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書軒:楊定一的品德教育人生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楊定一博士(右)及王本榮校長,同在醫學專業領域各有一番成就,又不約而同跨入教育行列,談到教育更有同工之妙。(圖片來源:慈濟慈善基金攝影:曾柏翔)

人文志業中心靜思書軒的心靈講座,湧進了約五百位慕名而來,關心孩子的教育及未來的成就的小區會眾。(圖片來源:慈濟慈善基金攝影:施傑閔)

「我高興,不是因為你成績第一名,而是品德好。」哲學家楊定一博士在慈濟人文志業中心靜思書軒的心靈講座時如是說。

楊博士回憶有一次開車去接玩足球的孩子,教練過來告訴他說:「你的孩子在結束的時候,都會留到最後一刻,幫我把球收好。」這時候,他很明確的告訴孩子,自己很高興的是品德重於成績的看法。

品德教育現代父母必修學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探索教育問題,總是牽動著天下父母心, 1月5日下午人文志業中心靜思書軒的心靈講座,湧進約五百位慕名而來的小區會眾,大家抱著想來學習的心情,關心孩子的教育及未來的成就。」

「曾經我的腳步,有您殷殷善誘和陪伴,當我走向新的旅程,滿心感恩不能忘,我終將張開翅膀,飛向更寬闊的遠方,成長路不管多難,愛是我的行囊……」慈少班手語隊在慈濟志工帶領下,以一首〈成長〉揭開了今天的序幕。

溫文質樸卻自稱書呆子的楊定一博士,是長庚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也是非常傑出的哲學家,受過紮實的西方醫學及科學的訓練,學術論文發表在頂尖的學術期刊上。

擔任長庚系統三所大學校長的楊博士,為推動身心靈預防醫學、讀經教育、以及協助中南美瓜地馬拉弱勢族群蓋屋造鎮,是最為人熟知的成就。更為人稱羨的是擁有三位不只在學業上傑出,且樂於助人、術德兼修的優秀孩子。

對談人兼主持人是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與楊博士皆有醫學專業卓越背景,並共同積極推動全人教育的理念,二位翹楚都認為人文教育是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且必需是專業與道德並重。

生活教育影響人生態度

在生活教育及家庭教育都非常成功的楊博士,認為大學是人格形塑、專業養成最重要的時期,家長身教的潛移默化,以朋友的角色來陪伴、關心孩子。用智慧溝通,引導正確的學習觀及人生態度。

楊博士笑著說:「每個人提到自己的小孩,就談不完。」他自謙與每位家長一樣不斷地學習,給予孩子正確的核心價值,把他們當眾生及朋友來對待,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太多的期待,其實只會帶來更多的煩惱。所以尊重、無所不談地分享、傾聽,讓家庭中充滿愛,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

他提起家中的長子從小就喜歡畫畫、寫童書;老二身材高挑,想做模特兒。華人對模特兒觀感似乎不太好,很多家長會以安全及變壞考慮。其實任何的專業都是個很好的磨練方法。小孩子自己安排面談及採訪,以至在很有聲望的雜誌上嶄露頭角,這些過程中能力的培養,對於孩子能進入哈佛是相當關鍵的考核。

老二個性較為內向,讀的是電機與材料工程學系,2012年哈佛畢業時,在二個系所都是第一名。楊博士最高興的不是他得第一名,而是讀書從未讓父母操心過,且樂於服務。

老三則從小喜愛足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足球很有名,但該校教練說:「不論你多強,一、二年級可能無法碰到球。」,而麻省理工學院的教練比較有智慧地說:「你的孩子來我這裡,一年級就可以進入球隊玩,而且擔綱球隊要角。」,所以孩子選擇就讀麻省理工學院。

三個孩子都寫書,老三在十二歲,父母出差忙碌無法陪伴他時,寫了有趣又饒富哲學的《奉獻的媽媽》,原來是從小時候父母的床邊故事《奉獻的樹》中體悟到媽媽的辛勞。

在生活教育的理念中,楊博士表示大人的身行比言教更重要。孩子在自由發展前的規範,並加以執行是需要的。大至道德觀念,尤其是金錢的保管預算,在用法點滴中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王本榮校長響應,後天的學習能促進教育,有著無限的可能;大腦的構造比宇宙複雜,教育才是人類的希望。多元的二十一世紀中的家庭教育、生活之道以及人文之美尤為重要。教育不只傳播知識或信念,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探索教育問題,總是牽動著天下父母心,哪怕孩子仍在襁褓中。(圖片來源:慈濟慈善基金 攝影:曾柏翔地點: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日期: 2013年1月5日)

正向語言帶來的力量

生活教育中導入快樂學習,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且都具有潛能,但全部的聰明都以考試衡量,若以正向鼓勵、遊戲學習、雕刻、話劇、畫畫、肢體……帶動興趣,就能發展出有知識、有見識、有膽識、有專業的快樂孩子。

家長與孩子分享互動、尊重,鼓勵應多於限制。讓孩子有溫暖的感受,寧可孩子做個有用、肯服務、快樂的人。

兼具教育家與經營者角色的楊博士認為,正向的語言可以帶來力量。在公司、學校都離不開全人的管理;鼓勵可以讓人充滿著能力,管理起來就輕鬆。他謙虛地說:「我只是做個拉拉隊員而已。」

善念構築無限潛能

「在美國遇到大的災難時,公司的同事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會捐款給慈濟。」楊博士實際看過慈濟的執行面。他說:「很早就知道證嚴上人,體會到理想很重要,但執行更重要。」

提到在為中南美幫低收入戶蓋房子,「香水潑出去,自己也會沾到香味」楊定一說,公益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他帶著孩子做公益,當時孩子才十多歲,他們自己要準備報告,直接向該國總統提出;只因為善的一念心,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經驗及道德教育。

楊博士還鼓勵孩子朗誦古典書籍,接受古聖先賢的智慧。朗誦方式可以幫助把自己的心找回來。他並認為聲音的律動也是最接近慈悲的聲音,可以產生最大的力量,因為慈悲是宇宙最大的療愈力量。

同在醫學專業領域各有一番成就,又不約而同跨入教育行列的楊定一及王本榮,談到教育更有同工之妙。可見,好的教育不會是一蹴可即,是點點滴滴在小處的愛與感恩,累積構築出無限的潛能,讓孩子像海綿一樣地吸收,才能飛得又高又遠,而且方向正確。

(文:吳瑞清臺北報導2013年1月5日)

 星雲大師佛光三寶禮盒 饋贈親朋的最佳祥瑞禮物

相關焦點

  • 靜思書軒:書香伴咖啡 陳順福的智慧人生
    心靈沉澱處迷忙中引方向蒲種靜思書軒在2012年10月26日度過了第一個周年,去年蒲種靜思書軒成立後,常來書軒的陳順福,注意到書軒成為慈濟志工聚會的地方,接著又看到一群一群的家庭主婦開始走進書軒,最近更看到很多學生步入書軒大門,這讓他感受到書軒穩步成為社會大眾的心靈休憩站。
  • 臺南慈濟高中小學部靜思閱讀書軒正式啟用
    啟用典禮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2019年1月17日,臺南慈濟高中小學部靜思閱讀書軒正式啟用,啟用典禮分為贈書及揭牌二個階段進行。慈濟靜思書軒全球營運長蔡青兒分享:「靜思閱讀書軒的起源,其實一開始是在希望工程、減災希望工程、慈濟援建學校或者是偏鄉學校。後來是因為有很多的校友,或者是有心的一些志工雖然身在都市裡,因為覺得和學校的緣分很深,也認為人文教育不應該分區域。只要有緣分並取得學校同意,我們大家可以一起來推動人文教育。
  • 北京靜思書軒 建立美善的橋梁
    作為北京靜思書軒的負責人,王明萌推薦《靜思語》,作為現代人沈澱心靈的法寶。(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坐落在崇文門附近的北京靜思書軒,前臨熱鬧大街,後倚密集的住宅小區,早在裝修階段,就已經吸引來來往往的路人好奇觀望。
  • 靜思書軒:不放手 直到夢想到手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陳麗明 地點:臺北市新舞臺靜思書軒 日期:2013年7月6日)「比賽只是一時,人生才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傑出的比賽成績,只是一張通往更好未來的門票。拔河,是要培養如何面對人生的正確態度。」被隊員暱稱「郭老」的景美女中拔河隊教練郭升表示,希望自己訓練下的每位選手,都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所以學習的態度及品德是首項要求。
  • 靜思書軒:書香咖啡香 都市中棲心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慈濟靜思書軒提供一個簡單、素雅、寧靜又祥和的環境,讓每一位踏進靜思書軒的人,都能感覺到溫馨的氣氛,沉澱在書香、咖啡香、與心靈香之中。我們希望這顆人文的種子,能夠深耕發芽在我們這個熙熙攘攘的社會,給社會帶來祥和。書香靜思書軒提供豐富的書籍,有靜思文化和大陸出版社合作出版的靜思好書。
  • 靜思書軒:如何省思生命的真諦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林朝宗 地點: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 日期:2013年1月19日)練習斷舍離 向自己說再見與自己的人生告別、舍離、放下,沒有人可以輕鬆以對,談,已是不容易,做,則是更大的挑戰!
  • 靜思書軒:來自臺灣的禪意書店 環保手作受追捧
    走進靜思書軒,只見中式的原木裝潢與綠植相稱,營造出雅致、質樸的氛圍。以心靈方面的書籍為主,也有兒童教育類以及大師自己所著的作品,種類與數量較少,都可以購買或拿至後廳閱讀。書軒的獨特之處在於不僅可以看書,還可以買到一些環保健康的物品。聽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商品多是義工們親手製作的,堅持天然原味無汙染的理念。有環保餐具、環保文具和包裝精美的禮品,價格適中,實用而有禪意,受環保人士的喜愛。
  • 【活動預告】《喜閱 饗樂 靜思感恩閱讀音樂會》
    靜思人文在大陸第一家「靜思書軒」於人文薈萃之地蘇州啟業,至今七年,陸續在大陸華北、華東、華南「開枝善業」,除了「書香、茶香、心靈香
  • 靜思書院:慈濟宗門的精髓
    「師公上人說,無量義經就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也就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四句是要身體力行,也就是行佛法時,要用在生活中。」楊凱丞輕柔細語的點出慈濟宗門的精髓。講到「靜寂清澄」,楊凱丞先問小志工,進入靜思書軒快樂嗎?小志工齊聲回答:「快樂!」楊凱丞接著說,因為人人的心都是很清淨的,沒有惡念在裡面,而且有很多上人的法在心裏面。
  • 大陸慈濟:靜思茶道的飲茶學問
    在生態茶園的圖片下方增添了新的茶具的擺放,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完美的畫面,讓靜思書軒更顯融合,同時也體現出了慈濟人很用心地付出,共同營造出這樣溫暖人心的氛圍。(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嚴曉姣)布置雅致助養性 天然茶蘊大學問來自貴州省收藏文化研究所的況文猛先生,昨天因為走進靜思茶軒品茶後,又專門去靜思書軒請購了很多書籍,今天再一次的走進靜思茶軒,他津津樂道地說道:「我很喜歡靜思茶軒的這種『靜』的感覺,讓人的心可以清淨下來,生態茶園展圖的下方席具的增加,也給人一種清心的感覺,整個畫面很唯美
  • 臺灣慈濟迎周年慶 全球信眾聚集花蓮靜思精舍朝山
    臺灣慈濟迎周年慶全球信眾聚集花蓮靜思精舍朝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臺灣慈濟即將迎接51周年慶典,自農曆3月開始,來自全球各地慈濟人及民眾,陸續來到慈濟發祥地靜思精舍尋根。4月15日,16日共超過兩千五百人次,利用假日前來花蓮靜思精舍朝山,用最崇高的信念,以三步一跪拜之禮展現在身行。每年農曆三月,是慈濟周年慶的日子,期間來自全球慈濟人及會員、民眾,陸續來到慈濟靜思精舍參訪及朝山。「聲聲佛號,步步堅定,濟濟隊伍,念念虔誠。」
  • 認識慈濟:靜思入課堂 嚴師亦有愛
    一位親切仁慈、一位真誠熱情,兩位來自臺灣教聯會的老師吳秀瑩和蘇月菊帶著她們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人生故事,為廈門靜思書軒的會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靜思教育,在講座中啟發大家對工作、對生活的思考。觀念有迷思無常觸佛法吳秀瑩說她從小就是個乖乖牌,循規蹈矩又多愁善感,而且拘謹又不善人際交往的個性讓她自己的都覺得,最適合的職業就是老師了。
  • 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3個小孩讀經長大,就讀哈佛、麻省理工學院
    她說,小時候讀古文只是好玩,長大後發現那些文字好像有生命,不同的時候會跑出來產生新的意義,尤其是進入大學後,還會把從小所讀、所吸收的東西,與自己的思想結合。 朗誦可直接與古人對話 「經典的意義會隨著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前進,」楊定一說,這不是理論,也不是空想,經典會與時俱進,隨著人生智慧增長而有不同的體會。
  • 楊定一主講「安樂與富有」佛光山南臺別院千人體會靜坐法喜
    佛光山南臺別院「安樂與富有」系列講座,邀請楊定一主講,吸引1400多人前來 楊定一以沉穩的音調篤定敘述靜坐最根本的體會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5年3月28日楊定一主講「安樂與富有」系列講座在佛光山南臺別院舉辦,當日講座吸引1400
  • 【靜思•淨斯】 尋找心靈的故鄉
    軀體的故鄉,固然值得我們懷念與記憶;心靈的故鄉更值得我們溯源與追尋。一位朋友見狀,就說:「你每天這麼痛苦,不睡不吃不哭,不是辦法呀!」我問他:「你知道我父親現在到哪裡去了嗎?」他說豐原有位法師正在講《地藏經》,我便跟隨他去找那位妙廣老法師,他送了我一部「解結科儀」,書中只有一項道理——人生無常,即使再富貴的人,到頭來還是會死:石崇豪富,最後終須一死;嫦娥貌美,到頭來還是難逃無常。
  •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品德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人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我認為必須追問「第一所學校」的「第一任老師」的「第一位的任務」是什麼?因為這是指導家庭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是教孩子學科知識嗎?不是。我認為,家庭教育第一位的任務應當是:教子做人。做人教育,主要是人格教育。
  • 傅老師一行拜會臺大前校長李嗣涔教授與楊定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