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預告 | 中緯度與極地大氣環流的聯繫及機制研究

2021-02-18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

【學術預告】廣東省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研究重點實驗室和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暨大氣科學學院(2019年第17講)

題目:中緯度與極地大氣環流的聯繫及機制研究 

主講人: 張洋 教授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

 

時間:2019年5月14日(周二)下午15:00

地點:南校園地環大樓C306室

主持人:呂建華 教授

本次學術報告將進行全程直播,

直播網址為

https://sysuatmos.webex.com.cn/

活動號:182 255 158,密碼:888888

簡介:中緯度與極地的大氣環流在全球尺度上存在著顯著的協同變化。中高緯度大氣環流低頻變化的最主要模態-「環狀模」(在北半球也稱「北極濤動」)是連接中緯度和極地大氣環流變化的一個主要環流型。當 「 環狀模 」 所代表的全球尺度的背景環流場發生變化時,極地與歐亞大陸上的區域氣候常發生不同的聯繫。 本報告在總結關於「環狀模」動力機制的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將介紹與全球增暖相關的(如極地表面增暖、中高緯海溫變化等)下界面強迫引起 「 環狀模 」 變化的動力學機制,比較中高緯的外部強迫與熱帶的外部強迫對中緯度大氣環流的不同影響;本報告還將介紹在以上背景環流的變化下,極地的氣候變化影響歐亞大陸包括青藏高原冬季氣候的可能機制,討論海冰減少與冬季中緯度的高影響、持續性天氣的可能聯繫。

--- MSAS ---

編輯:徐清晨

來源: 林維佳

審核:楊崧

審核發布:張斯虹

 

歡迎投稿

mediaofsas@163.com

相關焦點

  • 大氣環流三型分解——用全球視角描述大氣運動
    「全球大氣環流三型分解」可彌補傳統研究需要進行中高緯度大氣環流和低緯度大氣環流劃分的不足。  從全球的視角更加準確地描述實際大氣環流的運行情況,有助於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描述方法導致了中高緯度大氣動力學和低緯度大氣動力學劃分的不足,從而制約著以全球大氣環流為研究對象的氣候動力學理論的發展。
  • 大氣熱力環流
    2.能闡述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大氣熱力環流等基本原理。3.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能運用圖示解釋風的形成,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並且能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4.理論聯繫實際,促進對"風的形成"的理解,學會在等壓線圖上判斷某一地的風向。(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
  •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三大因素,決定了全球氣候基本格局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等等,全球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研究企鵝糞,中美學者發現:氣候變化不是種群盛衰的唯一因素
    該項研究提出了解釋企鵝古生態的新模式,將大氣/海洋動力學過程與企鵝古生態和現代生態結合起來,探討多種因素對極地海洋動物種群興衰的影響,表明氣候冷暖變化不是種群盛衰的唯一因素,這對研究海洋動物生態環境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講座回放 |「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講壇」8月學術講座
    凡屬「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講壇」公開回放的講座等相關活動,均為公益性免費學術資源。視頻內容已獲得主辦方和主講嘉賓的許可,版權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及主講嘉賓所有,相關宣傳、後期製作、上傳及解釋權由「語言與未來」(微信號、B站號以及頭條號)負責。
  • 斯裡蘭卡油輪著火,為什麼要關注大洋環流?
    這種機制驅動洋流向著垂直於風的方向產生淨輸送(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從而導致在洋流中產生上翻流(向上運動)和下沉流(向下運動)。例如,在赤道地區,東風驅動的洋流向西流動過程中,向右偏轉,形成赤道地區輻散和上翻運動,從而形成赤道偏冷的海洋(形象地比喻為「冷舌」);在副極地地區,強大的西風環流驅動的洋流向右側偏轉,形成副極地的上翻流,從而將底層營養物質上翻,在冷暖洋流匯合之處,形成全球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例如傳統四大漁場:秘魯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北海漁場)。
  • 大氣環流及洋流運動不會加劇核洩漏對我國的影響
    新華社北京4月8日電(記者張辛欣、羅沙)針對公眾關注的大氣環流及洋流運動是否會加劇核洩漏對我國的影響,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大氣環流的運動,以及降水、洋流等因素影響,日本核事故釋放出的放射性物質經不斷擴散、沉降和衰變,到達我國時濃度已甚微,基本上是在當地天然輻射本底水平,對我國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會造成危害。
  • 第四屆極地及高山地區持久性有毒汙染物學術研討會通知
    「極地及高山地區持久性有毒汙染物(PTS)學術研討會」聚焦於PTS在極地、高山、遠洋等偏遠區域的賦存、長距離遷移機制及生態風險,輸出食品中PTS汙染及其對人群健康的影響,新型持久性汙染物的發現,痕量PTS分析新儀器和新技術,控制技術與策略等議題,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3屆,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及相關部門的代表積極參會,影響力逐步擴大。
  • 學術講座|李宇明:中國語言生活研究15年
    中國語言生活研究15年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編纂出版,標誌著中國對語言生活自覺研究的發端。、博碩專業、專業期刊和若干個系列會議、學術叢書,其中創辦僅4年的《語言戰略研究》就被評為「語言學學科最受歡迎期刊」;支持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和語保工程,支持語言扶貧事業,加強海峽兩岸語言文字的交流合作,產生了若干「標誌性」成果;加強與各華人社區的聯繫,主持編纂了《全球華語詞典》《全球華語大詞典》,參與了全球華語語法研究項目,團結海內外的華語文教育者,有力支持了海外華語的維持;積極參與法國、俄羅斯、
  • 學術講座|陳新仁:稱呼語泛用現象的語用研究路徑與方法
    路徑與方法  本報告在提出稱呼語泛用的定義、梳理相關現象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探討語用學視角下開展稱呼語泛用研究的可能路徑,並通過實例,展示不同路徑下相關現象語用研究可以採取的方法。期待本報告有助於深化關於稱呼語及其泛用的認識,凸顯語言學跨學科研究背景下語用學視角與現有研究視角的互補性。
  • 一物一題79——溫鹽環流
    溫鹽環流是一個大尺度的海洋環流,由溫度及含鹽度的差異所致。與溫鹽環流有關的地理試題      溫鹽環流是一個依靠海水的溫度和含鹽密度驅動的全球洋流循環系統(下圖)。表層海水在水平壓強梯度力作用下做水平運動。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對溫鹽環流影響很大。據此完成1~2題。
  • 講座預告 【生物】Sirtuin去乙醯化酶研究報告 等4場
    《環球科學》面向科學從業者,推出全新微信號——「環球科學科研圈」(ID:keyanquan)■ 快速翻譯頂級學術期刊摘要■ 預報重點城市學術講座、科普活動■ 發布科研圈招聘信息■ 推送前沿研究成果>環球科學科研圈定期推送全國重要城市學術講座預告,您可以點擊本次推送中按學科分類的各條附圖文,獲取相關學術講座信息。
  • 靜思篤行 慧論賢談:行星風系—大氣環流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藉助模型,探究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構建大氣環流並說出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成因。2、過程與方法:運用熱力環流原理模擬三圈環流形成過程,學會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在3D地球儀模型上模擬大氣環流,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科學探索的精神。在小組「實踐探討—問題發現—交流展示」的過程中,感悟團隊合作的強大。
  • ...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和翦知湣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來暖池溫躍層...
    10月14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Pacific warm pool subsurface heat sequestration modulated Walker circulation and ENSO activity during the Holocene」,指出末次冰期—全新世期間西太平洋暖池溫躍層熱量積累是調控沃克環流和厄爾尼諾
  • 第三屆極地及高山地區持久性有毒汙染物(PTS)學術研討會通知
    PTS在環境中的長距離遷移,在生態系統中的富集轉化以及對生態系統產生的效應是目前環境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   雖然極地及高山地區遠離人類活動,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極地及高山偏遠區域已非淨土,不斷有具有長距離傳輸能力的PTS在這些區域檢出,成為全球汙染物。
  • 學術講座|多維視閾下的學科發展、學術思想與人才培養
    新學科建設強調科研創新、學術團隊、人才培養「三位一體」,不斷推進學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理念的創新。本次講座的三位主講人將分別以「新時代一流外語學科建設」「伯納德·斯波斯基的社會語言學思想」和「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目標與路徑研究」為核心議題,多維度探討新形勢下的學科發展、學術思想與人才培養等問題,為外語學科和外語專業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實踐提供一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