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過眼神,你不是對的人;你驀然轉身,前程暗似黃昏。
借用《醉赤壁》一句歌詞,感謝方文山、感謝林俊傑,哈哈哈。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無數,招不到人的企業也是太多,為什麼出現這種狀況呢?人崗不匹配!
五個字說起來簡單,解釋起來的成本還挺高,如果你感興趣,那就跟著繆老師接著往下看吧。
先不管企業,咱來聊聊大學生。經過幾輪擴招,現在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多如牛毛,「天之驕子」這四個字,似乎距離大學生越來越遠了。目前大學的職業教育尚處於初步階段,絕大多數的大學都有職業規劃課,常常都是學校老師來授課,本身老師的職業之路相對比較單一,拿本職業規劃的教材,講出來的東西經常與職場脫節,學生們自然也很難獲得準確的職業指引。
大學開設的專業,絕大多數都已經開設了很多年,很多授課內容沒有緊跟社會的發展,講述的內容陳舊,走上社會之後,學生們經常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似乎什麼都能幹,又似乎什麼都幹不了,學校教育與職場社會在這個層面上是脫節的,希望未來能有所改善。
比起之前幾十年的情況,現在的時代是一個更加注重自我的年代,更加追求個性,現在提起「鐵飯碗」,得有一票一票的學生嗤之以鼻吧?但如果說起「GAP YEAR」得有一堆一堆孩子眼放綠光吧?現在的學生們對於職業的渴望,也沒有那麼迫切,更何況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也客觀上支撐了學生的延遲選擇和頻繁更換工作崗位。
再撇開學生,咱聊聊用人單位。用人單位甄選人才有什麼根據呢?當然是根據自己的要求,梳理好用人標準,再用標準來卡人嘛。可是問題在於用人單位的標準是相對固話的,而學生們的訴求是多元的,所以以前大家各退一步,領證結婚,現在大家不想將就,只好拜拜分手。
太多用人單位的思路還留存在之前體系驅動的年代,相信體系是框架,人是附著在框架上面的零件,這其實依然沒有擺脫工業化的思維嘛,依然把人當做是零件,忽略了靈魂,當然如果把人作為主體,單位會出現更多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恰恰是人類本能最討厭的東西。
所以,你看,用人單位很難先知先覺去改變公司治理架構,學校的授課方式和內容很難一朝一夕去改變,學生的個人訴求與企業很難達到高度一致,最後導致的結果一定是人崗不匹配,失業的人多,招不到人的單位也多。
其實也沒什麼可擔憂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未知行業、崗位都會湧現出來,行業壁壘漸漸被打破,人的個體價值越來越凸顯,組織的模式會進化,人作為流動資產去產生價值填補企業所需,而不被崗位所固化都有可能實現。
一起憧憬未來吧?很美好的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