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智家(SH:600690):被網友狂罵血汗工廠,市值更是被美的和格力碾壓,曾經的家電王者海爾電器還能行嗎?

2021-03-02 價值事務所
這是一篇海爾智家(SH:600690)的複習文章。

價值事務所,2019年8月份成立以來,在近一年的時間裡研究了幾十隻優秀股票,絕大部分走的相當不錯。

這期間也來了很多新朋友,對我們不是很熟悉,加上很多老朋友,也想知道價值事務所是如何挖掘出這些優質股的。

所以接下來,會陸續把之前的文章再次發布出來,供大家學習參考。

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很多股票都漲上去了,甚至不少都翻倍了。文章中的買入邏輯和估值都不再具有參考意義。文章僅供學習分析邏輯和熟悉公司基本面使用,不能盲目的用於投資指導,請務必清楚這一點,謝謝。

本文首發於2019年09月09日,發文後最高達到24.09,最大漲幅約為 55.02%

作為我國最早出海的家電企業——海爾,很早就坐上了家電龍頭老大的位置,那些年,誰家沒有點海爾的家電?小時候,我們也是看過海爾兄弟動畫片的呀!

01

公司之困


如今的海爾,已然掉隊,截止2019年9月8日,家電一哥美的集團市值3768億,空調一姐格力電器市值3537億,現改名為海爾智家的原海爾電器,市值僅1020億,不到前面兩巨頭的三分之一。 

恐慌中的海爾,是否為了追趕美的、格力開始壓榨員工?近日,海爾有四名員工在午飯後被巡查人員拍到午休,立馬被責令一周內離職。甚至有實習生稱:公司流水線上的工作工時基本為12個小時,有時處理不合格的機器,14個小時都有可能。「醒來就幹活」「吃完飯要立刻到崗」成為海爾流水線上的常態。


難道人性化對於如今的海爾來說,已經不存在了?都說美國的福耀玻璃是血汗工廠,我們團隊曾經寫過福耀玻璃的解讀,傳送門:這個中國「血汗工廠」,在美國卻收到熱烈歡迎,現在看來,海爾才是正兒八經的血汗工廠啊,正好,我們今天對海爾智家做個全方位的解讀,看看曾經的龍頭還有沒有希望。

02

財務分析

從營收方面看,海爾還算追得上格力,但和美的就沒得比了,不過淨利卻被格力甩了一個數量級,這是幹啥呢?海爾的營收都去哪裡了?


從海爾的毛利、淨利率來看,毛利倒是走高的趨勢,但是淨利率一直在降,到18年只有可憐兮兮的5.33%,同期格力的毛利率和海爾差不多,但是淨利率卻是13.31%。原來,海爾差格力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裡!那麼,海爾的毛利被什麼費用吃掉了,導致淨利越來越慘?


從經營性現金流量來看,海爾的生意還是掙錢的,至少收到的都是真金白銀,就是中間有個無底洞,把公司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吃掉了!

由於海爾、格力都屬於製造行業,經常動用銅鋁等金屬,而這些金屬原材料波動十分大,為了維持穩定的成本,格力是全行業最早玩套期保值業務的公司,格力的套期保值團隊十分牛叉,而海爾的套期保值團隊趕格力要差一些。

綜上,海爾比格力利潤差一大截的原因在於:套期保值團隊玩不過人家、負債結構有問題、品牌不如格力強,需要花費更多的營銷費用。



都講到這裡了,我們當然得扒一扒海爾的負債結構,看一看他的資產負債表。 

最醒目的一欄就是在會計科目中稱為最幸福的負債——預收帳款居然只有可憐巴巴的一千萬(-99.75%)!難道公司在行業中地位不保,收錢都收不上來了??公司對此的解釋是:據新收入準則重分類至合同負債。還好,只是會計準則變動,虛驚一場,合同負債52億,還是很幸福。 

應付帳款和票據473.85億,大部分槓桿加給了上遊,公司在產業鏈中地位還是比較強勢的;短期借款62.99億、一年到期非流動負債30.15億、長期借款155.41億、應付債券91.92億。 

公司帳上有374億多的現金,為什麼還背著這麼厚重的有息負債,18年整年利息支出14.65億,利息收入才4.76億,已經成了公司嚴重的利潤包袱。先不考慮公司財務造假問題,我們去網上查一查公司18年有沒有大的併購動作,一查,果然:

大手筆啊,好大的手筆,一併購就是400億的大單,海爾是國內第一個出海的,也要成為國際化玩得最6的。 

其實在收購GEA前,海爾就通過收購三洋白電和斐雪派克,成功拿下了從日本到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再到新加坡、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太平洋東部市場;收購GEA後,則貫通了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到巴西等太平洋西部市場,這意味著,海爾國際化市場範圍已遍布全球。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那海爾的格局卻是要比格力大多了,19年上半年,海爾還以4.7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8.05億)收購了義大利Candy公司。 

如今的海爾旗下有海爾、卡薩帝、統帥、美國GEA、日本三洋、歐洲Candy、紐西蘭斐雪派克七大品牌矩陣,覆蓋多層級消費群體,全球化布局完善,曾經中國人的海爾兄弟已經成為了世界人民的海爾兄弟了!


03

投資建議

雖然海爾開除午休員工,顯得管理過分苛刻,不夠人性化。

但投資布局方面,海爾卻具有相當的前瞻性,接下來有望逐步進入收穫期,落後的海爾極有可能先格力一步發生逆襲!

但考慮到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在投資布局兌現為實實在在的業績增長之前,對未來三年,我們還是只能給予海爾10%的增長,則至2021年,海爾的利潤為100億,給予15倍市盈率對應市值為:1500億。

離目前海爾的1000億市值還有50%的成長空間,我們認為可以少量參與。

相關焦點

  • 海爾智家港股上市 海爾家電業務「二合一」落定 白電三巨頭再較量
    海爾智家當時宣布欲通過換股加現金的方式,將在港股上市的海爾電器私有化。這個私有化方案的理論總價值最高預計為440億元。   實現H股整體上市,有利於理順海爾家電業務複雜的股權關係。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海爾電器和海爾智家同為海爾集團旗下操盤家電業務的平臺。
  • 海爾智家、海爾電器雙雙停牌,私有化進程引關注,或迎價值重估
    繼格力電器混改之後,動靜更大的海爾重組也來了。7月30日,A股上市公司海爾智家(600690.SH)、港股上市公司海爾電器(01169.HK)雙雙停牌,原因是有重要事項未公告。海爾智家在上海A股上市,包含冰箱、空調等產品製造以及海外家電產業;海爾電器為海爾智家子公司,在香港H股上市,包含洗衣機、熱水器製造以及內銷渠道分銷業務。海爾智慧家電,圖據官網從業務看,海爾電器只是承接了海爾很少一部分家電業務,並非實際意義上的「海爾電器」,這也是港股市值不太高的直接原因。
  • 海爾電器私有化背後,淨利潤比美的、格力差一半
    圖 | 海爾集團股權架構及海爾電器主要股東作為與美的、格力比肩的家電巨頭,提到海爾的品牌幾乎家喻戶曉,但千億級的集團體量讓海爾旗下的公司支系十分龐雜,比如在「電器」這個印象標籤下,海爾電器、海爾智家等不同上市公司簡稱就經常讓外界混淆,業界在做家電企業對比分析的時候,通常難以客觀計算海爾在電器方面的全盤經營情況。
  • 白色家電巨頭扎堆 美的 海爾轉型高端 格力電器布局多元
    從趨勢上看,今年以來白電行業似乎逃不開「變貴」這一字眼,上半年,行業內大當家美的集團(000333)在空調營收取得640.3億元的成績,首次超過行業二當家格力電器(000651)後,又一連推出五大品牌,其中COLMO品牌聚焦高端AI科技,產品價格幾乎都在2萬元上下,同時,海爾旗下的高端品牌卡薩帝增長明顯,上半年收入增長超過了70%,今年第三季度,海爾智家(600690)家用空調收入增長
  • 海爾智家H股上市家電業務「二合一」 構建「A+D+H」全球資本市場布局
    自公布私有化以來,海爾智家(600690.SH/690D.DE/6690.HK)為期近半年的私有化計劃終於迎來圓滿收官,即將開啟新徵程。  資料顯示,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分別於1993年和1997年在上交所和聯交所上市,且各自業務並不相同。
  • 海爾智家的三味猛藥
    來源:錦緞作者:牧之 2020年,海內外市場擁有最廣泛聲譽的中國家電品牌海爾智家(SH:600690)已在張瑞敏治下走過36載。此刻,張瑞敏正近七旬。「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海爾智家持有港股海爾電器股權,而兩家公司業務又多有相互覆蓋。
  • 海爾智家A+H+D再近一步:海爾電器股東99.99%高票通過私有化議案
    今日,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海爾智家」,600690.SH)換股私有化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海爾電器」,1169.HK)取得重大進展。晚間,海爾電器發布公告稱,特別股東大會以99.99%的贊成票順利通過私有化議案。此次換股私有化海爾電器股東投票情況成功落地,距此次換股私有化項目完美落幕,只有一步之遙。
  • 三大家電巨頭誰最厲害?美的領先格力1500億,最厲害的卻是海爾?
    在家電行業,我國共計有三家企業入圍,都是常客。依次排名為:美的集團(307位)、海爾智家(435位),以及格力電器(436位)。雖然董小姐算是三家企業中,最高調的「掌權者」。但是就排名而言,格力電器的表現,並不如前兩位。無論是美的還是海爾,在今年的榜單中都實現了進步,只有格力「背道而馳」,反而倒退了22位。而三者之間的差距究竟在哪裡呢?
  • 格力補多元化,美的補高端,海爾智家呢?
    來源:易簡財經易簡財經一場價格血拼的雙十一之後,11月底的家電圈仍然沒有就此停歇。從最近的動作來看,家電巨頭們正加緊布局,彌補發展中的短板:格力再建冰洗工廠補「多元化」的布局,美的則以COLMO切入,發力高端品牌,彌補10多年前落下的功課。
  • 海爾智家:當全球化成為唯一答案,中國家電巨頭如何海外求生?
    中國家電企業長期依賴加工和出口創匯戰略,而忽視品牌的海外打造,使得中國家電巨頭品牌在海外幾乎難覓其蹤。不過,在諸多白電企業出海案例中,海爾智家(原名:青島海爾,SH:600690)鶴立雞群,佔據了中國家電品牌在海外的86.5%市場份額,成功的出口幫助海爾智家實現了巨大的增長。
  • 格力和海爾,兩個加起來不敵一個美的了?
    來源:雪球截止昨天收市,格力電器市值3600多億,海爾智家市值1100多億,而美的集團市值是4900多億。如果股票市場的價格是真實合理的,那麼格力和海爾兩家公司加起來也不如一家美的了。A股家電市場三傑,格力和海爾真的如此不堪嗎?
  • 2020中國10強家電企業排定,海爾智家以1860億價值躋身前三
    如今,海爾智家作為集團的上市公司之一,控股港股上市子公司海爾電器。近年來,公司先後完成收購美國GE家電業務、紐西蘭Fisher & Paykel公司、義大利Candy公司等。目前,海爾智家正在私有化香港聯交所上市實體海爾電器,交易完成後,海爾智家將在目前A股、D股(中歐國際交易所)上市平臺基礎上增加H股上市平臺。  截至9月15日公司市值估算海爾智家價值人民幣1,860億。
  • 海爾、美的、格力,家電江湖三巨頭
    白色家電行業有三大巨頭,分別是海爾、美的和格力。一直以來三家都保持著競爭關係,很多人都想知道,到底哪一家能夠代表中國製造,哪一個在市場的升更強大。根據2018年三家公司的財報數據,分析一下哪家更厲害。在2018年的財報中,美的的營收達到了2618億元,相比2017年增長了8.2%,其中淨利潤也上漲17%,達到了202億元;格力的年報顯示,其在2018年的營收達到了1981億元,同比大漲33.6%,淨利潤上漲17%左右,達到了262億元人民幣;海爾智家的全年營收為1833億元,增長幅度為12%,淨利潤達到了74億元,相比2017年上漲7.7%,海爾電器(01169
  • 海爾、美的、格力三巨頭華山論劍,白色家電未來誰主沉浮?
    在全球智能化的背景下,以白色家電為代表的國內家電企業巨頭都不約而同地踏上了智能化轉型之路,有句話叫英雄所見略同,「智能家居」和「智能製造」成為了大家共同的智能化轉型起點;雖狹路相逢,但各有千秋,伴隨著中國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海爾、美的、格力在通往智能化的新通道下,走出了相同方向下的不同崛起之路。
  • 海爾智家、海爾電器「同心斷金」 資源配置協同效應凸顯
    7月31日,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智家」,600690.SH/690D.DE)和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電器」,01169.HK)雙雙披露備受關注的私有化方案,海爾智家擬通過發行H股加現金的方式私有化海爾電器。交易完成後,海爾電器將成為海爾智家全資子公司並從H股退市,海爾智家將通過介紹方式在港交所上市。
  • 「經介紹」登陸港交所,海爾智家首秀漲逾6%...
    圖片來源:WindA股方面,海爾智家午盤收報27.45元/股,漲幅為3.90%,成交額15.67億元,市值2320億元。就在同日,美的集團市值躍升至6536億元,格力電器市值達到3623億元。根據此前方案,海爾電器撤銷港交所上市地位,股東就每股被註銷的計劃股份以1:1.6的換股比例獲得對應的新發行海爾智家H股。私有化之前,海爾集團實行「雙平臺戰略」,在中國擁有海爾智家、海爾電器兩個上市主體,把家電業務分拆給兩個平臺。
  • 外界質疑的這三點,海爾智家既給出答案,又給了可期的未來
    來源 / 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海爾智家用智家業務板塊的整體上市撬動戰略槓桿,既解答了此前外界的質疑,又描繪了可期的未來。12月23日,海爾智家(600690.SH)正式通過新發行H股吸收合併海爾電器(01169.HK)全部股份,實現智家業務板塊的整體上市。
  • 胡潤發布中國10強家電企業榜單:格力電器排名第二
    線上溝通方式最近也受到『直播』的影響,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格力董明珠的『直播帶貨』。」「隨著家電行業邁入『智能製造』時代,頭部企業美的和格力的市值這五年都漲了3倍。」「每一套新房都需要配備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中國的頭部地產開發商應該給這些頭部家電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 走出內部利益糾葛的海爾智家,仍困在 2 個「千億魔咒」中
    或許你對這兩個名字有些陌生,但它們背後的海爾你一定聽過。現在的海爾經過品牌更名成為海爾智家。除了在知識商人們的讚譽聲中進入 2021,海爾智家的股價也持續攀高。截至發稿,海爾智家 A 股在 6 個交易日中上漲 12%,其在港股的股價更是暴漲了 18%。
  • 直擊家電2020:亮劍線上,破浪出海|美的|海爾|家用電器|格力|小家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寒冬至,家電熱。雙十二大促戰罷,各路家電品牌也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以淘寶官方旗艦店為例,廚電品牌小熊、九陽銷量大幅翻翻,家電巨頭美的、海爾銷額也實現了不小增長。而據蘇寧易購大數據,雙十二期間,智能「潮酷」電器頗受用戶追捧,智能馬桶銷售同比增長550%,嵌入式微蒸烤一體機同比增長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