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華 圖/傅汝萍
專家簡介:張京華,湖南科技學院二級教授,國學院院長,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會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出版《湘楚文明史研究》《湖南朝陽巖摩崖石刻考釋》《道州月巖摩崖石刻》《永州摩崖石刻拓片精選》《鬻子箋證》《湘妃考》等。
日本橫山大觀(1868-1958)繪《瀟湘八景》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奉清清
「不到瀟湘豈有詩」!千百年來,湖南一直以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而著稱於世。其中,「瀟湘八景」更是名傳遐邇、意象萬千。那麼,「瀟湘八景」具體有哪些?它是實景?還是詩情?還是畫意?它如何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尤其是東亞地區人民對自然之美的描繪、發掘?最近,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地處瀟湘源頭的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院長張京華教授。
1
「瀟湘八景」是一個覆蓋湖南全省的實景概念
湖南日報:張教授好。說起「瀟湘八景」,人們總是耳熟能詳,但又有點語焉不詳。它具體是哪八景?請您先介紹一下何為「瀟湘八景」?
張京華:顧名思義,「瀟湘八景」是瀟湘沿岸的八景。因此,首先我們要明確,「瀟湘八景」是一個覆蓋湖南全省的實景概念。
我們知道,湘江上遊,由兩水相會於永州。其中湘水從陽海山來,瀟水從九嶷山來。兩水相會後,浩浩蕩蕩一路向北,直達洞庭,合流長江。沿途風景美不勝收,而最美則以沿流分布、縱貫全省的「八景」為代表。
我們不妨從源頭而下,一覽這「八景」之美:永州城東的瀟湘夜雨、衡陽市回雁峰的平沙落雁、衡山縣城北清涼寺的煙寺晚鐘、湘潭與長沙接壤處昭山的山市晴嵐、橘子洲的江天暮雪、湘陰縣城江邊的遠浦歸帆、洞庭湖的洞庭秋月,以及西洞庭桃源武陵溪的漁村夕照。
可以說,這「瀟湘八景」,無一不是三湘大地的文化地標。
2
「瀟湘八景」是繪畫、題詩、書法、音樂的交集,是文學、史學、藝術的合成
湖南日報:既然「瀟湘八景」是「文化地標」,那它蘊含的「文化」是什麼?它是景?還是對景的讚美或者描摹?
張京華:「不到瀟湘豈有詩」,「瀟湘八景」它自然是「詩」。「西徵憶南國,堂上畫瀟湘」,它自然也是畫。其實,我認為,「瀟湘八景」是繪畫、題詩、書法、音樂的交集,是文學、史學、藝術的合成。
當然,「瀟湘八景」首先是湖南的實景,然後是「圖」,而「圖」通常是八幅一套的組圖;然後是詩或詞,同時詩詞作為書法作品題寫在畫卷上;然後又可以表現為音樂,譬如琴曲《瀟湘水雲》《湘妃怨》《平沙落雁》,二弦曲《漁村夕照》。
從宋代以來,士大夫們依據湘江流域的自然風光,繪製出八幅一組的極富詩意的山水圖畫。以李成、宋迪、王洪、牧溪等人為濫觴,《瀟湘八景圖》以淡墨為主調,呈現出淡泊閒遠的自然景象,建構起飄然脫俗的美學景象。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
宋迪字復古,見到宋迪的作品,大詩人蘇軾立即寫了《宋復古畫瀟湘晚景圖》三首,其一說道:「西徵憶南國,堂上畫瀟湘。照眼雲山出,浮空野水長。舊遊心自省,信手筆都忘。會有衡陽客,來看意渺茫。」
詩之佳者別稱為「有聲畫」,畫之佳者別稱為「無聲詩」。宋孫紹遠編錄唐宋人題畫詩,共八卷二十六門,名為《聲畫集》。以詩稱畫、以畫稱詩,這一樣式始於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說:「宋迪作《八境》,絕妙,人謂之『無聲句』。演上人戲餘曰:道人能作『有聲畫』乎?」遂作瀟湘八景詩八首。
3
清深、清慧是「瀟湘八景」的靈魂,也是湖湘文化的早期風貌
湖南日報:湘楚文明,源遠流深。3年前,我曾經就湘楚文化的源與流問題向您討教。瀟湘八景在湘楚文化中,應該也存在一個源與流的問題,能請您簡單作個介紹嗎?
張京華:「瀟湘」二字,出處極古。《山海經》載「瀟湘之淵」「瀟湘之川」「瀟湘之浦」,《淮南子》佚文載「弋釣瀟湘」「釣射瀟湘」「躬釣瀟湘」,桓譚《新論》佚文載「瀟湘之樂」,王子年《拾遺記》載「瀟湘洞庭之樂」。後來柳宗元的名句「獨釣寒江雪」典故出於此。
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東南西北各一首,南方這一首說:「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桂林與零陵都在南嶺,一在嶺南,一在嶺北,可以統稱蒼梧。湘水與瀟水都是江水支流,可以統稱湘水或江水,而瀟水的特徵就是「清深」。《說文解字》說:「瀟,水名。」又說:「潚,深清也。」《水經注》說:「瀟者,水清深也。」而瀟水古代又稱深水,馬王堆出土《地形圖》的中心位置,山體旁標出「帝舜」二字,一道泉源呈彎曲狀從中央流出,旁註「深水原」三字。深水原即瀟水源,徐霞客《楚遊日記》稱之為「瀟源水」,又稱「三分石水」。所以張衡《四愁詩》「湘水深」一語可謂對瀟湘特徵的最早吟詠,「湘水深」並非泛泛言之,而是依據字訓而來的典型描寫。後來陳子昂《感遇詩》說「箕山有高節,湘水有清源」,杜甫《祠南夕望》說「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典故均出於此。
東晉羅含著《湘川記》,描述說:「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摴蒲矣,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五色鮮明。是納『瀟湘』之名矣。」是對瀟湘水文地質特徵的細緻考察。後來劉禹錫《海陽湖別浩初師並引》說,「瀟湘間,無土山,無濁水,民乘是氣,往往清慧而文」,是對瀟湘清深的人文發揮。
自屈原《九歌》之《湘君》《湘夫人》而下,「瀟湘」語料頻繁出現在包括詩詞、散文、音樂、繪畫等的古典文學藝術中,反覆歌詠,久久不息,遂成為古典文學藝術中的風格基調和永恆意象。
到了宋代,中國古代的文治達到頂峰,出現了所謂的「文人畫」,於是「瀟湘八景圖」就應運而生了。北宋仁宗時,宋迪本人曾經親自到達永州,在零陵澹巖留下石刻,寫道:「嘉祐八年三月初八日,轉運判官、尚書都官員外郎宋迪遊。」宋迪所繪《瀟湘八景圖》已經失傳,但此圖應當作於嘉祐八年;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澹巖石刻為據,將《瀟湘八景圖》的誕生時間定為嘉祐八年,亦即公元1063年。
除了《瀟湘八景圖》的迷人,也有《瀟湘八景詩》的驚豔。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米芾《瀟湘八景圖詩》,其書法《白雲居碑帖》也流傳至今。米芾在詩序中說道:「瀟湘之景可得聞乎?洞庭南來,浩淼沉碧,迭嶂層巖,綿衍千裡,際以天宇之虛碧,雜以煙霞之吞吐,風帆沙鳥,出沒往來,水竹雲林,映帶左右,朝昏之氣不同,四時之候不一,此則瀟湘之大觀也。」
「瀟湘八景」產生於湖南,它的風格是幽眇曠遠,或說清曠平遠,與這種風格對應的是湘江的清深與湘民的清慧。清深、清慧是「瀟湘八景」的靈魂,也是湖湘文化的早期風貌。
4
「瀟湘八景」是社會生活百態的包容
湖南日報: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浸潤「瀟湘八景」之中的,有怎樣的文化意境和生活意趣?
張京華:「八景」的「八」有「多」的含義,「八景」作為完整的一組,蘊含著多元、多樣、多姿多彩的精神,是士大夫文化、佛教文化、市井文化、農耕漁獵文化的融匯。概言之,「瀟湘八景」是社會生活百態的包容。
「瀟湘夜雨」的主題又表現為「湘妃思舜」「湘靈鼓瑟」「江妃二女」,寄寓的是上古虞舜與娥皇、女英的故事。故事出現極早,見於《尚書》《孟子》《列女傳》等書,是歷代士大夫最嚴肅的吟詠主題。
「平沙落雁」「洞庭秋月」「江天暮雪」是四時之景的主題。「平沙落雁」講來雁、歸雁,和《月令》《夏小正》的記載吻合,範仲淹《漁家傲·秋思》說「衡陽雁去無留意」。「洞庭秋月」是洞庭湖的秋景,「江天暮雪」是長沙的冬景。
「遠浦歸帆」講舟船中的行旅,去國懷鄉,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陸龜蒙《木蘭花詩》「洞庭波浪渺無津,日日徵帆送遠人」。
「漁村夕照」講江岸的漁村,江南是魚米之鄉,司馬遷早已說過,「楚越之地,飯稻羹魚」。黃昏將臨,漁舟歸來,酒旗斜矗,是漁村最熱鬧的時候。
5
「瀟湘八景」是「三湘」概念的美學表達,是湖湘文化的全覆蓋,全國各地的「八景」,都是「瀟湘八景」的時空放射
湖南日報: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我們知道,不僅湖南有「瀟湘八景」,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這樣成組的景觀出現。請問它們之間,有無內在的聯繫?
張京華:水石原本無情物,但一經人的品題,頓時就有了光輝和溫度,流淌出文化與韻律。實景的八景由於文人墨客的歌詠描摹,就有了它與人類的唱和,產生了無盡的美學價值。「瀟湘八景」這一概念出自兩宋書畫家之筆、詩人學者之口,關涉到東方審美思想中的大部分內容,涵義宏深。
可以這樣說,全國各地的八景,都是「瀟湘八景」的時空放射。
北京有燕京八景、圓明園四十景,南京有金陵八景、金陵四十景,西安有長安八景、關中八景,杭州有西湖十景、西湖十八景、西湖四十八景。
清乾隆御定的燕京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萬曆《杭州府志》和康熙《浙江通志》記錄的西湖十景為: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曲院荷風、兩峰插雲、雷峰夕照、南屏晚鐘、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斷橋殘雪。
全國許多地方,古代無不有八景。一山一水,一城一邑,甚至一村一院,也往往品題出八景。
「八景」的數目,最常見的是八個,多的有十景、十六景、四十景,少的也有四景。
總計全國見於史書方志記載的「八景」,如果建立完整的資料庫,當在1萬組以上。但「尋根問祖」,它們都是「瀟湘八景」的投影。這種成組、對稱的景觀設計更具普及性,易於啟發普通人的自然審美;也更具地方性,易於喚起小地方的鄉愁。
6
「瀟湘八景」是東亞八景的濫觴,是「不在場」的美學準繩,是漢文化傳播的最佳效果
湖南日報:「瀟湘八景」是全國八景之祖,也是東亞八景的濫觴。950餘年來,「瀟湘八景」恰如升騰的斑斕煙花,在時間和空間中放射,具體路徑是怎樣的?
張京華:東亞八景都以「瀟湘八景」為濫觴,「瀟湘八景」是東亞各國「不在場」的美學準繩,也是東亞漢文化傳播的最佳效果。
「瀟湘八景」在北宋已經傳到韓國。高麗時代,畫院文臣李寧,書狀官李仁老、陳澕,先後出使宋朝。到朝鮮時代,安平大君李瑢見到宋寧宗的瀟湘八景詩書帖,想其景,賦其詩,畫其圖,取李仁老、陳澕所作八景詩,又命當世善詩者賦詩,最後將十九人的題詠蟬聯為一卷,稱為《匪懈堂瀟湘八景詩卷》。在李朝時代,以鄭敾所繪《瀟湘八景圖》最為傑出。
日本在13世紀前後,由宋元僧人大休正念、一山一寧傳入「瀟湘八景」,詩僧們開始寫作瀟湘八景詩。此後收藏、繪畫瀟湘八景圖蔚然成風,以瀟湘八景為樣板創意出新的八景,如「琶湖八景」「近江八景」「金澤八景」等等數不勝數。
日本僧人元政《琶湖八景並序》說:「世之言景者,必稱『瀟湘八景』,而孩提之兒亦能言之,蓋『瀟湘』其景之絕勝者乎!」人見竹洞《瀟湘八景詩序》說:「六曲之屏,八景之圖,開則穩坐瀟湘之雲,迭則平鋪洞庭之流。」本多忠統《僧法常畫跋》寫道:「僧法常所畫《瀟湘八景》,瀟湘、洞庭、遠浦,御府所藏也,其餘列侯藏之。晴嵐、落雁、秋月三者,筆勢極妙。」
日本畫師高木文1926年出版了第一篇「瀟湘八景」的研究論文《牧溪、玉澗瀟湘八景圖及其傳來研究》,論文最後寫道:「歷史變遷,兵燹人災,幾經亂世,承天佑,吾儕有幸尚能於五百年後之今日惠賞這些真跡,實感欣慰。……這些真跡在中國已無存,我必須說存於我國依然是無價之寶。」(冉毅教授譯文)日本根津美術館、出光美術館都有「瀟湘八景圖」特藏。根津美術館1962年出版的《瀟湘八景畫集》寫道:「瀟湘八景是源於中國湖南的從湘水和瀟水二川合流到湘陰一帶匯入洞庭湖地域的最佳風景,八幅風景反映了四季朝夕的不同變化。」
相傳,日本幕府武將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曾千方百計收羅《瀟湘八景圖》。日本茶商松平治曾以天價550兩黃金購藏玉澗所繪的《山市晴嵐》。
「八景」的審美觀在日本獲得了新生。日本全國市町村教育委員會自2000年開始調查傳統八景、派生八景、風行時代、八景繪畫、照片及史料中的八景記載,編制東亞瀟湘八景產生時代和地域分布圖表,統計出全日本的實地八景共計963處,建成「日本八景資料庫」。
在古代,朝鮮國王、日本幕府將軍以及其他文人畫家大都無緣親臨瀟湘之地,但是他們藉助於詩畫而想像,用「神遊瀟湘」的方式根植各自的審美。
就一城一地而言,假如說,唐代的長安對日本影響最大,那麼就宋代這一段來說,就是湖南的「瀟湘八景」對日本的影響最大。
總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寶藏,一旦探秘其中,就會終生受用。」「八景」的品題,表達了古代中國人對於自然景觀的美好嚮往,反映了古代先民對於人居環境的審美追求。「瀟湘」有遠意、無限意。「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非是白蘋洲畔客,還將遠意問瀟湘」。說不盡的瀟湘,永遠的瀟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