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福之人,都能做好這「六度」,你能做到嗎?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法門。是菩薩所修之法。「度」的梵語謂「菠羅密」。其涵義是:「從此岸渡到彼岸」,使眾生脫離苦海,了脫生死,圓證佛果。因此,「波羅密」又涵「究竟圓滿」之意。
關於六度法修行的具體內容,各類經論中已有祥述,在此不多贅文。只講一講六度法之間的關係及關鍵所在,以利修行者在修行中把握。
前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是基礎和手段,都是為禪定打基礎的。而禪定是關鍵和樞紐。但禪定並不是目的,只有通過禪定,才能達到真智慧的自然流露。因此,對於般若(圓滿的智慧)來說,禪定又成了方法和手段。
為什麼說前四度是達到禪定的基礎和手段呢?禪定的前提條件是放下,是忘我。這就需要對布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謂的布施並非一般人所理解的僅僅是舍財助人或捐錢印經,那僅僅是一些表象而已。真正的布施就是在讓你舍,舍就是讓你放下,舍就是要你從心上斷掉我執,放下我見,看淡萬緣,改掉習氣,最後達到徹底地放下,進入忘我、無我之狀,才能真正進入禪定。
持戒是對自己的約束。由於眾生多生多劫養成了貪的習氣,在欲望貪心的趨使下,很不容易自覺放下。因此,用持戒的方法來強制約束自己。使自己在長期的戒律約束中斷掉貪心,放下對萬事萬物的執著,才能逐漸進入禪定。佛門中多至幾百條戒規,要想全部記住都很難,要想全部守持不犯則更不容易。那麼最究竟,最根本的戒律是什麼呢?就是遵循宇宙規律辦事,時刻保持清靜平等心。不分別,不攀緣,不動念,則不造業,不造業則是最根本,最究竟之戒。這樣才能進入最根本的清靜定。
忍辱是對萬事萬物誘惑自心的一種忍耐。由於習氣深重,尚未悟透各種利益及萬事萬法皆乃空相,實不可得。即使開悟,習氣也非一日即可除盡。這些欲望習氣使人凡心不斷,時時受到各種利益的誘惑,使自心不得清淨。因此,忍辱正是對外界誘惑及內心習氣的忍耐,只有在長期的忍耐中,才能斷掉這些習氣。如無忍辱,在世間很容易被世俗所染,從而隨波逐流,懈怠墜落。忍辱並非只對逆境而言,無論順逆之境都是境。而且順境之中更易使人麻痺鬆懈,得意忘形,心生傲慢。因此,無論何境,都能忍得過去,才能在萬境之中不動心,最終才能真正進入禪定。
精進是對你破障和放下程度的檢驗,許多修行人雖也心誠,但多年修行卻無精進。主要原因是,尚不明白什麼是精進。許多修行者認為,只要每天堅持念經、念佛、打坐修禪定就是精進,其實不然。真正的精進是指你在修行過程中,每天破除了多少障礙?放下了多少執著?改掉了多少習氣?心清淨了多少?向本性靠近了多少?在這些有質有量考核內容的前提下,體現出你在修行過程中迅速地靠近本性,才能稱為精進。脫離這些實質性的內容,就是空談精進和修行。
這些內容,正是對布施、持戒、忍辱三法修持程度的檢驗。如無精進,說明你前三度修持不得法而無效。精進的檢驗方法,一是每天晚上,對當天修持情況作以分析總結,從破障礙、斷執著、改習氣、心清淨四個方面檢查自己。二是夢中檢驗,如果白天可以做到不動心,夢中還有貪財、貪色、貪吃、瞋恚、恐懼等念生起,仍不過關。如果夢中動念,醒後要立即懺悔,逐漸才能在夢中警覺。如此修行,才能精進。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必退。
前四度如能為禪定打好基礎,做到心裡完全放下,在修禪定之時,方能使你那顆心平靜下來,不被外境所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