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專題9 行星風系—大氣環流
上海市奉賢中學 張慶偉 2017.11.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藉助模型,探究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構建大氣環流並說出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成因。
2、過程與方法:運用熱力環流原理模擬三圈環流形成過程,學會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在3D地球儀模型上模擬大氣環流,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科學探索的精神。在小組「實踐探討—問題發現—交流展示」的過程中,感悟團隊合作的強大。
二、教學重、難點:
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氣壓帶風帶分布
三、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具演示法
四、教具準備
3D地球儀模型9個、箭頭若干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播放熱氣球及孔明燈相關圖片,回顧熱力環流
觀看圖片,思考熱氣球及孔明燈的工作原理,複習熱力環流
從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好奇心
單圈環流
假設:
(1)地球無自轉
(2)太陽直射點在赤道
(3)地球表面是均質的
在3D地球儀模型上,構建「赤道—兩極」之間的氣流運動狀況
構建空間立體的單圈環流
三圈環流—低緯環流
假設:
(1)地球進行自轉
(2)太陽直射點在赤道
(3)地球表面是均質的
在3D地球儀模型上完成低緯環流構建(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並選取小組代表進行展示交流
將地轉偏向力對大氣環流的影響納入進來,構建低緯環流
三圈環流—中、高緯環流
討論60°附近氣流運動狀況,在3D地球儀模型上完成高緯環流的構建(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並選取多組進行展示,其後師生點評
舉一反三,構建中緯環流及低緯環流
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
設問:如何能看到全球的大氣環流。
將8個地球儀模型組合起來,並進行不同角度的展示。
讓學生感悟由實踐到理論的形成。
總結歸納
概括歸納三圈環流
回顧三圈環流形成過程。
總結回顧
六、教學說明
本節課試圖藉助3D列印的地球儀模型探究大氣環流的空間運動過程,實現大氣環流由平面圖像還原到立體現實的過程。大氣環流是高一學生比較難理解的篇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學生空間思維能力較弱,僅憑想像難以理解大氣環流的空間運動情況。為了突破這個難點,藉助我校的3D列印社團,列印了3D地球儀模型探究大氣環流的空間運動過程,構建完成了地球近地面及高空的大氣環流運動的模型。
新功能上線——號內搜:
→吾遙地理微信公眾號
→「影印地理」菜單
→「號內搜」菜單(http://data.newrank.cn/m/s.html?s=OS0xODQ8Pj5G)
通過關鍵詞搜索吾遙地理推送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