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沿著山東的S220公路(平度到日照),從平度城區向南行駛,出城大概30裡路,就會來到一個鄉鎮駐地,這個鄉鎮的名字很有特點,叫「蓼蘭鎮」。
蘭字好說,至於前面那個「蓼」字,很多外地的朋友不容易讀對。形狀跟「蓼」字想不多的字有廖、繆、謬等,廖讀作liao,繆在「未雨綢繆」中讀作mou,謬讀作miu,那麼蓼又讀作什麼呢?
在蓼蘭鎮駐地東南側的橋頭,冷崔公路的旁邊,有一塊蓼蘭的村碑,石碑的正面,除了寫有「蓼蘭」兩個漢字之外,下面還標註的拼音「liao lan」,也就是說,蓼字讀作liao。
不過,按照新華字典的解釋,蓼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liao ,一個是lu。讀liao的時候,是名詞,是一種植物的名稱;讀lu的時候,是形容詞,形容植物高大的樣子。而根據蓼蘭村碑背後的解釋,蓼蘭確實是因植物而得名,因此讀liao。
(這就是蓼草的花)
根據村碑記載,明代,雲南和山西移民先後遷到此處,有段、焦、王等姓氏,因此處地勢窪澇,蓼草、蘭草叢生,這些花草不僅好看,而且可以用作染料,居民愛之如寶,故以兩草首字作為村名。
蓼蘭村既靠現河,又鄰大道,建村以來就有交通區位優勢,因此成為周邊的一個貨物集散地,很早就形成大集,每逢農曆的三和八,這裡十分熱鬧。
也因為以上優勢,原來的蓼蘭村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清代就已經分成了四個小村莊,按照方位稱為「正北屯、西南屯、東北屯、東南屯」,後來又改成「勝利」、「和平」等村,不過在習慣上,人們還是統稱為蓼蘭。
蓼蘭村很大,蓼蘭鎮也不小。在先後合併了何家店鄉和萬家鎮等村莊之後,從地圖上看,蓼蘭鎮與崔家集鎮、南村鎮一起構成了平度的南部三鎮,其中蓼蘭地處三鎮之中,相當於平度的南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