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劍的第 103 篇原創文章
「一個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識的貧乏,
以及俗氣成正比。」
——叔本華
所謂隨波逐流,是指一個人沒有堅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能隨著他人或大眾走。
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曾陷入過這樣隨波逐流的「怪圈」中:
看到別人都在刷某某電視劇了也跟著刷起來,
看到別人都去健身房辦卡也跟著去辦了,
看到別人買了某某新潮鞋子也跟著去買了,
看到別人炒股也跟著入市炒股了,
看到別人都在考公務員也跟著去考了,
……
而結果往往是,
要嘛刷完電視劇後發現其實也沒那麼好看而後悔浪費了很多時間,
要嘛辦完卡後發現其實也沒那麼想要健身最後一次都沒去了,
要嘛買回鞋子後發現其實也沒那麼喜歡後悔浪費了不少錢,
要嘛入市炒股後發現其實也沒那麼簡單而虧了一大筆錢,
要嘛考上公務員後發現其實也沒那麼好而後悔不已,
……
即便是如此,當下次看到別人在做其他事情時,可能還是又會忍不住跟著去做,很難做到不「隨波逐流」。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隨波逐流也有利有弊,以上列舉的都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事實上不少人因為隨波逐流反而收穫不少成果,但總的來說,隨波逐流更容易帶來負面的影響。
那麼,為什麼大眾會有「隨波逐流」的行為呢?
其實,和「從眾心理」有關,它是一種為適應群體的要求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和信念的心理,而由「從眾心理」指導的行為就叫「從眾行為」。
從眾行為,小到看到別人在路邊圍觀也跟著過去圍觀,大到上面提到的比如擇業的例子。
當然,這種從眾行為也不是每每都奏效,因為「從眾思想」發生的力度也有大小之分。
心理學中有相關研究,並總結出以下四個規律:
1、人們的從眾思想與群體規模成正比,群體規模的意見越大對個體產生的壓力就越大,就越容易迫使個體產生從眾思想。
2、個體的從眾傾向與群體凝聚力成正比。
3、個體的從眾傾向與其在群體中的地位高低成反比。一般來說,地位越低的人越容易產生從眾行為,地位越高的人自認為自己經驗豐富、能幹和自信,反而不容易產生從眾行為。
4、不同類型的人,從眾行為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女性從眾多於男性,性格內向、自卑的人多於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齡小的人多於年齡大的人,社會閱歷淺的人多於社會閱歷豐富的人。
因此,雖然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作用,或許我們很難做到不隨波逐流,但我們可以根據這四個規律,利用逆向思維讓自己儘量降低從眾、隨波逐流的概率,比如:
通過不斷嘗試和實踐豐富自己的經驗和閱歷;
通過學習知識和掌握思維模型來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通過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來控制「從眾思想」;
等等。
其實,隨波逐流本身不可怕,怕的是隨波逐流後的平庸!
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