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4M
臨近四月,走在杭州曙光路上,有市民發現隔離帶大片景觀樹上掛上了一個個白色的小袋子:這個小袋子是幹什麼用的,袋子裡面鼓鼓囊囊裝的什麼呀?
事實上,不僅僅是曙光路,如果你細心一點走在路上,會發現水杉、桂花樹、香泡樹、桃花樹、梅花樹上都放置了一個個小白色袋子。
這些小袋子裡面到底有何玄機?
以蟲治蟲蟎蟲警察上崗
景觀帶桃花上掛出白袋子
3月29日,天氣有點寒冷,曙光路景觀帶中間的桃花有些也掉落了,嫩綠的葉子正在長出來。
在帚形桃的下部,綠葉紅花之間藏著一個個白色的小袋子,一棵上大約有兩三袋,小小的不仔細看,看不太出來。
白色小袋子被一顆釘子固定在樹幹上,上面寫著紅蜘蛛、茶黃蟎、薊馬之高效捕食蟎,淨含量大於等於3000隻。
這個是什麼東西?
杭州市園林綠化發展中心原總工程師孫曉萍說,白色袋子是一個蟲袋,是用來防治紅蜘蛛、薊馬和蟎類等蟲害。
乍一聽,感覺嚇一跳。不是要治蟲害嗎,怎麼還往樹上綁上蟲子呢?
事實上,這種蟲子不是普通的蟲子,它叫做加州新小綏蟎(捕食蟎),是害蟎的強效天敵。
這種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小蟲子,在蟲袋裡有3000-6000隻以上。
小白袋子裡面鼓鼓囊囊的,是因為裡面裝滿了供加州新小綏蟎食用的食物,它們在裡面生存。
3月底4月初,萬物復甦,植物醒來,害蟲們也開始活動了。
「比如紅蜘蛛對景觀影響很大的,如果水杉上有紅蜘蛛,春夏天葉子會變成紅色。等到該欣賞秋色葉的時候,水杉的葉子又變成灰色,掉葉子了。」
容易遭受蟎蟲和薊馬危害的樹種,杭州其實有蠻多,比如水杉,香樟,桂花,桃花,梅花,海棠,香泡,銀杏,珊瑚樹,月季,紅花酢漿草等,喬木、灌木、地被各種都有。
有了這個小蟲袋就不一樣了,像是蟎蟲警察一樣,把害蟎一個個消滅掉。
「害蟎正在小部分活動,預先把這個小蟲袋掛在樹上,十多天之後,加州新小綏蟎會繁衍出來,自發去滅害蟲。」孫曉萍說,等到半個月左右,就可以拿下來了。
蟲包數量是很有講究的,有葉子的樹冠部分每2米高必須掛一個捕食蟎蟲袋。比如一棵6米樹冠高的水杉,找到一處有支撐點的位置,避陽,需要3包打開的蟲袋,如果一顆樹冠2米高的樹木,只要一袋就行。
半個月後,拿下蟲袋。這一年的紅蜘蛛、薊馬和蟎類等蟲害就不用操心了。
生物防治杭州城區
正在逐步試驗推廣
今年要請出一種新蟲子專門對付天牛
以蟲治蟲,更加專業的說法,也叫作生物防治。
「現在杭州城區正在逐步去嘗試、推廣生物防治,是一個方向。」
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
「拿水杉來說,蟎類會吸食葉綠素,令葉子發黃枯萎。以前採用了化學防治,最後呈現的效果並不好。」孫曉萍說。
經過三年的實驗,2018年杭州全市推廣了捕食蟎天敵克制害蟲的生物防治法,這種方法以預防為主,防控效果好,成本也低。
杭州全市的主要道路行道樹或景觀樹,水杉、桂花、香泡樹等公園、河道的主要景觀樹,柑橘類、薔薇科植物易感染害蟎的樹種,地被植物紅花酢漿草等都有在使用。「一年中,春季防治是關鍵,一般春季掛一次蟲袋就行,如果蟲口密度大,7月可以再增加一些。」
去年虎跑路的水杉,楊公堤曲院風荷的水杉、柳浪聞鶯的水杉都在杭州市綠化部門的指導下,推進生物防治工作,「去年效果是最好的。」
孫曉萍說,其實家裡面的盆栽有蟎蟲也可以使用,「窗臺上的月季,常春藤、紅花忍冬都可以放。」
孫曉萍說,今年還要再擴大實驗一種名叫花絨寄甲的蟲子,是天牛的天敵。「今年是暖冬,我們在城區綠化查看時,發現了一些天牛的排洩物,天牛已經在活動了。去年小試花絨寄甲的效果蠻好的,今年要在杭州擴大實驗範圍。」
杭州植物園分類園
全部生物防治
月季花、桃樹、海棠、紅葉李都靠「蟲子警察」來保護
2016年,杭州植物園開始進行生物防治樹木病蟲害研究,現在,杭州植物園分類園裡已全部實行生物防治。
比如杭州的網紅月季花。月季花常生蚜蟲,植物園園林科技科副科長於煒說,他們請來了蚜蟲的天敵異色瓢蟲,把蚜蟲控制在相對比較少的數量。
「異色瓢蟲比較大,小拇指指甲蓋那麼大。方法很簡單,如果是成蟲,我們就把盒子打開,2個小時左右就全飛出來了。也會採用卵卡固定在植物上的方法。」
蟲子並不是想放多少就放多少,這一切都經過科學的考察運算,按照比例配好。可能是20個蚜蟲匹配一隻異色瓢蟲,也有可能是40隻蚜蟲匹配一隻異色瓢蟲。
最終的目標,是天敵和害蟲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薔薇科的桃樹、海棠、紅葉李上,容易生出天牛。植物園派出花絨寄甲,樹木情況好轉了許多。
「異色瓢蟲、加州小綏蟎、花絨寄甲都是肉食性昆蟲,不會對樹木本身產生危害,它們分別以蚜蟲、葉蟎、天牛,這些杭州常見的植物害蟲為食。」
幾年的生物防治下來,於煒說,好處還是很多的。
一個是少了環境汙染,第二是生物防治長期性比較好。
「生物防治基本上是能夠達到一個平衡狀態,這些對植物病蟲害防治有益的昆蟲也能得到保護,益蟲越來越多,我們的樹木也能越生長越好。」
來源:小時新聞客戶端
監製 | 範 波
主編 | 龐世豪
責編 | 郭 濤
編輯| 陶朝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