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心馨藉由分享自己的印度之旅,接開講座的序幕。(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林朝宗 地點: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 日期:2013年1月19日)
練習斷舍離 向自己說再見
與自己的人生告別、舍離、放下,沒有人可以輕鬆以對,談,已是不容易,做,則是更大的挑戰!
1月19日晚上,靜思書軒臺北新舞臺店心靈講座,由志工許心馨透過自己與友人的印度之旅談起,與五十多位民眾分享佛法的生命之旅,她並帶領大家進行一次斷、離、舍,與自己的告別儀式,讓自己重新省思生命的真諦。
五十多位民眾參與新舞臺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林朝宗 地點: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 日期:2013年1月19日)
早死早超生 艱難的功課
主講人許心馨是管理顧問公司的創辦人,擁有管理學位的她,因為從小就擔任慈濟志工,不只對佛法有研究,對心靈層次也有更深於一般人的體驗。她從小害怕死亡,然而到慈濟醫院當志工時,卻偏偏被安排到心蓮病房,每天必須面對死亡,愈不想面對的事愈會找上門來,當時,她的體認是「該來的總會來」,與其害怕不妨直接面對,因為:早死早超生。
然而,「早死早超生」恐怕並非容易的功課;向自己的人生說「再見」,也是須要學習的。許心馨透過兩個旅程的分享,讓聽講者驗證了這個艱難的功課。
許心馨首先分享自己與朋友的一趟旅程,這趟自我放鬆、隨性的印度之旅,沒有事前的計劃,卻因緣俱會的成為一趟「朝聖之旅」。她們沿著印度恆河分別到了Rishikesh、Sarnath、Varanasi等城市。Rishikesh是一個瑜伽聖地,Sarnath則是佛教聖城鹿野苑,佛陀離開皇宮後初轉法輪之處,從此建立了二千五百年來的佛教國度,而Varanasi則是印度教的聖城,有名的河階火葬場即在此。
暫別緊湊忙碌的工作,尋求身心解放的這趟旅程,不只體驗了印度人生活與生命都依賴於它的恆河流域,對宗教也有更深的體會。
佛陀悟道後最初的宣講「四聖諦」、「十二因緣」,許心馨發現自己的恆河之旅,經驗的恰恰就是佛說的十二因緣。尤其在日復一日進行火葬告別的Varanasi,白天印度教徒日出前趕往河邊讓聖水洗滌身心,夜裡則是每晚都有夜祭,而河上、岸邊不分日夜遊客穿梭如織,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隨時上演。
看到Varanasi火葬場上生者對死者的舍離,看到照片裡晚間盤旋的眾生,看到恆河岸邊依河而生、各有人生的印人、信徒及旅客等等,許心馨不禁對佛陀在年前就留下的經典產生更高的崇敬。
死是人生最難的功課,許心馨在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帶領聽者經歷一趟生死旅程。(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林朝宗 地點: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 日期:2013年1月19日)
天地復始 眾生復命
為何修行?佛說「十二因緣」緣起緣滅,無有主宰者,無有作者、無有受者,一如旅者,踏上旅程後,行李愈來愈多,因為擔心包袱,根本無心盡情享受遊程中的風土人文,行李尚且如此,何況是自己的皮囊。死亡,不只是要拋卻一切行李、還要離棄擁有了一輩子的軀體,如何能不害怕、痛苦?有,雖是很棒的過程,卻是煩惱的開始,如何能夠有又不痛苦?這即是修行的目的。
如何離苦得樂、了生脫死?「無明」既是十二因緣之首,是一切苦的根源。當體認身體只是因緣俱合的載道器,有限生命會輪迴進入另一個生命延續慧命,「上醫醫未病」,種好因得好果,將生滅引入善的循環,則是一個有限生命無限慧命的進階旅程。
許心馨以上人的話來比擬,證嚴上人說「甘願做、歡喜受」,即是認為延續慧命的人生,在因果循環裡,要為種好因而去承擔因果,而不是種無明的因承受無明的果。
緣起緣滅的過程,每一個起心動念不只影響著個人、也影響著周遭,甚至對天地都產生影響,因此,有人說,人心亂連天氣也跟著亂? 基於對正面能量重要性的體認,人類在1990年以後有了宇宙意識,開始重視地球的淨化與再生,醒悟眾生其實是生命共同體,必須順應天地演化精進才能安穩繁榮,也愈來愈多人積極呼籲重視心靈環保。
許心馨認為:「地球已進入『天地復始、眾生復命』的時代;大時代須明大是非、大劫難須養大慈悲、大無明須要大智慧、大動亂須要大懺悔。要匯集正、善的能量,必須從每一個人出發。而進入有限生命、無限慧命的進階旅程,則要管理大腦之前的意念,而要管理意念,就要先了解意識是怎麼回事。」
講座結束,許心馨為民眾請購的《生死自在─慈濟人的生死觀》籤書。(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林朝宗 地點: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 日期:2013年1月19日)
萬般帶不去 只有靈性隨生
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萬般帶不去,只有靈性能隨生。許心馨說;「要管理意念、延續慧命,可以進行『純化』意念的練習。」於是,她帶領聽講者進入一個斷、舍、離的旅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生告別式。
練習向自己的人生斷、舍、離,以練習進化慧命、懺悔改進、清平致福。斷,是斷絕不必要的東西、想法、人際關係、執著,以及愛過的人、做過的事、經歷過的種種、甚至包括成功;舍,則是捨去家中、記憶以及人際關係中所有多餘的人、事、物;離,則是脫離對外物的執著。
在帶領聽講者練習向自己人生告別的活動過程中,許多人剛開始抱著好玩、好奇、輕慢甚至懷疑的態度,然而,活動進行中,開始有人慌亂、流淚與叼絮不停,對過去與現在充滿了留戀,當活動結束時,有人紅著眼眶若有所失,更多的人一臉茫然,恍恍然走出會場、消失在臺北的夜色中。斷絕、舍離、放下,談已不是很容易,這場講座的聽者,更是經歷了一場失敗的挑戰,體驗到「做」原來是這麼艱難。
即使了解到「人身」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生死乃形貌轉化而己,大限來到皆需回歸大自然;即便已理解向自己人生告別,是一種延續慧命的「大愛」,勇敢邁向另一段人生的流轉。然而,舍離曾經擁有的一切,向自己說「再見」,顯然絕大多數的都缺乏準備,習慣留戀現在、難以「告別」。
每個人忙碌的一生,其實是一個擁有痛苦的過程。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自己到底要隨業輪迴繼續生死流轉,還是斷舍離,接受生命的召喚、延續慧命?當我們不得不離開的時刻到了,那會是多麼大的考驗啊!
(文:鍾蓮芳臺北報導2013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