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6月30日刊發的《高考狀元都是「武林高手」?》等一組報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也引起了湖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
報導刊發當天,湖南省委書記周強、副書記梅克保、副省長郭開朗都作出批示,責成有關部門進行調查。湖南省紀委、省教育廳、省體育局的相關負責人也於報導刊發當天開會研究,並派遣調查組前往湖南省婁底市調查。
然而,記者近日獲取的婁底市教育局一份匯報材料卻仍然表示,婁底市學生高考武術加分「依據充分」,「程序合乎規定」。湖南省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稱,如果不與高考加分掛鈎,就不能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鍊的積極性。湖南省體育局群體處負責人鄒益民更是對記者表示,湖南的做法其實「比較保守」,有的省市一年搞兩場這樣的(武術錦標)比賽,錄取學生達1000多名,數倍於湖南。
學生自願還是學校組織?
本報首發報導後,許多媒體進行了跟進報導,揭發了婁底高考加分的更多亂象。比如,中央電視臺揭發出婁底某高中學生交錢學健美操以獲得高考加分的內幕,健美操隊的教練竟然就是最終測試時的裁判。
然而,7月5日晚,記者拿到了婁底市教育局的一份匯報材料,這份落款時間為7月1日的材料稱,婁底市學生高考武術加分「依據充分」,「程序合乎規定」。
匯報材料稱,經過該局的核查,當地238名武術加分考生均系參加省裡組織的、符合規定加分項目的比賽,也取得了相應名次;這些學生是在通過省裡統一組織的高考加分測試後,最終取得加分資格的。
然而,一名在2009年高考中獲得武術加分的婁底學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這些比賽的賽程設置存在漏洞。
這名學生說,在他參加的「湖南省青少年武術錦標賽」中,並不區分專業組和業餘組,人人都可以報名參加,由於分組多,且每個項目組中的前6名都有可能獲得加分資格,因此,除少數專業武術選手外,另有100多個名額可用來讓學生獲得加分。
正是這一漏洞,對高考武術加分產業鏈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以才會有學生願意交幾萬元參加培訓,以尋求獲得高考加分的資格。這種方式,無論是從教育公平公正的角度考量,還是從程序上進行審核,都被許多考生和家長以及社會輿論認為有悖於高考加分的初衷。
匯報材料承認,婁底考生高考武術加分之所以成績突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高考指揮棒的作用。「武術比賽成績列入高考加分項目後,憑藉師資、社會基礎等方面的有利條件,一些家長便將孩子送入培訓機構訓練。其中以婁底城區、冷水江市等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地域為多。」匯報材料同時表示,這些武術培訓系學生自願參加,由社會培訓機構舉辦。「學校、教育部門未與社會培訓機構進行任何形式的合作。」
這一點與記者在調查中所了解到的情況不符。婁底一中有學生稱,在上高一的時候,就有班主任詢問是否想練武術,「高考時很有可能加分」。
婁底一位為自己讀高中的小孩交錢練武術的家長稱,錢交到了學校教務處。
記者了解到,2009年12月底,婁底一中與湖南省仁山青少年武術俱樂部還進行了合作,設立了婁底一中「青少年武術訓練基地」。當地新聞網的文章稱,兩者的合作早在2008年即開始,「兩強聯合,成績矚目」,學生「在應屆高考中也顯示出了特別的優勢」。
2010年4月27日,《湖南日報》刊發的《武術種子播撒校園》一文稱,湖南省仁山青少年武術俱樂部董事長遊罡華「大膽革新武術教學模式,吸引學業優秀的文狀元加入到習武隊伍中來,並將他們培養成新時代的武狀元,從而引領更多的青少年熱愛武術」。
另有當地媒體報導,湖南省仁山青少年武術俱樂部在湖南範圍內和長沙市一中、桃江一中、婁底一中、婁底三中、新邵一中、湘陰一中等學校正式合作開培訓班,每年培養文武雙全的高素質武術人才達數百人,「俱樂部先後走出了20多名文理科清華、北大學生。其中,2009年就有9名清華、北大生」。
高考加分能否承擔這麼多社會功能
對於體育類高考加分,湖南省體育局群體處負責人鄒益民認為,高考加分的政策對於體育推廣的效果很好,「否則,(群眾體育)不知道垮到哪裡去了」。
他強調,湖南由於財力薄弱,一些項目無法拓展,像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的專業隊都因為養不起砍掉了,只好轉移到學校去。一些體育項目之所以能保持到今天,就是因為有政策的支持。他說,這些年靠著與教育廳的合作,所以每年才會有幾千名運動員註冊,每個周期(以4年計)的人數有上萬名。
湖南省教育考試院院長助理劉國清表示,高考體育加分工作是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為推動中學體育工作發展、加強學生體育鍛鍊而開展的。如果不與高考加分掛鈎,就帶動不了學生參加體育的積極性。比如,在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中,湖南省的武術和健美操成績不錯,這是因為(政策形成了)好的群眾基礎。
對受到質疑的湖南青少年武術錦標賽等賽事中項目安排過多的問題,鄒益民認為,這類體育賽事與奧運、亞運、全運、省運會等專業賽事不同,目的在於廣泛培養運動員,設計的項目多是普及性的,自然「拿金牌的人數會比全運會的多」。
他表示,湖南的做法其實「比較保守」,有的省市一年搞兩場這樣的(武術錦標)比賽,錄取的學生達1000多名,數倍於湖南。在那些比賽項目中,中華武術的十八般武藝幾乎都有涉及。
然而,這種說法卻遭到高考制度研究者羅立祝博士的質疑,他說,如果每個部門都把高考加分當作合理要求,那麼高考加分豈不成了社會管理的「萬能工具」?
羅立祝認為,從全國各地乃至各個部門的高考加分政策看,似乎都有合理之處,但這個合理有些只符合地方和單位局部利益,卻不一定符合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則,因為高考加分不應成為社會管理手段。
湖南省某市體育局訓練競賽科一位科長也認為,體育項目加分不應該存在,應該取消,「有加分就是教育不公平」,「不是體育一個項目,奧賽等都有加分,最好能把加分政策取消」。他認為,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不會對體育後備人才的培養產生影響,「選體育苗子,高中已經太晚,比如武術,從高一練肯定不行,真正要作為武術運動員培養,應該從六七歲就開始訓練,高中一年級開始培養,培養不出高水平運動員」。
對於婁底等地一些高中盛行的武術訓練,他告訴記者,這種現象已存在很多年了,其中確實存在漏洞。但他認為,能不能加分,根子還是在上面,「主要還是最後的測試把關問題」,如果把關嚴格的話,比如武術測試能夠嚴格按照專業標準進行把關,即使那些考生參加了訓練,要通過也是很難的。他說,他兒子參加高考,「裸分」考了600多分,但身邊有不少同學因加分而「後來居上」。「就應該取消所有的高考加分,我們小時候哪裡有什麼高考加分?」
7月6日,湖南省教育考試院負責人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稱,目前考試院準備向招生委員會提出取消部分加分的項目。
高考加分利益鏈背後的腐敗空間
高考加分利益鏈的背後,往往存在著腐敗通道,從而使重重關卡和審核制度形同虛設。但湖南省教育考試院的有關人士表示,全省的體育競賽優勝者測試工作是嚴謹細緻的。
湖南省教育考試院院長助理劉國清表示,湖南省2010年度參加體育競賽優勝者測試的有1500多人,其資格經過了市、縣教育部門審核。他說,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的測試中,對需要量化成績的項目都使用電子設備進行測試,而對於主觀性強的項目則實行了迴避制度:考點所在的學校不安排考官,測試組長從外省邀請,其餘的考官則是有關院校的專家。所有的主觀性項目測試都有監控錄像,可供抽查。在測試中,實行當場公開亮分,由武警負責記錄成績,湖南教育廳、考試院和考點學校湖南師大均派人全程參與把關。
然而,有考生家長向記者表示,雖然考官是臨時抽選,但參加測試的考官其實相對固定,有心者亦不難將工夫下在測試之前。
這位家長告訴記者,他朋友的孩子,只在高三訓練了幾個月,就獲得了二級運動員證。「任何搞體育的人都知道,只訓練幾個月是絕對不可能達到二級運動員水平的。遺憾的是,事實上這種情況比較普遍。」他還舉例說,近3年來,湖南參加體育競賽優勝者測試的學生中,像武術這樣主觀性強的項目,獲得通過者日漸增多,2008年為 129人,2009年為163人,2010年則達到267人;而像田徑、遊泳等量化性強的項目,總計獲得通過的人數卻連年下降,2008年是 55人,2009年降為38人,2010年為28人。
說到高考加分是否存在腐敗問題,婁底一位武術加分學生的家長在電話中表示,除了學習費用6800元外,最後的體育競賽優勝者統一測試前,又交了1.5萬元,他認為這筆錢是用來疏通關係的。
中央電視臺記者在追蹤報導婁底高考加分事件時,也碰到有交錢練健美操的考生家長表示,她前後一共交了2.6萬餘元,教練說這錢「是用來打通上上下下的關係」。(葉鐵橋 洪克非)