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膠東半島的縣市區當中,不乏千年甚至兩千年古邑。青島的平度,就是一個歷史很悠久的地方。
平度這個名字,始於西漢時期設立的平度縣。不過當時的平度縣,跟現在的平度市,範圍並不相同。
(配圖均為平度市博物館場景)
根據史料記載,現在平度市的區域,在當時分屬五個縣的地界,分別為即墨縣、鬱秩縣、盧鄉縣、平度縣和下密縣。其中,平度縣主要位於如今的新河、灰埠以及鄰近的掖南等地,反倒是鬱秩縣的故城在如今的平度市區。
王莽篡漢之後,大量更改地名,平度縣也改為利盧縣。此後,從東漢至隋朝,這一區域的郡縣名稱多次調整,但始終沒有恢復平度這一稱謂。
到了隋唐之際,朝廷又將這裡更名為「膠水縣」,這個名稱從隋朝仁壽元年,一直沿用到了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歷時近八百年,這段時期,平度舊稱雖然也沒恢復,但至少地域範圍大致穩定了下來。
明朝初年,朱元璋對膠東半島行政區劃做出很多調整,奠定了後世所謂「膠東」(登萊)文化圈的基礎。他將萊州和登州從州升為府,將萊陽縣和招遠縣從萊州劃入登州轄下,又將膠水縣從縣升為州,更名為平度。平度從此又作為一個區劃名稱,出現在膠東歷史舞臺上,延續至今。
明代將「膠水」更名為「平度」,顯然是採用古代名稱。那麼,古代的「平度」,又是什麼含義呢?
通常來說,地名多採用大山大河等地理標誌為參照物,比如與平度相鄰的掖縣和即墨,都是與河有關(掖縣因掖水得名,即墨與墨水河有關),但顯然「平度」不是這樣的模式。
在膠東範圍內,平度這個地名與招遠有些類似,都屬於非實指的寓意地名。但關於「招遠」一詞的含義,人們的觀點比較統一,認為是取自「招攜懷遠」的典故;而關於「平度」一詞的指代,就有些眾說紛紜,未有定論。
實際上,就連清代官修的《山東通志》對「平度」地名的解釋也有些拿不準。志稱:「平度州,閭丘先生告齊宣王曰,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平度之名,義蓋取此。」
按照上面的解釋,平度是「平法度」(法治公平)的意思,但修志人也不敢肯定,因此用了「蓋」這個字眼。顯然,在明清時期,「平度」最初的含義,就已經莫衷一是了。
到了現代,隨著人們接觸信息的增多(包括地圖概念的增強),關於「平度」的解釋,說法也越來越多。有的說法還認為,「平」是「瓶」的通假字,「平度」其實是「瓶肚」的諧音。從今天的視角來看,平度的輪廓的確跟「瓶肚」有些接近,但在漢代,一來人們的地圖概念不是太強,二來當時平度縣的範圍跟現在不同,因此這種解釋的可信度並不高。「平度」一詞,應該還要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
那麼,除了「平法度」的解釋之外,平度還有什麼含義呢?按照現代漢語的理解,平度可以理解為「平安度過」、「平穩度過」。其實在古代漢語中,「平度」的含義也大致如此。
有個可以佐證的例子是,晉朝時晉武帝有個兒子被封為吳王,他的名叫司馬晏,字「平度」。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當時人的字,通常是對名的解釋,比如諸葛亮字「孔明」,趙雲字「子龍」,同理可以推斷,「平度」就是對「晏」這個字的解釋。而晏(海清河晏)的一個含義就是「平穩、安定」。漢代在西北設立的「安定郡」,其實也是這個含義。
「平安度過」(晏)和「平法度」相比,感覺前者的解釋更為通俗,更容易被人接受;而「平法度」雖然有典故,但含義稍偏。因此,「平度」前一種解釋的可能性較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