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用銀行送的消費碼免費吃了冰激凌,之後在超市用10次積分換購了300元商品。午飯刷信用卡,半價吃大餐。飯後搶了電子優惠券,18元看電影。坐地鐵回家時,用『掃碼有禮』在自動販賣機上買了兩罐檸檬茶,總共2元。今天共消費51元,享受了價值463元的消費體驗。」這是網上廣為流傳的關於「羊毛黨幸福生活」的經典描述。
熱衷於搜集各大電商、銀行、實體店等平臺的優惠促銷信息或免費服務,用相對低的成本甚至零成本獲得物質實惠,這種行為被形象地稱為「薅羊毛」,而喜歡「薅羊毛」的群體則被調侃為「羊毛黨」。
從最初的搶奪免費福利和優惠券,到近年來扎堆P2P網貸平臺,「羊毛黨」逐漸從分散個體向組團集聚發展,甚至形成了有組織、有規模的職業「羊毛黨」。
靠註冊返現和賺佣金月「薅」千元
打開手機刷優惠信息,是「羊毛黨」陳一菲每天必做的事情。
在陳一菲經常瀏覽的「薅羊毛小分隊」微博頁面上,《工人日報》記者看到,從手機膜到玫瑰花,從考研詞彙到家居用品,各類優惠信息琳琅滿目,而她需要做的就是,看見便宜「好貨」趕緊出手。
除了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陳一菲還熱衷參加領取免費福利、搶紅包、贈話費等活動。
在陳一菲眼中,「羊毛黨」是「精打細算」且善於獲取信息的人。她加入了好幾個網絡社交群組,大家在這裡共享優惠資訊,有「羊毛」一起「薅」。
去年12月,陳一菲被朋友拉進了一個叫做「網貸羊毛黨」的QQ群。群裡共有近400名成員,每天人數都在增加。
「3天新手標:3000立返30,5000立返50,10000立返80」「10000十天收益120,一個月收益350」……起初,群裡刷屏的「行話」讓陳一菲「一頭霧水」,不過她很快摸清了其中的「套路」。
「簡單說,就是一些P2P網貸平臺註冊、綁卡後可以返現金或者贈送體驗金,邀請新用戶註冊還可以獲得額外獎勵。」陳一菲舉例說,比如,平臺規定新用戶實名註冊後贈送15元,滿20元可以提現。「羊毛黨」就會通過籤到、做任務、分享等方式,賺滿20元成功提現。而一般邀請新用戶註冊的佣金每單在5元~30元不等。
幾個月來,陳一菲通過註冊返現和賺佣金的方式,每個月能「薅」到千元左右的「羊毛」。
職業「羊毛黨」為平臺導流
記者在幾個「羊毛黨」QQ群裡觀察一周後發現,這個群體有著獨特的生態:發布信息的職業「羊毛黨」和散客「羊毛黨」共生共存,利益纏繞。
散客「羊毛黨」常常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遊走於各個「羊毛群」,有羊毛就「薅」一把,主要靠註冊返現、邀請獎勵和渠道返利賺些小錢。掌握「羊毛聯盟」資源的「領頭羊」則在群裡充當「意見領袖」,依靠不斷壯大的「羊毛黨」隊伍刷單刷量獲取高額收益,而在職業「羊毛黨」的背後往往有專業運作團隊支撐。
記者在一個名為「P2P薅羊毛客」的300人QQ群裡,詢問了一位網名為小婷的職業「羊毛黨」。她表示,自己手中這樣規模的群組有4個。
據小婷透露,為聚攏人氣、吸引投資者,不少P2P網貸平臺在發展初期或者活動期間都會主動對接「羊毛黨」團隊,求被「薅」。「這就相當於同一個品牌在不同的網購平臺都有網店,這些網店最終都在為同一個品牌導流。」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一些職業「羊毛黨」可以月入數萬元。而一些瘋狂刷單者會用幾百個手機號、身份證、銀行虛擬卡對同一活動進行狂「薅」。
平臺「反薅」「羊毛黨」捲款跑路
P2P網貸平臺想藉助「羊毛黨」推廣產品,「羊毛黨」想利用平臺優惠活動謀利,在看似「雙贏」的合作關係背後,卻有著「相愛相殺」的糾結與矛盾。
一方面,「羊毛黨」在為P2P平臺帶來高人氣的同時,也存在惡意組團「薅羊毛」、誘發平臺擠兌的現象。事實上,大多數「羊毛黨」並不會真正轉化為平臺用戶,他們帶給平臺的往往是人氣爆棚的假象。而此時,由促銷政策引來的大量「羊毛黨」短期套現很容易讓平臺運營出現問題。此前,融金所、網信理財等平臺均公開表示自己是「羊毛黨」的受害者。
另一方面,P2P平臺「反薅」「羊毛黨」的情況也並非孤例。個別平臺在瀕臨倒閉時會通過密集推出大量投資或註冊優惠等方式,吸引「羊毛黨」入場,隨後捲款跑路。一旦踩雷,「羊毛黨」不僅佔不到便宜,還會元氣大傷。同時,由於平臺投資有約定期限,而這段時間也存在平臺捲鋪蓋走人的風險。
去年以來,P2P平臺拉開行業合規整改大幕。與此同時,各大平臺紛紛降息,多家長期高返平臺相繼出現逾期或提現困難,寄生在P2P平臺的「羊毛黨」群體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在「羊毛黨」的社群裡,各類「羊毛」信息仍在此起彼伏地閃爍著。不過,不論是散客「羊毛黨」陳一菲,還是職業「羊毛黨」小婷,她們都清楚,對於P2P網貸平臺,過去那種高收益和高返利的燒錢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