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改變世界:小土豆如何成為歐洲人的主食?

2020-12-17 澎湃新聞

在小飯館聚餐的尾聲如果要加個菜,興許不少人會加一道土豆絲,不管是清炒、醋溜還是加點辣椒絲。在國外旅行要找地方快速解決一餐飯,小酒館會提供的主食旁邊也會放上一堆薯條或薯角。在英國旅行或居住過的人,通常不會對炸魚薯條陌生。

一頓普通的歐陸午餐

英國酒吧裡的炸魚薯條

為炸魚薯條寫的不十分可靠的歷史

不管是叫這種小個頭的塊莖為土豆、馬鈴薯還是洋芋,中國人的日常膳食裡已經很難完全避免土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UN)的統計,2016年全球的土豆產量為3.77億噸,中國大陸的土豆年產量將近1億噸,為全球第一。以土豆為主食的美國的產量僅為0.2億噸,整個歐洲的產量則為1.18億噸。

若要問起對這種作物的歷史的了解,或許多數人也說不上幾句。大概是出於對這種平凡食物的好奇,美國自由作家拉裡祖克曼(Larry Zuckerman)在1998年出版了名為《馬鈴薯:改變世界的平民美饌》的通俗讀物。2006年,該書簡體字版面世,沿用了六年前在臺灣出版的譯稿,增加了沈宏非撰寫的序言《考土豆》。無獨有偶,2009年,奧地利學者英格麗哈斯林格(Ingrid Haslinger)出版了《諸神的禮物:馬鈴薯的文化史與美味料理》。2018年,浙江大學出版社沿用了四年前在臺灣出版的譯稿,讓簡體字本得以與讀者相見。

英格麗哈斯林格著,《諸神的禮物:馬鈴薯的文化史與美味料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

小土豆如何傳遍歐洲

祖克曼和哈斯林格的作品有部分表述內容相似,可能參考的是相同的資料,但因為寫作源語言的不同,導致譯文細節上略有出入。二人都參考了英國農學家瑞德克裡夫沙勒曼(Redcliffe N. Salaman)傾其一生的研究和實踐在1949年出版的《土豆的歷史和社會影響》,讓中國讀者得以曲折了解這本經典著作的內容。

三本書的書影

就差異而言,祖克曼側重1650年之後英格蘭、愛爾蘭、法國和歐洲人在北美的殖民地種植、食用和接受土豆作為主食的歷史,以及土豆造成的社會影響,時人的評價等等。對於1550至1650年之間美洲的土豆如何進入歐洲和世界的討論涉及不多,主要利用了英語文獻支撐討論。

從討論的深度而言,哈斯林格的作品略遜祖克曼一籌,但正如標題所言,有關土豆的菜譜也是這本書的重要構成。對烹調感興趣的讀者的眼球很容易被這本書吸引,原因是簡介裡提到書中收集了29個國家的176道土豆菜譜(儘管不能保證所有人讀完菜譜後認為做出來的是美食,而非「黑暗料理」)。哈斯林格的書的另一特點則是討論的空間範圍大。祖克曼的寫作多少給人留下了「盎格魯中心主義」的印象,哈斯林格則是將地理意義上的多數歐洲國家的土豆料理和土豆的接受史都簡單帶過,給出了整個歐洲對土豆料理的接受史。對於熟知英語國家土豆接受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依然有不少新鮮的內容可以了解。

例如哈斯林格提供了土豆在不同語言中的叫法,從中可以看出這種作物的傳播線路。雖然書的標題裡稱呼土豆為馬鈴薯(kartoffel),但正文裡更多是用「土蘋果」(erdpfel)這種奧利語的字面翻譯,和法語的字面翻譯 pomme de terre相同。行文中還出現了「土松露」(tartuffeln)這個說法,並稱義大利語中的松露tartuffo是kartoffel的來源,但二者的相關度不高。可惜作者對有關土豆的稱呼的變遷落墨不多,讀來意猶未盡。

在土豆的故鄉,這種作物被叫做「帕帕」(papa),古印加人稱之為「土蘋果媽媽」(axo mama),曬乾了之後叫丘諾(chuno)。而papa首先轉變為西班牙語的patata之後,許多歐洲國家今天稱呼這種作物的時候還是沿用了與之類似的讀音,包括阿爾巴尼亞、馬爾他和土耳其的patate/ patates、義大利語的patata。英語中的potato和挪威語中的potet也與patata相去不遠。但在非歐洲國家,土豆則有非常不同的讀音,例如在印度叫aloo,在日本叫jiagaimo或imo,在中國可以叫土豆、馬鈴薯、洋芋等等。每一個國家採用的命名背後,都能折射出作物傳播的路線。哈斯林格在書的最後附上了非常簡短的「土蘋果字典」,能為感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挖掘傳播史提供線索。

在講授土豆的接受史時,哈斯林格給出的線索大多是這種食物如何從少部分歐洲貴族可以享用的、被賦予神秘力量和效果的異域美饌,到平民可以享用的主食。土豆因容易種植和產量大,在歐洲人口快速增加的年代尤其容易得到推廣。也是因此,一旦出現了傳染病導致土豆歉收,就會帶來極為嚴重的社會影響。

作為主食的土豆

一種作物是主食還是入饌的配菜決定了土豆在不同國家人飲食中的地位,也決定了民眾對這種食材的了解程度。對全球生產土豆最多的國家的民眾而言,土豆主要入饌,變化十分豐富。但將土豆切成極細的絲然後過水衝洗掉多餘的澱粉,以追求清脆的口感,和歐洲人熟悉的土豆口感大為不同。

不過,在中國南方城市的菜場和超市裡,可以買到的土豆的品種十分有限。雖然偶然能看到小個頭的新土豆,煮透後拿動物油脂和鹽拌在一起能吃出清甜味,但多數時候能買到的也只是適合切土豆絲、含水量高的黃皮土豆。紅皮土豆並不多見。加上多數時候沒有機會了解所買土豆的品種和特點,導致用同樣的菜譜料理不同時間買到的土豆,成品也會略有不同。

被認為以「黑暗料理」維生的英國人對土豆的品種的熟悉程度,大致與中國南方人對各地大米的特點掌握程度相似。超市裡的土豆會標明品種和產地。買者根據包裝上的信就可以判斷眼前的這包土豆是應該拿來做泥、燉肉還是進烤箱。一旦成為了主食,購買者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基礎來料理,否則難免陷入每天都吃相同食物的困境。

從同學家的地裡拿到的不同塊莖。最上排,左起,瑞典蕪菁、紅菜頭、塊根芹;中間排,蕪菁、白菜頭。剩下三種土豆的具體名稱因為時間久遠已不記得,但僅從皮的顏色能判斷出是三種不同的類型。

土豆作為主食確實有合理性。哈斯林格指出,最早以土豆為主食的人所生活的土地十分貧瘠,不適於種植玉米、水稻之類對土壤肥力和灌溉環境較高的作物。即便不使用可以深耕的農具,產量也相對較大,維生素比穀物更為多樣,尤其是維生素C的含量遠超米、麥和玉米,作為主食食用不會引發因膳食中缺少維生素C而引發的疾病。容易生長是土豆得以在全球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產量大則促成土豆進入了主食的行列。

就製作而言,從哈斯林格提供的菜譜可以發現,多數情況下土豆只用洗淨去皮後便可切成需要的形狀直接料理,也促成了土豆在忙碌的勞工階級興起的年代進入了主食行列。哈斯林格並未提及的是,儘管麥子可以直接加水燒粥,但從近代以來到20世紀初,麵包是歐洲人十分重要的主食。但製作麵包極為費時費力,首先要將麥子磨粉,隨後要用大量力氣揉面,再用天然酵母或酵頭髮酵好幾個小時甚至半天,經過個把小時的烘烤才能得到成品。

相比之下,烹製土豆最多也就個把小時,也不需要磨粉等依賴專門工具的預處理流程,成品多樣,自然會受到沒有足夠的烹調時間的新興勞工階層的歡迎。無論是炸魚薯條出現的時間,還是哈斯林格的土豆菜譜最多出現的時間,都是和城市勞工階層興起以及各國人口膨脹的時期對應的。獲得土豆這種容易烹調、容易收穫的主食是這個時期民眾自發的選擇。再者,作為一種無麩質的食物,在科學家們尚未探明乳糜瀉等由於小麥蛋白過敏導致的疾病的病因之前,也是一種對歐洲人而言安全的食物。

如何料理土豆?

由此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哈斯林格認為羅列菜譜本身就足以作為土豆的文化史的一部分。1581年的土豆菜譜寫著只要把土豆去皮,切小塊,「用紗布包裹過濾壓泥並在切成小塊的肥油中煎,加些牛乳,待其煮沸即可食用且滋味鮮美」,看起來和今天土豆泥的做法十分類似。

由於哈斯林格並未給書中176道土豆食譜編排目錄,僅是按照寫作的需要羅列,因此很難從菜譜出現的時間先後、或是菜式的特點很快地找到所需要的食譜。這對想要把這本書作為食譜的讀者來說是不小的考驗。但鑑於176道料理的做法有許多相似之處,這裡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掌握土豆料理的線索。

其一,多數菜譜最終是為了得到粉狀或泥狀的口感,或者把土豆作為增稠劑來使用。無論是保留還是去除土豆皮,切大塊還是刨絲,用燉、烤、炸、煮、煎哪一種手法,又或是先水煮再油煎,先油煎再烘烤,最終都是為了幫助土豆的澱粉質、纖維和水分離,形成綿密的口感,達到增稠的效果,或者是降低麵團中麵筋的比例,使麵團的口感更為鬆軟。

其二,雖然有些品種的土豆因為生長環境溫差大而自帶清甜味,多數土豆是寡淡無味的。這也讓調味成為了增加土豆料理多樣性的重要環節。地方性的調味料、蔬菜、肉類、魚、乳製品、菌類、雞蛋都會和土豆放在一起料理,但多數是鹹味料理。儘管土豆本身有清甜味,但在西餐中很少作為甜品的原料。將土豆泥和各種麵粉揉在一起,既可以做丸子和餅,也可以做麵疙瘩配高湯。麵粉和土豆的組合還包括麵皮包裹土豆泥搭配肉類和蔬菜製成的各類酥皮點心(pastry)、派和餃子。

在做法和搭配上進行排列組合,充分發揮想像力之後,土豆總會給人帶來一些驚喜。和許多源自美洲的食材一樣,土豆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是15世紀以來哥倫布大交換的一部分。歐洲人在一定程度上「徵服」了「新大陸」,「新大陸」的食材則通過歐洲人徵服了全世界人的胃。《諸神的禮物》便是讓讀者了解「土豆徵服史」的一條路徑。

今天,你要吃點土豆嗎?

相關焦點

  • 從副食到主食,看小土豆如何成功跨界
    3年前,「馬鈴薯主食化」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個新名詞——2015年,國家開始實施馬鈴薯主食化戰略,這意味著馬鈴薯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第四大主糧,一個嶄新的億萬級市場即將開啟。湖北,作為全國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首批9個試點省市之一,選擇了5家企業開展馬鈴薯主食化探索。3年過去了,馬鈴薯主食化之路,走得順不順?
  • 小罐米會成為改變家庭主食結構的換代產品嗎?
    入市不到一年,一款名為「評稻人」的小罐米迅速在京滬兩地成為廚房標配的主食,「一罐米,一罐水,一家人,四碗飯」的主張和「可以免淘洗」的便利特點,快速地受到了都市快節奏人群的認可和喜愛。這款小罐米帶著五常自有基地和有機種植的兩大光環,一上市就佔據著中國大米的高端陣營。
  • 三年級作文:滾來滾去的小土豆+我變成了一個小土豆
    三年級(下)作文:奇妙的想像在想像的世界裡,什麼都可能發生,一切都變得那麼奇妙,寫一個想像故事,大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想像世界。滾來滾去的小土豆從前,蔬菜國王裡有一個小土豆,它的夢想是環遊世界,於是它滾呀滾,滾到了小人國。小人國裡的人只有指甲大小,他們看到仿佛跟巨石似的小土豆飛快地滾來,都嚇得落荒而逃。飛滾的小土豆壓壞了他們的房子和糧食,人們很生氣,就趕走了小土豆。小土豆很委屈,因為他不是故意的。
  • 百變小土豆,學會做這6種小煎餅,簡單又好吃,既是菜,又是主食
    土豆不僅好吃,營養也很豐富,如果做主食來代替米飯,還十分耐餓,能起到減肥的功效。這裡給大家分享幾種我做過的各種土豆餅,都很好吃哦!土豆絲煎餅。材料:土豆2個(約228克),雞蛋1個,麵粉90克,鹽適量做法:1.土豆洗淨,去皮,擦絲,放適量鹽,攪拌均勻,靜置變軟,出水。
  • 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
    1562年,歐洲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描繪黑死病的作品《死亡的勝利》。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文/黃嚴忠進入14世紀,歐洲社會邁入中世紀後期的門檻。此後數百年裡,這種瘟疫幾乎每隔一代人左右就光顧歐洲一次。直到19世紀初,才從歐洲完全消失。一波接一波的瘟疫疊加起來抑制了人口的增長。歐洲人口在1450年~1470年達到最低點,直到一個世紀以後才真正得以恢復。黑死病不僅帶來肉體上的痛苦和死亡,也使人們普遍感到恐懼和絕望,甚至導致大規模的歇斯底裡症狀。
  • 小土豆感謝名單(11月篇)
    MOBA類遊戲的傳奇:DOTA我們的《真題全刷》也不例外,我希望把作出貢獻的小土豆的名字寫進書裡,與我的作品一起流傳。登上《感謝名單》的小土豆,是因為他們做過以下一種或多種貢獻:尤其是那些「鯤哥的事就是我表哥的事」的維權小土豆,沒的說,我必須把你們當表妹/表弟看待。後浪變得更加尊重知識,尊重版權,絕不僅是因為他們條件更好了,而是他們知道:君子可以貧,不可以賤。貧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賤會刻在骨子裡。白巖松老師講過一個小故事:某次他做完一個年輕人如何正直的講座,講完了,一個年輕人拿來白老師的書要籤名。一看,盜版。
  • 土豆燉茄子,當主食吃,好吃又瘦身
    土豆燉茄子By 大海微瀾茄子與土豆搭配,一道非常美味的家常菜,是東北人最愛吃的下飯菜。少加點鹽,當主食吃,它卻是最好的減肥餐,晚餐吃它即當飯又當菜,不節食不挨餓,真是完美的減脂餐。原料:茄子、土豆、油、鹽、大蒜、胡椒粉、生抽。做法步驟:第1步、準備食材:茄子在淡鹽水浸泡10分鐘左右,洗淨備用。
  • 人類的主食從哪裡來,世界各地都是怎麼吃的?
    大約12000年前,新月沃土的人們就馴化了野生的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如今,小麥成為了栽種面積最廣的糧食作物。大麥的馴化時間稍晚,青稞是大麥的變種,大約3600年前,青藏高原或者中國西部的人們馴化了青稞,成為當地人的主食。今天,人們主要將各種麥子磨成粉,用來製作麵包、麵餅、麵條或糌粑等。
  • Soul星人愛生活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吃貨?
    成為一名合格的吃貨,第一步就是成為大廚。在社交軟體Soul APP上,萬能的Soul網友們曬出了在家自製美食的瞬間,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愛生活愛美食,是每一天的小小正能量時刻。  而對於喜歡甜品又怕胖的女孩子來說,在家自製甜品是個不錯的選擇。
  • 熱量爆表的4種主食,全都是吃貨最愛
    熱量爆表的4種主食,全都是吃貨的最愛,圖四堪稱「肥胖增長劑」!1.醬香餅:醬香餅是現在流行的一種美食小吃,同時它也是早餐的一種熱門美食,很受歡迎,不少人喜歡把醬香餅當早餐或者主食,可是醬香餅當主食也是增肥的罪魁禍首,戒掉自己把醬香餅當主食的習慣或許你真的能瘦掉不少呢。
  • 美國一女孩西雅圖賣煎餅果子 吃貨改變世界!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美國一女孩西雅圖賣煎餅果子 吃貨改變世界!   有網友留言稱,招牌上是中英文雙語介紹,路邊攤還能刷信用卡,一套煎餅果子得七八美元,這國際化的煎餅果子真是「高大上」,果然是吃貨改變世界啊;也有網友調侃稱,這是中國「國粹」被竊取的節奏嗎?
  • 小土豆這樣做,一口一個,外焦裡嫩,3塊錢炒一盤,秒殺路邊攤
    但這食材常被人忽略,其維C相當於蘋果的10倍,軟嫩Q彈熱量低,可以作為主食,也能當菜餚煎炒烹炸。記得小時候在東北入秋後家家戶戶都有會儲備上百斤的土豆,留作入冬後食用。 以前買土豆專挑大個買,現在去菜市場專挑小的買,小土豆可比大土豆貴呢,3元一斤,我家春天至少吃20斤。
  • 絕對主義國家與現代性:源自歐洲的現代國家,如何成為一種世界潮流?
    然而,書中對此圖沒有任何文字說明,而且只有三次提到「利維坦」 正如神話不接受哲學的檢驗將無法使已被啟蒙的現代人信服一樣,哲學的邏輯推演經不起歷史和社會的時空驗證也難以自圓其說。歷史社會學「是對過去進行研究,目的在於探尋社會是如何運作與變遷的」。
  • 大叔家的家常菜:奶酪小土豆,清香味美,簡單易做,家人愛吃!
    小土豆可不是沒長大的土豆,它是土豆中的一個品種,因個頭小而得名,小土豆的特點就是好熟口感軟綿而且營養也不低,小土豆是可以不用去皮直接用來做菜的。非常方便,平時當作零食吃都可以。那麼市場的小土豆那麼多應該如何挑選?
  • 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那麼為何阿爾巴尼亞獨樹一幟,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呢?▲阿爾巴尼亞地處「歐洲火藥桶」——巴爾幹半島的西側,北鄰塞爾維亞、黑山,南接希臘,東臨北馬其頓,西聯亞得裡亞海1.信仰起源——基督教的曙光故事要從公元前一千年說起。
  • 李宏圖、呂一民:歐洲文明何以成為全球性文明?
    在近500年的歷史當中,歐洲文明或者是說歐洲人,他們的哪些特質決定了他們能夠率先成為一種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文明?本文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李宏圖教授和浙江大學歷史學系的呂一民教授圍繞《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中信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與歐洲文明所談,本文為上篇。
  • 它是蔬菜也是主食,土豆的4種素食做法比肉還香
    土豆含有大量的澱粉,能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熱量,且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尤其是維生素含量是所有糧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歐美土豆早已是第二主食。很多人還是習慣於把土豆作為蔬菜來食用,土豆科學的吃法還是當作主食來食用,有以土豆為主要原料做菜,那麼這餐就要相應減少米麵類主食的用量。
  • 德國是如何成為撐起歐洲的脊梁?《德意志帝國》深刻介紹「德意志...
    德意志帝國是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時代的縮影。從後拿破崙時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你了解這個激蕩時代的絕佳窗口。德國是如何成為撐起歐洲的脊梁的?《德意志帝國》精簡而深刻地介紹了「德意志道路」的歷史,非常值得我們了解、反思。
  • 星辰文藝丨李晨曦:滾來滾去的小土豆
    2020-08-10馬欄山眾創園《滾來滾去的小土豆》所有的事物都會有夢想,包括我這個普普通通的小土豆。我生長在一個偏僻農村的山丘上,被一對農村老奶奶和老爺爺從泥土裡挖掘出來後,我就一直躺在老奶奶家的菜籃子裡,靜靜的呆在牆角。我一直以為世界只有菜籃子那麼大,直到那天經歷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 姚晨曬照慶兒子滿6歲,小土豆從嬰兒變帥小夥,成長記錄超有愛
    7月15日是姚晨大兒子小土豆6歲生日,晚上姚晨本人特意通過微博分享了一組兒子的成長照為其慶生,還發文感慨小土豆長得太快,從前還要抱著自己的腿要抱抱的小傢伙,現在已經能直接摟著媽媽的腰撒嬌啦。大姚末尾也不忘向兒子送上生日祝福,一句「六周歲生日快樂,我的小土豆先生」母愛盡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