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旻哲 南京大學法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
所獲榮譽
2016—2017年度江蘇省級三好學生
2019年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南京大學2020屆就業之星大賽二等獎
第一屆江蘇省大學生智慧財產權知識競賽二等獎
斬獲Offer
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銀行、招商銀行、江蘇銀行
最終去向
中國建設銀行
PART 1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似跨非跨 開拓眼界
從法學碩士到銀行管培生,一般會被視為典型的跨專業求職,但江旻哲認為二者區分度並不是很大,管培包括法律方向,因此與其本專業的關聯也很緊密。他更多地關注銀行工作的法務方面,將銀行當做一個企業而不是金融單位看待。江旻哲跨專業求職亦是因為本科階段有會計學輔修基礎,自身對金融方面也較為關心,且對於法律的研究也主要是商法等金融方面。綜合各方面因素,江旻哲最終確定將銀行法務作為求職方向。
本科到研究生期間,江旻哲經常會閱讀一些經濟學常識的書籍。在面試的準備過程中,他持續關注商科和求職行業的新聞,並閱讀一些專業分析,如澎湃、虎嗅、36氪等app及公眾號。江旻哲提到,在中國建設銀行的面試過程中,他之前閱讀過的騰訊、阿里投資的差別分析就派上了用場。
在校積累&求職季準備
在校積累主要指對於專業知識的獲取上要有主動性。在研究生期間,江旻哲在完成學業的同時主動去探索一些和未來求職相關的方向,準備筆試和面試題目等,比如他談到面試官會問自己為什麼要跨專業、對於商法及金融方面有無見解,因此他強調,更多地去了解其他行業的知識非常重要。江旻哲認為研究生期間學習的是理論性知識,而找工作之前最好了解工作的實質,比較則會發現兩者有較大的不同。
關於如何獲取信息源,江旻哲強調關鍵是要多參加學生活動。他在校期間儘可能多地參與組織活動,接觸更多其他同學。江旻哲提到,他在面試過程中以及秋招之前參加的一些實習裡認識了很多來自其他院系的同學,大部分求職信息是從他們那裡獲得。因此,在他看來,跨院系交流非常重要,不管最後是否要跳出本專業進行求職,和其他學院、其他專業的同學進行交流都大有裨益。
組織骨幹&晚會達人
談及多參加學生活動,江旻哲本科期間在校級學生組織擔任過部長,研究生時期在院法律碩士研究生會擔任主席團秘書長,並且他參加過多次校園活動晚會的歌唱節目和統籌安排。他認為參與這些活動讓自己變得更開朗、大方,能沉著冷靜的應對各種各樣的場合,也通過和他人的比較了解自己的弱點和強項。此外,他談到在學生組織的換屆面試中,無論自己是參與者還是評判者,都收穫了大量參與無領導小組討論的經驗,而在求職季的面試中,這些寶貴的無領導小組討論經驗無疑對他幫助頗大,面對重重考驗而遊刃有餘。
法學院2018年迎新晚會
法學院2019年迎新晚會
PART 2 仰望星空,腳踏大地
評估自我 儘早出發
關於自我評估:
學會自我評估主要是從在校學習、學生工作以及實習過程中去認知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江旻哲從本科到研究生接觸到不同領域的法律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感受自己對於哪些具體領域感興趣,從知識層面大致確定一個發展方向。他認為性格評估一般要從學生工作和實習過程中去感受自己的性格特質。兩者相結合,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方向選擇+實踐過程中的性格能力評估對於未來職業的規劃與確定極為重要。
關於方向確定:
在面臨從事學術研究還是投身工作實踐的選擇上,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做學術,江旻哲提到很多同學在本科階段對學術抱有理想,但是要隨著經歷的不斷增多而調整選擇方向。他在確定求職後,首先考慮的是實習廣度的問題。他談及隨著一些實習信息的普及化,比如一些實習類公眾號的信息分享,每個同學的實習會越來越早,接觸實習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就他個人而言,在碩士期間,找實習需要快速思考自己適合何種方向,不適合則避免浪費時間,因為實習周期較長,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在本科階段輔修會計學對於江旻哲選擇就業方向影響頗深。選擇會計輔修本身是出於他對於金融專業的興趣,由於他在一開始填報專業時即偏向經管、金融方向而非法學,但本科學校規定文科生不允許報經管類專業,因此他選擇將同樣屬於商科領域的會計學作為輔修,主修法學。因為一開始的大方向就已確定,所以他後來從事銀行相關的工作也就水到渠成。
關於儘早&務實:
求職須得儘早、務實,儘早是指很早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同時兼顧學業與求職,並不是完成學業再去實習,而是利用課餘時間積極思考未來。以研究生生涯為例,由於在校課程無法調節,研一上學期重心在上課,下學期找實習,研二上學期則一邊上課一邊找工作,課程安排是相對固定的,因此需要自己在課餘時間主動規劃實習與求職。
務實是指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一開始江旻哲考慮過紅圈律所,原因是法律專業的理想化途徑一般為進入較好的律所,工作幾年後獲得崗位提升。但該類工作需要性格開朗、善於交際,且需要一個累積的實習過程,對於本科學歷要求亦甚高,與江旻哲本人的性格和興趣不符合,此外考慮到紅圈工作壓力較大,因此他最終沒有選擇該方向。
求職三層次
江旻哲將求職分成了三層次:
第一層次:入門
粗淺地了解本專業可能的就業方向
第二層次:進階
對自身能力及特定方向有清晰認知
第三層次:超越
突破舒適圈而擁有仰望星空的機會
江旻哲個人求職的關鍵詞是「平凡」,他認為平凡是指一種能冷靜思考的狀態,在求職過程中從入門到進階再儘可能地實現超越。關於就業,核心仍然是儘早思考、儘早準備,留給自身嘗試、體驗的空間也越多。在求職三層次中,大部分人難以到達第三層次,找到既能實現自我價值又能符合未來預期的工作,因此至少要保持第二層次,謀求一個與自身學歷和能力相匹配的職業。
在簡歷填寫上,江旻哲獲得過的國家獎學金、知識競賽等獎項是加分項,雖然在面試中沒有被直接問到,但可以證明他的努力以及在某個時期的階段性成果。就其經驗來看,可以將重要的獎項放在簡歷上,但不要寫得太滿,重中之重仍然是充實自己的實習經歷。
江旻哲實習過的單位有法院、銀行等,他獲取實習信息的渠道,除了來自跨院系同學的分享,一般是關注各大銀行的招聘公眾號。他將實習中學到的東西體系化地記錄下來並加以應用,對於求職時期的面試頗有助益。對於如何把握每一段實習經歷,他建議首先要多交朋友,無論是同事、前輩,還是客戶;其次是要主動,主動往往能夠打破僵局,在自己有把握的範圍內勇於表達自己。
PART 3 乾貨分享
面試技巧
面試前的準備很重要,如果是偏商科面試,一般需要了解一下專業知識,比如面試時遇到的中美貿易戰的問題,非商科的同學可能難以從專業知識角度進行分析,因此需要提前有一個準備過程。適當準備後,則需要放平心態,力求表達自然。
面試時的技巧是他會根據特定場合適當變化性格。如面試中常見的無領導小組討論,江旻哲提到如果面試者很多,評委不責難大家,他會相對張揚地選擇第一個發言,給評委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再比如限定角色的面試,他被規定扮演協調輔助的角色,那麼他將表現得儘量緩和一些。在面試時會面臨遇到熟人的情況,他一般選擇在清楚對方性格的情況下依照對方的性格去發表自己的看法。
面試後會進行一定的總結。江旻哲談到,有一場面試,因為共同參加的十幾位同學都很積極,於是自己有所保留,而後來進行發言時發現自身觀點和之前同學相反,因此提醒自己積累經驗,在以後的面試中多加留意。
offer選擇
江旻哲最終收到五個銀行單位的offer,包括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中國工商銀行(南京分行)、北京銀行(南京分行)、招商銀行(南京分行)、江蘇銀行(總行)。由於建行的offer與自身專業的關聯度更高,也與個人特質相對更加符合,江旻哲做出了最終的選擇。
求職建議
求職需要確定目標。一開始的目標未必要定得很高,站在南京大學的高平臺,只要腳踏實地,一定可以實現理想,因此需要給自己樹立信心。確定目標時,不要和他人攀比,不必刻意與別人一樣,更不可隨大流,而要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腳踏實地開始努力,讓自己能看到階段性成果,有一個正向反饋激勵自己,而不是定一個過於高的目標後陷入難以實現的焦慮。
提及求職時經歷的迷茫期,江旻哲以自己為例,談到在進校之初方向相對明確,但在迷茫期可能會產生動搖,例如研一下學期,身邊同學的去向分成法律批和律所批,他會因為周圍人的選擇產生動搖,但是他了解自己並不適合律所公司的環境,並且一開始從事銀行法務的方向已經確立,因此最終並沒有改變原始目標。江旻哲認為,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會出現羨慕他人的情況,會看到別人更早地拿到或是更好的offer,但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態,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來源:微信公眾號南大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