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侍墨。
又到了愉快的分享時間。今天的分享有點長,希望您能耐心看完。
什麼是攝影中的視覺重量?
「視覺重量」一詞,直譯過來就是「看上去的重量」。
嚴謹地說,重量是一個物理用詞。重量指的是物體承受重力大小的度量。重力指的是地球給予物體的吸引力。和重力大小有著緊密關聯的,還有物體的密度和體積。
視覺重量的通俗理解,就是照片當中所呈現的畫面元素,帶給觀眾們「有多重」的感覺。視覺重量也是會有吸引力的,物體的密度和體積也會影響到物體的視覺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畫面元素中物體的視覺重量,並不等於作為畫面元素中物體的實際重量。因為,視覺重量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長炮很沉,三腳架很穩。攝影包是「配重」,拍過的都懂。 ↑
構圖時,該如何平衡這種重量感?
「平衡」這個詞,其實也是來源於物理學。
平衡可以是讓衡器的兩端重量相等,不傾斜;平衡也可以表現為,在慣性參照系內,受幾個力的影響,讓物體保持相對平衡的狀態。
砝碼和天秤您都見過吧?「槓桿原理」您也挺熟悉的吧?初中物理老師教過的……我雖然是文科生,但我的理科基礎知識還是挺紮實的。
平衡實際重量,我們可以用到槓桿原理和幾個力的相互影響;而平衡視覺重量時,除了會利用到槓桿原理和幾個力的相互影響,我們還可以用到美學知識裡面的「透視關係」。
平衡視覺重量所用到的「幾個力」,指的就是畫面元素的「吸引力」。
↑物理老師說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所以我才會用「三角形」的姿勢端長炮。 ↑
專業名詞解釋完畢,我相信屏幕前的你,上學時候的學習成績也很優異。想想當年聽過的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不是有幾分道理?
寫文章要嚴謹,但是嚴謹和接地氣並不衝突。寫文章還要尊重事實、有邏輯關係,「因為嚴謹,所以不接地氣」的說法並不成立。
所以,接下來,我要換成「接地氣」的寫法,用攝影作品舉例。
本期要點:
視覺重量在攝影作品中的具體表現?哪些因素可以影響攝影作品的視覺重量?構圖時,怎樣平衡攝影作品當中的視覺重量?視覺重量在攝影作品中的具體表現?
視覺重量在攝影作品當中的具體表現,就是攝影作品當中的「點、線、面」看上去有多重。「點、線、面」作為視覺重量的載體,可以是攝影主體,也可以是攝影陪體;可以是有稜有角的實物,也可以是看得見但是抓不著的東西。
以上圖為例,畫面當中的樹是作為攝影作品當中的「點」存在的,是實物;而樹的影子則是作為「線」和「面」存在的,是看得見但是抓不著的東西。
這張攝影作品的亮點在於利用對角線構圖將畫面一分為二。但是,作為「對角線」的公路,並沒有像一般的攝影作品那樣,以照片的左下角和右上角作為「分隔線」的兩端。反倒是利用了公路兩邊樹林的陰影,作為緩衝,平衡了照片當中的「視覺重量」。
哪些因素可以影響攝影作品當中的視覺重量?
攝影作品當中的「視覺重量」,和畫面元素所展示出來的密度、體積、數量、顏色等等都有關係;而影響視覺重量的一項重要因素,就是美學知識當中的「透視關係」。
1、同類型的物體,體積大的,視覺重量就大;數量多的,視覺重量就「沉」。
上圖當中,兩顆「有葉子」的露珠,是同類型。大體積的露珠的視覺重量比較「沉」,小體積的那顆就顯得相對比較「輕」一些。
下圖當中,左邊一棵樹,形單影隻;右邊一叢樹林,數量呈壓倒性優勢。毫無疑問,是右邊的樹林視覺重量更「沉」。
2、透視關係可以改變畫面元素的畫面佔比,從而影響視覺重量。
我是城市長大的孩子,我不知道下圖當中的這個捲起來的草垛具體叫什麼,姑且就稱其為草垛吧!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相信,這些草垛的密度和實際體積是相同的,實際重量也差不多、但是在具體拍攝時,我們可以利用「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來改變草垛在畫面當中所佔面積的大小,從而影響這些草垛的視覺重量。
近處的草垛會顯得比遠處的草垛體積更大,視覺效果也會更「沉」,就是因為「近大遠小」的關係。
3、畫面元素的顏色、虛實、明暗都可以影響其視覺重量。
下圖當中,淺藍色大波斯菊和它旁邊的深紫色大波斯菊,體態基本相同。但是觀眾們會感覺深紫色的大波斯菊會更「沉」一些,淺藍色的大波斯菊會顯得更輕薄些。
為什麼呢,因為顏色淺的物體,會給觀眾們帶來「輕飄飄」的視覺感受。
同時,也因為對焦點在淺藍色的大波斯菊上面,深紫色的大波斯菊做了虛化處理;淺藍色的大波斯菊會顯得更明亮,深紫色的大波斯菊就顯得更暗淡些。
作者利用顏色+虛實+明暗等等一系列對比手段,讓淺色的大波斯菊看上去更加輕薄。
實際上,淺藍色大波斯菊和它旁邊的深紫色大波斯菊,它們的真實重量很有可能是相等的。
構圖時,怎樣平衡攝影作品當中的視覺重量?
既然談到「平衡」了,那還得借鑑一下物理學當中的「槓桿原理」。
「槓桿原理」的公式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天秤是很特殊的槓桿,因為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所以動力和阻力也相等。
我們知道,物理學當中「平衡」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讓天秤兩端所承受的重力相等。只有天秤兩端的所承受的重力絕對相等,天秤才會保持平衡。
但是拍片就不用這麼嚴謹,左右或者上下平衡,不一定要求所有的畫面元素都必須絕對相等——換句話說,左(上)邊有的,右(下)邊不一定就全都有。構圖取景時,可以允許上下、左右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只要不影響視覺感受,差不多就行。
打個比方來講,一個四肢健全的人左手戴戒指而右手沒戴,如果給他拍攝正面的全身像,就算他右手上沒戴著戒指,也不會對畫面右側的視覺重量產生很大影響;同理,拍攝一條公路,我們也不可能要求公路兩邊的樹枝和樹葉,數量和形態都完全相同。
1、畫面元素對稱,平衡視覺重量
畫面元素有很多種表現形式,可以是左右對稱,也可以是上下對稱,甚至還能是對角線對稱。
左右對稱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拍一條路,路兩邊的樹林數量和形態相差不多;
上下對稱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拍攝鏡像作品。比如利用水面或者玻璃、鏡面的反射等等。
對角線的對稱構圖不怎麼常見,因為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符合對角線對稱構圖的事物和場景本就不多。如果是有條件的話,拍攝對角線的對稱構圖,擺拍是一項很不錯的選擇。
2、利用顏色搭配,平衡視覺重量
美學知識當中的顏色搭配也可以用在攝影創作上。畢竟在實際拍攝當中,畫面元素都是有顏色的,而且形態各異,大小不同。
利用不同顏色所產生的視覺感受來平衡畫面當中的視覺重量,是一項非常實用的攝影技巧。
下圖當中,天空的雲彩和水面的浮冰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體積都不能算是「相同」的畫面元素。但是,遠處的水平線將畫面一分為二了,上半部分暖色調,下半部分冷色調。冷暖交疊,照片看上去就不會失衡了。
3、利用「槓桿原理」,平衡視覺重量
現在,咱們重溫一下「槓桿原理」的公式——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套用在視覺重量裡,我們可以變更為:A吸引力×A吸引力臂=B吸引力×B吸引力臂
利用「槓桿原理」平衡視覺重量的關鍵在於,取景時要控制畫面當中「吸引力」的「視覺重量」,和「吸引力臂」之間的距離。
下圖當中,如果是以葉柄根部為支點,那麼承載著兩隻瓢蟲的葉子就是槓桿。兩隻瓢蟲就是視覺吸引力;瓢蟲到葉柄根部的距離,就是視覺吸引力臂。
大個瓢蟲距離支點的距離短,小個瓢蟲距離支點的距離長,這就是為了獲得畫面當中的「平衡感」。
重×短=輕×長,就是在利用槓桿原理平衡視覺重量。上文中我已經羅列了決定畫面元素輕或者重的一些原因,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4、利用「興趣中心」,平衡視覺重量
在實際拍攝當中,不對稱構圖所佔的比例非常之高。像最為常用的三分法構圖啦、曲線構圖啦、各種圖形構圖啦……都是不對稱構圖的具體表現。
通常情況下,不對稱構圖都會有一個明確的「興趣中心」,用來吸引觀眾們的注意力。
同時,為了平衡攝影作品當中的「興趣中心」,讓畫面看起來不至於失衡,通常會在其他位置做一些襯託處理,比如,留白。
我是攝影實拍客柳侍墨,我崇尚「實拍出真知」,也喜歡實打實地分享我自己在拍攝當中積累的一些實戰經驗。
如果您對我的觀點有不同的看法,也歡迎您在評論區裡留言——期待您的不同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