皮的數目:2個柱頭=心皮時,果實呈圓盤狀,中間凹下,兩側的心皮內裝有種子;3個柱頭=心皮時,果實呈三角稜型。很多蓼同時存在2和3花柱的情況。
蠶繭草的兩型花。
蓼是花柱異形的典型類群。達爾文在他關於花柱異形的經典著作中就記載了蓼的二型花柱,但是顯然沒有報春花那樣引人注目,所以並不在主要位置。仔細觀察很多蓼,都可以找到高柱型(高柱頭,低花葯)和矮柱型(矮柱頭,高花葯)兩種,《中國植物志》有時記載的「雌雄異株」,大致來自於此。
愉悅蓼的兩型花。
高、矮兩種花柱的個體在蓼的群體中旗鼓相當。花柱異形是避免自花傳粉的「機械性」保障,不過蓼的主要傳粉者不是蜜蜂,而是甲蟲、螞蟻一類,報春花中的機制是否能夠直接套用,可能需要確定。有意思的是,在蓼科中,千葉蘭屬確實出現了完全的雌雄異株。
紅蓼的兩型花。
紅蓼的訪花甲蟲。
蓼的花被通常在果期宿存,很多蓼甚至發展出一種輔助果實傳播的結構:宿存的花被到果期膨大,形成肉質的可食部分,例如火炭母,小頭蓼中可以看到。
據說蓼在古代以辛草出名,也有辣蓼(水蓼)專以此為名。我從未嘗試過它們的味道,但是當年的植物學老師,以及草坪上除草的園丁,都告誡我們不要觸碰蓼的汁液,不然會皮膚瘙癢。這並沒有「阻礙」我對這種常見植物的觀察,但是那幾年每逢季節變溫之交手背上總長大量水泡(不一定與蓼有關),被我摳成懶蛤蟆皮一樣,倒是阻礙了不少需要伸手搭建的交情。。。
公眾號取消了「讚賞導言」,再也不用糾結半天想出一句話來博得憐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