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浦東新區康梧路555號三槍工業城的廠房內,兩條「非醫用類、一次性普通口罩」生產線正24小時滿負荷運轉,產能達到每天10萬隻,而不久前這裡還是倉庫。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口罩成了市民生活的必需品,市場缺口較大。在這種情況下,以生產內衣聞名的三槍集團緊急轉產口罩。
「近期,還將有幾十條產線將會陸續投產,預計到3月上旬,口罩日產量有望達到百萬片。」三槍集團一名工作人員透露,這些口罩未來將會通過藥店等渠道供應給市民。
▲視頻:三槍內衣緊急轉產口罩機器到位後馬上組裝調試
從生產內衣,緊急轉產口罩,對三槍集團而言,這是歷史上的第二次。
上一次是2003年非典期間,三槍也是臨危受命轉產口罩,支援全國。」
三槍集團安全保衛科的何平說,公司的主業一直是生產內衣,緊急轉產口罩,雖然在工藝、產業和上下遊產業鏈方面有一定優勢,但也面臨兩大難題:一是缺少生產機器;二是缺人。
在上海經信委的大力協調下,三槍集團與上海電氣合作,緊急引進了生產口罩的自動化生產設備,解決了缺少機器的難題。
▲三槍工業城位於浦東康橋
「機器到位前,我們把康梧路本部的倉庫,加班加點改造成了生產車間。」何平說,實際上三槍的生產線早在2017年就已從康梧路上的三槍工業城搬遷到了江蘇大豐,現在康梧路的廠區主要用作倉儲、辦公。
令何平印象深刻的是,在改造生產車間的過程中,政府各職能部門都給予了極大的幫助,積極助力企業復產復工:「浦東公安分局康橋派出所的消防專管民警秦飛龍和浦東消防救援支隊三林大隊的防火參謀一直駐守現場,出謀劃策。」
因為原來是倉庫,改為生產車間後,需要留出逃生通道,重新劃分防火分區,配置消防噴淋。」
民警秦飛龍說,他們駐守在現場一旦發現問題,可以及時督改,節省時間。
「口罩要生產,但復工一定要安全。」康橋派出所所長黃華說,必須確保疫情防控和企業安全生產「兩手抓」。
「2月13日深夜和14日下午,第一批4臺機器送到了廠區。」何平回憶,「機器到的那一天,大家都很激動,馬上著手組裝,準備投產」。
▲口罩機一邊調試,一邊生產
但,組裝調試卻並沒想想像的那麼順利。
「為了趕時間,這種口罩自動化生產機器都是運到廠裡後一邊組裝一邊調試,但機器的磨合需要一定時間。」負責口罩生產的針織車間主任汪鎮說,好在廠家派來了技術人員,24小時駐守廠區負責指導、調試。
包下整棟酒店當員工宿舍
機器的問題解決了,另一個最棘手的問題便是員工不足。
受疫情衝擊,三槍集團原有員工1000餘人,但符合轉產復工的員工數僅有200人,大部分返滬員工均處於居家隔離期,短時間內沒辦法投入到生產一線。
考慮到急缺一線生產、包裝工人,短時間又招不到工人,三槍集團想到了借調專賣店員工。
三槍在上海有146家專賣店、幾百名營業員,我們第一時間動員大家,頂上來生產、包裝口罩。」
三槍集團上海貿易部副總經理翁毅慧說,考慮到疫情防控的現實需要,當時對轉產員工的要求是「休息在家、沒有離開過上海,身體健康」。
令翁毅慧感動的是,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大家報名都很踴躍。
因為專賣店分布在全市各個區,上班的地點卻在浦東新區康梧路,很多人離得很遠,為了避免上下班途中感染,廠裡當機立斷,決定集中居住,提高效率。
但是,當時要找到這樣一家酒店,並不容易。
▲康橋派出所民警王子偉協助落實疫情防控各項舉措
得知企業的需求後,我們非常重視,積極聯繫轄區酒店進行對接,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
康橋派出所教導員喬志勇說,解決酒店的問題後,社區民警王子偉又主動跨前服務,對全體上崗員工做好信息登記,同時不斷督促酒店嚴格落實每日體溫監測、人員車輛進出登記、區域每日消毒等疫情防控舉措。
翁毅慧說,這家位於上南路上的酒店離廠區不遠,步行過去差不多15—20分鐘,還省去了乘坐公共運輸的麻煩。
2月15日下午,包括翁毅慧在內的131人,正式入住酒店,開始了「統一居住、統一管理」的新工作模式。
口罩日產量有望達到百萬片
「廠裡考慮得非常周到,這種模式蠻好的,大家工作都比較投入,其他什麼事情都不用管。」陳珠麗是寶山友誼路三槍專賣店的店長,是第一批報名參加志願者的員工之一,主要承擔口罩的包裝工作。
▲陳珠麗在包裝口罩
這段時間,酒店的一個雙人標間就成了她和另一名同事臨時的家。
2月26日早晨7時15分,陳珠麗和和室友起床後洗漱完畢,廠裡已經安排人把早飯送到了酒店。
「酒店的工作人員還沒有返滬,暫時還無法提供用餐服務,所以都是廠裡安排人把早飯送過來。」陳珠麗說,當天的早飯有饅頭、雞蛋、粥和小菜,「都是一份一份的,每個人領好後,各自回到自己房間裡吃早飯」。
早晨8時15分,吃好早飯後,陳珠麗就和同事們步行去工廠了,「不到20分鐘就能走到廠區」。
早晨8時35分,步行到廠裡後,陳珠麗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隔離服、鞋套,正式進入包裝車間,開始工作。
▲三槍各專賣店的員工臨時轉產生產、包裝口罩
我們生產的口罩屬於『非醫用類、一次性普通口罩』,就是大家平時日常出行時使用的那種藍色一次性口罩,我主要負責口罩的檢驗和包裝工作。」
陳珠麗說,檢驗的工作主要就是「要看看橡皮筋是不是牢靠,兩邊高度是不是對稱、合適」,待檢查合格後,她就把這些一次性口罩按照30個/袋的標準裝好,然後交給同事封口、打包。
「我們一個班有10來個小組,一組4個人。一天的包裝量差不多是10萬個口罩。」陳珠麗說。
▲口罩機24小時運轉投入生產
「現在只有兩臺機器投入生產,24小時運轉,只有負責生產的工人分三班倒,一個班頭工作8小時。」汪鎮說,由於機器是全自動的,所以每臺機器差不多只需要三四個人,「工作並不複雜,培訓兩三天就可以上崗了」。
目前,機器還在調試過程中,等到調試好,一臺機器一天就可以生產10萬片口罩左右。」
汪鎮透露,近期公司還將逐步採購幾十臺口罩機,產能有望在3月上旬達到一天幾百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