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書軒:如何省思生命的真諦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許心馨藉由分享自己的印度之旅,接開講座的序幕。(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林朝宗 地點: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 日期:2013年1月19日)

練習斷舍離 向自己說再見

與自己的人生告別、舍離、放下,沒有人可以輕鬆以對,談,已是不容易,做,則是更大的挑戰!

1月19日晚上,靜思書軒臺北新舞臺店心靈講座,由志工許心馨透過自己與友人的印度之旅談起,與五十多位民眾分享佛法的生命之旅,她並帶領大家進行一次斷、離、舍,與自己的告別儀式,讓自己重新省思生命的真諦。

五十多位民眾參與新舞臺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林朝宗 地點: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 日期:2013年1月19日)

早死早超生 艱難的功課

主講人許心馨是管理顧問公司的創辦人,擁有管理學位的她,因為從小就擔任慈濟志工,不只對佛法有研究,對心靈層次也有更深於一般人的體驗。她從小害怕死亡,然而到慈濟醫院當志工時,卻偏偏被安排到心蓮病房,每天必須面對死亡,愈不想面對的事愈會找上門來,當時,她的體認是「該來的總會來」,與其害怕不妨直接面對,因為:早死早超生。

然而,「早死早超生」恐怕並非容易的功課;向自己的人生說「再見」,也是須要學習的。許心馨透過兩個旅程的分享,讓聽講者驗證了這個艱難的功課。

許心馨首先分享自己與朋友的一趟旅程,這趟自我放鬆、隨性的印度之旅,沒有事前的計劃,卻因緣俱會的成為一趟「朝聖之旅」。她們沿著印度恆河分別到了Rishikesh、Sarnath、Varanasi等城市。Rishikesh是一個瑜伽聖地,Sarnath則是佛教聖城鹿野苑,佛陀離開皇宮後初轉法輪之處,從此建立了二千五百年來的佛教國度,而Varanasi則是印度教的聖城,有名的河階火葬場即在此。

暫別緊湊忙碌的工作,尋求身心解放的這趟旅程,不只體驗了印度人生活與生命都依賴於它的恆河流域,對宗教也有更深的體會。

佛陀悟道後最初的宣講「四聖諦」、「十二因緣」,許心馨發現自己的恆河之旅,經驗的恰恰就是佛說的十二因緣。尤其在日復一日進行火葬告別的Varanasi,白天印度教徒日出前趕往河邊讓聖水洗滌身心,夜裡則是每晚都有夜祭,而河上、岸邊不分日夜遊客穿梭如織,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隨時上演。

看到Varanasi火葬場上生者對死者的舍離,看到照片裡晚間盤旋的眾生,看到恆河岸邊依河而生、各有人生的印人、信徒及旅客等等,許心馨不禁對佛陀在年前就留下的經典產生更高的崇敬。

死是人生最難的功課,許心馨在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帶領聽者經歷一趟生死旅程。(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林朝宗 地點: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 日期:2013年1月19日) 

天地復始 眾生復命

為何修行?佛說「十二因緣」緣起緣滅,無有主宰者,無有作者、無有受者,一如旅者,踏上旅程後,行李愈來愈多,因為擔心包袱,根本無心盡情享受遊程中的風土人文,行李尚且如此,何況是自己的皮囊。死亡,不只是要拋卻一切行李、還要離棄擁有了一輩子的軀體,如何能不害怕、痛苦?有,雖是很棒的過程,卻是煩惱的開始,如何能夠有又不痛苦?這即是修行的目的。

如何離苦得樂、了生脫死?「無明」既是十二因緣之首,是一切苦的根源。當體認身體只是因緣俱合的載道器,有限生命會輪迴進入另一個生命延續慧命,「上醫醫未病」,種好因得好果,將生滅引入善的循環,則是一個有限生命無限慧命的進階旅程。

許心馨以上人的話來比擬,證嚴上人說「甘願做、歡喜受」,即是認為延續慧命的人生,在因果循環裡,要為種好因而去承擔因果,而不是種無明的因承受無明的果。

緣起緣滅的過程,每一個起心動念不只影響著個人、也影響著周遭,甚至對天地都產生影響,因此,有人說,人心亂連天氣也跟著亂? 基於對正面能量重要性的體認,人類在1990年以後有了宇宙意識,開始重視地球的淨化與再生,醒悟眾生其實是生命共同體,必須順應天地演化精進才能安穩繁榮,也愈來愈多人積極呼籲重視心靈環保。

許心馨認為:「地球已進入『天地復始、眾生復命』的時代;大時代須明大是非、大劫難須養大慈悲、大無明須要大智慧、大動亂須要大懺悔。要匯集正、善的能量,必須從每一個人出發。而進入有限生命、無限慧命的進階旅程,則要管理大腦之前的意念,而要管理意念,就要先了解意識是怎麼回事。」

講座結束,許心馨為民眾請購的《生死自在─慈濟人的生死觀》籤書。(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林朝宗 地點: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 日期:2013年1月19日)

萬般帶不去 只有靈性隨生

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萬般帶不去,只有靈性能隨生。許心馨說;「要管理意念、延續慧命,可以進行『純化』意念的練習。」於是,她帶領聽講者進入一個斷、舍、離的旅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生告別式。

練習向自己的人生斷、舍、離,以練習進化慧命、懺悔改進、清平致福。斷,是斷絕不必要的東西、想法、人際關係、執著,以及愛過的人、做過的事、經歷過的種種、甚至包括成功;舍,則是捨去家中、記憶以及人際關係中所有多餘的人、事、物;離,則是脫離對外物的執著。

在帶領聽講者練習向自己人生告別的活動過程中,許多人剛開始抱著好玩、好奇、輕慢甚至懷疑的態度,然而,活動進行中,開始有人慌亂、流淚與叼絮不停,對過去與現在充滿了留戀,當活動結束時,有人紅著眼眶若有所失,更多的人一臉茫然,恍恍然走出會場、消失在臺北的夜色中。斷絕、舍離、放下,談已不是很容易,這場講座的聽者,更是經歷了一場失敗的挑戰,體驗到「做」原來是這麼艱難。

即使了解到「人身」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生死乃形貌轉化而己,大限來到皆需回歸大自然;即便已理解向自己人生告別,是一種延續慧命的「大愛」,勇敢邁向另一段人生的流轉。然而,舍離曾經擁有的一切,向自己說「再見」,顯然絕大多數的都缺乏準備,習慣留戀現在、難以「告別」。

每個人忙碌的一生,其實是一個擁有痛苦的過程。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自己到底要隨業輪迴繼續生死流轉,還是斷舍離,接受生命的召喚、延續慧命?當我們不得不離開的時刻到了,那會是多麼大的考驗啊!

(文:鍾蓮芳臺北報導2013年1月19日)

相關焦點

  • 北京靜思書軒 建立美善的橋梁
    作為北京靜思書軒的負責人,王明萌推薦《靜思語》,作為現代人沈澱心靈的法寶。(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坐落在崇文門附近的北京靜思書軒,前臨熱鬧大街,後倚密集的住宅小區,早在裝修階段,就已經吸引來來往往的路人好奇觀望。
  • 靜思書軒:書香伴咖啡 陳順福的智慧人生
    心靈沉澱處迷忙中引方向蒲種靜思書軒在2012年10月26日度過了第一個周年,去年蒲種靜思書軒成立後,常來書軒的陳順福,注意到書軒成為慈濟志工聚會的地方,接著又看到一群一群的家庭主婦開始走進書軒,最近更看到很多學生步入書軒大門,這讓他感受到書軒穩步成為社會大眾的心靈休憩站。
  • 臺南慈濟高中小學部靜思閱讀書軒正式啟用
    啟用典禮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2019年1月17日,臺南慈濟高中小學部靜思閱讀書軒正式啟用,啟用典禮分為贈書及揭牌二個階段進行。慈濟靜思書軒全球營運長蔡青兒分享:「靜思閱讀書軒的起源,其實一開始是在希望工程、減災希望工程、慈濟援建學校或者是偏鄉學校。後來是因為有很多的校友,或者是有心的一些志工雖然身在都市裡,因為覺得和學校的緣分很深,也認為人文教育不應該分區域。只要有緣分並取得學校同意,我們大家可以一起來推動人文教育。
  • 靜思書軒:書香咖啡香 都市中棲心
    靜思書軒內部陳設,象徵著慈濟四大八法的八角燈,純淨潔白的蝴蝶蘭以及古色古香的書架桌椅,無不融合了蘇州人文的氣息。(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慈濟靜思書軒提供一個簡單、素雅、寧靜又祥和的環境,讓每一位踏進靜思書軒的人,都能感覺到溫馨的氣氛,沉澱在書香、咖啡香、與心靈香之中。我們希望這顆人文的種子,能夠深耕發芽在我們這個熙熙攘攘的社會,給社會帶來祥和。書香靜思書軒提供豐富的書籍,有靜思文化和大陸出版社合作出版的靜思好書。
  • 靜思書軒:來自臺灣的禪意書店 環保手作受追捧
    「駐足書軒意恬靜,悠悠思古筆墨香。靜思諦聽心如來,真善美愛兩岸傳。」位於東花市的靜思書軒是慈濟基金會所創辦,是一家低調、涵養深厚的書店。走進靜思書軒,只見中式的原木裝潢與綠植相稱,營造出雅致、質樸的氛圍。輕緩柔美的音樂,淡淡的書香氣,隔絕了外界炎熱喧雜的社會,令人仿佛進入一座清雅的桃花源,讓心靈到達如寧靜海般的意境。
  • 靜思書軒:不放手 直到夢想到手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陳麗明 地點:臺北市新舞臺靜思書軒 日期:2013年7月6日)「比賽只是一時,人生才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傑出的比賽成績,只是一張通往更好未來的門票。拔河,是要培養如何面對人生的正確態度。」被隊員暱稱「郭老」的景美女中拔河隊教練郭升表示,希望自己訓練下的每位選手,都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所以學習的態度及品德是首項要求。
  • 靜思書軒:楊定一的品德教育人生
    人文志業中心靜思書軒的心靈講座,湧進了約五百位慕名而來,關心孩子的教育及未來的成就的小區會眾。哲學家楊定一博士在慈濟人文志業中心靜思書軒的心靈講座時如是說。楊博士回憶有一次開車去接玩足球的孩子,教練過來告訴他說:「你的孩子在結束的時候,都會留到最後一刻,幫我把球收好。」這時候,他很明確的告訴孩子,自己很高興的是品德重於成績的看法。
  • 書軒落地 泉州很有福
    來自臺灣、馬來西亞、廈門、漳州與蘇州的慈濟志工,以及泉州市勞動局副局長劉炳華、泉州市民政局副調研員李火生和科長李玉霜、鯉城區副區長陳燕飛、鯉城區民政局局長陳少雄、七匹狼總經理周少明等領導、來賓,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 大陸慈濟:靜思茶道的飲茶學問
    在生態茶園的圖片下方增添了新的茶具的擺放,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完美的畫面,讓靜思書軒更顯融合,同時也體現出了慈濟人很用心地付出,共同營造出這樣溫暖人心的氛圍。張松不僅了解到靜思茶是沒有添加劑,是天然生長的,喝起來感覺很純淨,還發現到靜思茶不只是茶,它裡面藏著大學問,把人的本性與善融匯在茶中。「我想多多學習一些從善之道,我願意在我空閒的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雖然之前喝的茶不多,但靜思茶很吸引我,希望通過這個茶了解靜思茶文化,我有買了相關的書籍幫助我學習慈濟的文化,也買了靜思茶與朋友結緣」。
  • 【活動預告】《喜閱 饗樂 靜思感恩閱讀音樂會》
    靜思人文在大陸第一家「靜思書軒」於人文薈萃之地蘇州啟業,至今七年,陸續在大陸華北、華東、華南「開枝善業」,除了「書香、茶香、心靈香
  • 靜思書院:慈濟宗門的精髓
    「師公上人說,無量義經就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也就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四句是要身體力行,也就是行佛法時,要用在生活中。」楊凱丞輕柔細語的點出慈濟宗門的精髓。講到「靜寂清澄」,楊凱丞先問小志工,進入靜思書軒快樂嗎?小志工齊聲回答:「快樂!」楊凱丞接著說,因為人人的心都是很清淨的,沒有惡念在裡面,而且有很多上人的法在心裏面。
  • 臺灣慈濟迎周年慶 全球信眾聚集花蓮靜思精舍朝山
    臺灣慈濟迎周年慶全球信眾聚集花蓮靜思精舍朝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臺灣慈濟即將迎接51周年慶典,自農曆3月開始,來自全球各地慈濟人及民眾,陸續來到慈濟發祥地靜思精舍尋根。4月15日,16日共超過兩千五百人次,利用假日前來花蓮靜思精舍朝山,用最崇高的信念,以三步一跪拜之禮展現在身行。每年農曆三月,是慈濟周年慶的日子,期間來自全球慈濟人及會員、民眾,陸續來到慈濟靜思精舍參訪及朝山。「聲聲佛號,步步堅定,濟濟隊伍,念念虔誠。」
  • 【靜思妙蓮華】第1724集 薰法香逐字筆記
    來到我們那裡,新店的醫院,卻是可以這樣用心,不論是從裡面的血管接、接、接,從外部的肉這樣湊、湊,皮如何繃,這個個案很辛苦。病人的一張臉全都碎掉了,醫生要動員多少來撿、來接、來縫、來補,將骨、筋、肉、皮……。  這實在是人生啊!夫妻之間感情是如何去衝突呢?人生,這身體碰到什麼樣的暴力就變成了什麼樣的形。還有,醫療是如何的精,可以將一張完全都碎掉的臉能夠再讓它完整起來。
  • 認識慈濟:靜思入課堂 嚴師亦有愛
    一位親切仁慈、一位真誠熱情,兩位來自臺灣教聯會的老師吳秀瑩和蘇月菊帶著她們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人生故事,為廈門靜思書軒的會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靜思教育,在講座中啟發大家對工作、對生活的思考。觀念有迷思無常觸佛法吳秀瑩說她從小就是個乖乖牌,循規蹈矩又多愁善感,而且拘謹又不善人際交往的個性讓她自己的都覺得,最適合的職業就是老師了。
  • 靜思園,盛世裡的文化復甦——盟員陳金根的造園夢
    雖為孩提戲言,卻道出了一個有志少年的遠大夢想。  時隔三十年,這個懷揣夢想的少年躬逢改革開放的大好時代。他從鄉辦企業,隻身在大上海艱苦創業,用他獲得的財富,花費十年建造了「蘇州靜思園」。   元月,國家文化部公布第六批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名單,蘇州市吳江區的靜思園榜上有名,而全省獲此殊榮的只有三家。
  • 靜思書軒:一位放棄光環投身公益的作家
    賈伯斯(當時已罹癌)在影片中談到:「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會去做我原本要去做的事情嗎?如果好幾天你都覺得不快樂,那麼你的人生要開始做一些改變……」王文華詢問與會觀眾:「對於我的故事以及這段影片,並沒有標準的答案,各位從中體會出什麼?」一位與會來賓謝小姐回答:「你面對事情和生命的心態,可以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跟態度?
  • 《靜思妙蓮華》173-滅除夢妄思想念-序品第一
    ⊙「滅」是滅見、思、塵沙惑等三種無明煩惱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 大家都知道,師父常常跟大家說,「靜思法脈勤行道」,內修是誠、正、信、實。我們要很縝密思惟,心要顧好,要勤行道,對人也是在修行,做事也是在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